剛剛過去這一周,可燃冰(學名“天然氣水合物”)或許是地質科學界最熱的詞匯。
2017年5月18日,我國在南海海域水深1266米海底以下203—277米的天然氣水合物礦藏開采出天然氣。從5月10日起,經試氣點火,連續產氣8天,累計產氣超12萬立方米,甲烷含量最高達99.5%。我國這次試采成功,震驚了世界。
我國進行可燃冰試采,一直非常重視環境影響,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進行研究。監測結果顯示,本次試采未對周邊大氣和海洋環境造成影響。
探秘試采作業平臺
5月18日上午9時左右,直升飛機進入神狐海域不久,記者透過窗外就看到,洶涌澎闊、遼闊無邊的海面上,穩穩停立著一座船底到鉆井架頂端有37層樓高、甲板面積相當于一個標準足球場大小的龐然大物,光是從外形上就給了記者一種從未有過的心理震撼。
負責實施試采項目的中國地質調查局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的工作人員在旁邊告訴記者,這就是負責這次試采任務的,凈重超過4.3萬噸,最大作業水深3658米,最大鉆井深度15240米,目前全球作業水深、鉆井深度最深的半潛式鉆井平臺,適用于全球深海作業,可對抗12級暴風的侵擾。試采成功后,很多人已經從新聞上知道,正是這座代表當今世界海洋鉆井平臺設計建造最高水平的“藍鯨一號”,將我國深水油氣勘探開發能力帶入世界先進行列。
飛機降落停穩在甲板上后,記者從敞開的機門走到平臺上,整個人還沒有從“藍鯨一號”帶來的震撼中回過神來,眼睛就馬上被平臺另一角熊熊燃燒的火炬所吸引。沒錯!火炬正在燃燒著的,正是中國的科學家和地質工作者剛剛從海底開采和分離出來的天然氣。隔著一組四處噴灑的水龍頭,它快樂地扭動著火紅的身驅,與圍在不遠處的一群工程師身上同是紅色的著裝交相輝映,似乎已經在提前慶祝中國首次海域天然氣水合物(可燃冰)試采成功的喜悅。
緊接著,記者隨工作人員進入作業平臺的工作區。在一個中型會議室里邊,整整齊齊地陳列著一排排瓶裝液體樣本,上面的標簽記錄著采集的時間、地點和取樣人的姓名。工作人員笑著向記者解釋,可燃冰顧名思義,其自然形態與冰差不多。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以前在做科普講座時,曾經向媒體公開過自然形態的可燃冰。其可以通俗理解為水和天然氣的混合物,只不過是在海底的低溫和高壓下,變成了冰狀結晶體。采集回來的可燃冰原狀物,外觀多呈白色或淺灰色晶體,可以像固體酒精一樣被點燃。
據科普人員介紹,形成可燃冰有三個基本條件:溫度、壓力和充足的氣源。海底的低溫和高壓對于天然氣水合物的形成非常有利,因此世界上的天然氣水合物約有97%分布于海洋中,僅3%分布在陸地凍土帶。
可燃冰比頁巖氣更難開采
一般認為,天然氣作為能源,可減少煤和石油的用量,大大改善城市發展中面臨的環境污染問題。據測算,作為一種清潔能源,天然氣能減少二氧化硫和粉塵排放量近100%,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60%和氮氧化合物排放量50%,并有助于減少酸雨形成,舒緩地球溫室效應,從根本上改善環境質量。
在可燃冰試采海上作業平臺上,記者了解到,可燃冰同樣是一種開采價值非常大的清潔能源。全球可燃冰蘊藏的天然氣資源總量約為21000萬億方,可滿足人類使用1000年的需求。而我國可燃冰的總資源約是常規天然氣、頁巖氣等資源量總和的兩倍,按當前的消耗水平,可滿足我國近200年的能源需求。目前我國僅南海探明的可燃冰地質資源量就約為800億噸油當量。
不過,盡管儲量巨大,但和頁巖氣相比,天然氣水合物新能源的開采,卻有相當的難度。天然氣水合物通常賦存于水深大于100—250米(兩極地區)和大于400—650米(赤道地區)的深海海底以下,礦藏通常分布在數百米至1000多米的海底沉積層內。因為只有在這里,壓力和溫度等物理條件才能使天然氣水合物處于穩定的固態。而相對的,頁巖氣和頁巖油雖然蘊含在頁巖中,但好歹可以陸地開采。這次我國試采的可燃冰,就藏在中國南海神狐海域水深1266米海底以下203—277米的地方。
試采過程安全環保
不過,由于甲烷是比二氧化碳更高效的溫室氣體,在現有的科學發展水平下,可燃冰的開采是否將對地球的環境帶來不確定的負面影響,仍然面臨外界的諸多疑問。譬如,如何防止開采工程造成海洋生態環境破壞甚至引發地質災害,如何防止開采不當而引起可燃冰大量氣化從而加速地球氣候變暖等。
所幸的是,我國進行海域可燃冰試采,一直非常重視環境問題。盡管可燃冰的商業化開采仍需時日,但我國已提前為解決上述問題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進行研究。
據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介紹,2011年6月至2017年3月,南海水合物環評項目組在南海神狐水合物區先后共組織了10個航次的野外調查工作,對試采區進行了多年系統調查,調查內容包括海底工程地質特征、地質災害特征、海底環境監測、海洋生物特征、海水溶解甲烷含量、海水物理化學及水文特征、海表大氣甲烷含量特征等,基本查明了可燃冰試采區的海洋環境特征,同時,發展了一系列我國自主產權的環境評價技術,為可燃冰試采、開發提供了良好基礎。
可燃冰試采的環境問題,主要是試采過程中是否發生不可控的可燃冰分解,導致甲烷泄漏,從而引起海底滑坡等地質災害,甚至是甲烷泄漏到海洋或者大氣中而引起環境問題。針對這些問題,在試采過程中,一方面根據水合物區海底地形地貌特征、工程地質特征、水合物儲層特征,通過合理設計井位及降壓方案,從工程設計上避免發生甲烷泄漏所引發的環境問題和災害問題,另一方面通過布設海底地形、氣體滲漏等監測設備,構建了海水—海底—井下一體化環境安全監測體系,實現對溫度、壓力、甲烷濃度及海底穩定性參數的實時、全過程監測。監測結果顯示試采未對周邊大氣和海洋環境造成影響,整個過程安全、可控、環保。
系外行星有水,就一定代表著具有宜居性嗎?顯然并不是。那么決定這些“海洋世界”宜居性的因素到底是什么?英國《自然·通訊》雜志21日發表的一項行星科學模型研究認為,在富含水的系外行星上,海洋里或含有大量電......
生態環境部海洋生態環境司副司長張志鋒23日表示,近年來我國珊瑚礁、紅樹林、海草床等多個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得到有效保護,海洋生物多樣性得到顯著提高,全國近30%的近岸海域和37%的大陸岸線均已納入生態保護......
“十四五”期間,我國將在現有7個國家大氣本底站和即將建成的廣東新豐國家大氣本底站基礎上,在膠東半島、黃淮、四川盆地等區域選址新建8個國家大氣本底站,實現16個氣候系統關鍵觀測區國家大氣本底站全覆蓋。此......
隨著我國空氣污染治理深入,大氣細顆粒物(PM2.5)的組分正發生著明顯變化。硝酸根(NO3-)在PM2.5中的占比越來越大,特別是在環渤海地區,NO3-已成為冬季灰霾發生的關鍵誘導因子。因此,客觀認識......
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和斯克里普斯海洋學研究所科學家近日宣布,NOAA莫納羅亞大氣基線觀測站今年5月測得大氣中二氧化碳(CO2)濃度達到421ppm(ppm為百萬分之一)的歷史峰值,比工......
全球海洋生物多樣性受到捕撈和氣候變化的影響日益凸顯,但仍不清楚這些驅動因素如何塑造海洋魚類的功能多樣性。近日,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組織研究團隊,對我國四大海區近30年的捕撈數據和氣候變化數據進行了......
位于黃渤海交匯處的長島,水天一色。站在長島岸邊,遠遠望去,海面上均勻分布著一座座“微型牧場”——這些長、寬各70米的海面平臺,容納水體達7萬立方米,搭載了水下聲吶、水下機器人、5G通信、海洋數據監測等......
5月23日,我國首個海洋領域國家基礎科學中心“海洋碳匯與生物地球化學過程基礎科學中心”啟動會在廈門舉行。廈門大學為基礎科學中心的領銜承擔單位。海洋碳匯與生物地球化學過程基礎科學中心由廈門大學焦念志院士......
近日,從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海油)獲悉,我國首條旋轉導向鉆井與隨鉆測井“璇璣”系統智能化生產線已于近期在廣東佛山建成投產。這標志著由我國自主研發的“璇璣”系統正式邁入大規模產業化新階......
海洋是人類活動重要場所,如果能靈活控制水波傳播方向,減少海浪對相關設備的侵襲,將極大便利人類活動,對海洋環境保護也有積極意義。近日,廈門大學陳煥陽教授課題組借鑒人工表面等離激元的理論方法,在水波局域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