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0-09-26 11:09 原文鏈接: 葉企孫:饋贈了這個時代最豐富的遺產

      葉企孫與摯友在住宅前合影,時間約在1929—1930年間。左起依次為:陳岱孫、施嘉煬、金岳霖、薩本棟、蕭蘧、葉企孫、薩本鐵、周培源。

      倘若歷史是棵大樹,我們探尋的目光深入到它的根部,就會發現實際上它的走向在20世紀之初就已經分布好了。誰在那個時代能洞察未來,誰對物理科學研究最注重,誰最注意培養科技人才,誰就將在21世紀獲得最蓬勃的發展。歷史決定現在,現在決定未來。這就是先生饋贈這個時代最豐富的遺產。

    聘請吳有訓

      清華大學物理系成立后,吳有訓是第一個被葉企孫聘請的教授。

      葉企孫知道吳有訓的大名,當是他要攻讀哈佛博士學位時的事情。吳有訓在留美學生中聲名鵲起的緣起,是他玩命于實驗,在短短的幾個月中,竟用壞二十多個X射線管。后來,他又和老師康普頓連續發表了轟動世界物理學界的系列論文,成功驗證了康普頓效應。為此,康普頓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

      當得知吳有訓要返回中國時,康普頓幾次勸說他留下來,但吳有訓謝絕了。他要回祖國去,去完成一項畢其一生才能完成的使命。這就是科學救國。正是這個偉大的使命使葉企孫與吳有訓走到了一起。

      吳有訓回國后,短短一年多時間里,幾易其校,有些倉皇的味道。他是要找一個能搞科研的環境,找一個令他滿意的實驗室。他在等待,等待生命中的知音出現。

      終于這一天來到了。當葉企孫先生向他發出邀請時,他欣然應邀。1928年深秋時節,吳有訓走進了清華園。為了表示對吳有訓先生的敬重,在研究他的薪水時,葉企孫做出了一個令人瞠目結舌的決定:吳有訓的月薪在物理系最高,比他這個系主任還高!

      正是在葉企孫的實驗室里,在外已荒廢兩年時光的吳有訓又一次煥發了斗志,他在很短的時間內連連報捷,再次吸引了世界物理學界的眼球。嚴濟慈發表文章說,“在國內作研究,最早而最有成就者,要推吳有訓,他于民國十九年曾把一篇關于X線散射的研究論文,寄往英國《自然周刊》發表,我們中國人在中國做的物理研究,寄往國外雜志刊布,這還是破題第一遭,確是一件值得紀念的事!”據統計,從1930年至1933年四年內國內重要論文共有16篇,而吳有訓就撰寫了8篇。

    提攜華羅庚

      葉企孫是清華大學理學院的首任院長。理學院下轄除物理系外,還有算學系、化學系等共7個系。理學院猶如一支聲勢浩大的船隊,指揮者就是葉企孫先生。

      這一天,算學系主任熊慶來先生來到圖書館翻閱報紙雜志。在《科學》雜志里,有一篇論文吸引了他的注意。這篇論文的題目是《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程式解決不能成立之理由》,作者署名:華羅庚。

      熊慶來看得亢奮,便不覺贊嘆有聲,一時引來室內同仁駐足。“這個人身手不凡,是不是哪個大學的教授?”恰在此時,助教唐培經來到,聽大家如此評判,不禁哈哈大笑:“這人是我同鄉,只念過初中,在我家鄉浙江金壇縣中學當庶務員呢。”庶務員就是雜工。大家聽后都不做聲了。

      唯有熊慶來反倒興奮起來:“這樣說來,這個人可是個奇才了。唐先生,你能不能從中牽個線,把華羅庚請到清華園來讓我們看一看?”一個月后,唐培經碰到葉企孫,葉企孫問他:“熊先生讓你聯系華羅庚,聯系上了嗎?”

      1931年8月,當華羅庚的身影出現在清華園時,在大學內部,特別是在教授會上,有關他的身份和生理問題,引發了一場相當激烈的爭論。

      華羅庚不僅是個初中生,還是個殘疾人。18歲那年,華羅庚得了一場重病,命是保住了,左腿卻變得僵硬,必須左手執拐,左腳要在空中畫上一個圓圈才能落地。現在,華羅庚以這樣的特立獨行的身影每天信步在科學館或工字廳,在眾多以天之驕子自居的清華人心目中,未免有些有礙觀瞻。加上他僅僅是個初中生,沒有受過高等教育,與漂洋過海覓得碩士博士學歷回來就教的大多數教授相比,名不正言不順。

      關鍵時刻,葉企孫再次力排眾議。他說:我希望大家認真看看華羅庚先生的論文再說話。他來清華后,我們曾經交談多次,每次我都頗受教益。以我個人的判斷,不日之后,華羅庚會成為我國數學界閃亮的星辰。

      華羅庚在葉企孫和熊慶來的傾力關注下,當上了算學系的助理員,工作任務是整理圖書報刊,收發文件,代領工具,繪制圖表。華羅庚十分珍惜這份工作,干得盡心盡力。除此之外,他一有空就博覽群書,看了許多中外數學書籍。葉企孫特批他跟算學本科班的課程學習,一年半時間他就完成了全部課程。另外,他還在這段時間自學了英文、德文和法文。

      華羅庚又連續在中外數學期刊上發表論文,取得了可喜成績。一次,葉企孫發現了他的論文被日本一家學術雜志刊用,欣喜之余,立即找來熊慶來、楊武之等算學系領導們商議,最后決定破格提升華羅庚為教員。

      不僅如此,葉企孫還“打破常規,送華羅庚到英國劍橋大學深造,這使他接觸到世界數學領域的前沿,追蹤頂尖的數學大師,躍上世界一流的數學家隊伍之中”。

    推薦李政道

      對葉師的考試風格記憶猶新的,有李政道先生。

      李政道考入浙江大學物理系,投在王淦昌門下,后轉學西南聯大。有一天,葉企孫發現班上有一個學生總是低頭看書,似乎并未聽他講課。然而,若提問題,他卻總有出色表現。于是就對這個學生格外留意。拿來他看的參考書,分明是畢業年級的課程。但觀察他的實驗課發現明顯薄弱。

      葉企孫知道了這個學生的來歷,他是自己學生王淦昌的學生,這一課程已經聽講過。從他的學習程度上可以清晰看出自己學生的教學成果。但這個學生的薄弱處是,理論高于實驗,數理能力優于動手能力,或許這正是他要轉學的原因。因為在顛沛流離中,浙江大學物理系的各種實驗室形同虛設,而缺乏實驗室的大學,就像折斷一只翅膀的鷹,無論如何也難展翅高飛。

      葉企孫洞察到這一點后,就找李政道談話。說“以后有我的課,你可以不來聽了,我批準你免課。但是,實驗你必須做,絕對不許缺課!”

      一天,李政道所在班級進行電磁學考試。考題是葉先生所出。李政道很快做完了考卷。他認為十拿九穩能得100分,最差也得95分以上。考試成績公布了,李政道僅得了83分!真是讓人大跌眼鏡。

      葉企孫說,“你看,你的理論成績我給了58分,它的滿分是60分,這個分數在你們年級應是最高的。但你的實驗不行。如果實驗分數總分是40分的話,你僅得了25分。把兩項成績加起來,因此你的考試成績為83分。

      李政道聽葉師這樣一說,立時心服口服。

      一次考試,牢記終生。以后,作為一個物理學家,正是實驗把他送上了物理科學的頂峰。

      1946年春,華羅庚、吳大猷、曾昭掄三位教授受政府委托,分別推薦數學、物理、化學方面的優秀研究生去美國深造,其中物理系有兩個名額。吳大猷當時推薦了已留校任教的朱光亞,還有一個名額沒有定下來,就去找葉企孫商議。葉企孫推薦的正是李政道。

      去美深造,所學乃博士生課程,因此,政府明文要求必須是“優秀研究生”才有資格去讀。而此時的李政道,一個19歲的大二學生,連本科也沒畢業,竟被葉師和吳大猷破格推薦為留美博士生,一時成為西南聯大的重大新聞。

      葉企孫并沒有看走眼。僅僅11年后,李政道就在美國與自己的師兄楊振寧摘取了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桂冠。

      ……

      錢偉長曾敘述葉先生的豐功偉績:教過“三錢”;教出“原子彈之父”王淦昌,“航天之父”趙九章,“光學之父”王大珩,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楊振寧、李政道等,首任清華大學理學院院長、物理系主任。

      (本文選自《最后的大師——葉企孫和他的時代》)

    相關文章

    浙大師生追思李政道:他是科學家,更是教育家

    中新網杭州9月9日電(曹丹)“浙江大學和祖國永遠是父親生命的一部分,他無比珍視。”近日,李政道的兒子李中清在浙江大學參加活動時說。在第40個教師節來臨前夕,浙江大學舉行“求是魂牽八十載——紀念李政道先......

    李政道先生最后一次回國時說,以后不會再回來了……

    “2010年,李政道先生最后一次回國的時候告訴我,以后他不會再回來了。他說,以往每次回國,他都可以給大家提供一些幫助,而這次回國卻主要是受到了大家的照顧。”8月25日,在李政道先生悼念追思會上,李政道......

    李政道先生最后一次回國時說,以后不會再回來了……

    本報訊(見習記者江慶齡)“2010年,李政道先生最后一次回國的時候告訴我,以后他不會再回來了。他說,以往每次回國,他都可以給大家提供一些幫助,而這次回國卻主要是受到了大家的照顧。”8月25日,在李政道......

    李政道追思會上,李中清特別提到這位“東方居里夫人”吳健雄

    8月25日上午,李政道先生悼念追思會在上海舉行。澎湃新聞記者張呈君圖8月25日上午,李政道先生悼念追思會在上海舉行,李政道長子李中清教授現場追憶父親生前點滴往事,他特別提到李政道一生中很重要的友人和同......

    李中清追憶父親李政道最后歲月:這句話說給永遠的科學和祖國

    8月25日(星期日)上午,李政道先生悼念追思會在上海舉行,李政道長子李中清教授在現場追憶父親生前點滴往事。李政道長子李中清教授在現場追憶父親生前點滴往事。澎湃新聞記者鄒佳雯圖李中清致答辭時,首先代表家......

    張杰院士追思李政道先生:我們將繼承其志并永遠懷念

    李政道先生悼念追思會在上海舉行。澎湃新聞記者張呈君攝8月25日(星期日)上午,李政道先生悼念追思會在上海李政道研究所天問廳舉行。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美籍華裔物理學家李政道,于當地時間2024年8月4......

    25日10點直播丨李政道先生悼念追思會

    直播時間:2024年8月25日(周日)10:00-11:30直播平臺:科學網APPhttps://weibo.com/l/wblive/p/show/1022:23213250708315996166......

    一周熱聞回顧(2024年8月11日)

    李政道先生逝世|他全方面推動了中國科教事業發展美國當地時間2024年8月4日凌晨,世界杰出科學家、195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李政道在美國舊金山逝世,享年97歲。李政道,物理學家,1926年11月24......

    學界追思李政道:為中國科技發展培養大批后備人才

    中新網北京8月11日電(記者孫自法)李政道先生追思會8月11日在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高能所)舉行。中國學界代表緬懷認為,李政道先生使中國高能物理事業走到國際前沿,更為中國基礎研究和應用科學發展培......

    王中林院士憶“命運的齒輪”:永遠感念李政道先生

    文|《中國科學報》記者張雙虎李政道倡導的CUSPEA(中美聯合培養物理類研究生計劃),讓中國科學院北京納米能源與系統研究所所長、中國科學院大學納米學院院長王中林院士“命運的齒輪”開始飛速運轉。從大學時......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