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由
1、3月28日,我與淮安檢驗檢疫局兩位食品實驗室主任參觀了勤邦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沒想到看到在走廊有《外文文獻譯文墻報》,這是我一生看到的首例。這墻報起名“勤學邦”。
2、昨天(5月15日),分析測試百科網卞總及小張編輯來我家,卞總看到我桌上有外文文獻,她好像感到意外...
事實上,上月小L從外地來電,問我:離子交換分離砷和六價鉻的方法。我說:“分離六價鉻很方便,可用陰離子交換分離;而分離砷,離子交換不拿手,還是用氫化物發生法更可行...”
又對小L說,可將J.Korkisch的《Hand Book》關于離子交換分離鉻和砷的兩節復印再回答你。
小L通過國家圖書館科技咨詢室辜軍同志將資料從書庫取出,復印后給小L。小L又復印一份快遞給我。我仔細看了:
鉻是第4章275頁-296頁;
砷是第6章189頁-201頁。
看了以后,結論與我事先的判斷相同。
二、我的看法
1、我在《檢驗檢疫科學》雜志“編者的話”中講到:不了解國外研究進展,不可能作出高水平的研究工作。
我在南方某廳級檢驗檢疫局作交流,也強調翻譯外文的重要性,提出“譯文1,2,4”。
我前年曾到勤邦生物公司交流,也強調“譯文1,2,4”即:年輕同志每年至少翻譯一篇外文文獻,爭取翻譯兩篇,最好翻譯4篇,必有大收獲。
沒想到,勤邦生物公司年輕科技人員真做了!并且將譯文做成墻報,并將墻報起個名字——“勤學邦”。意外!意外之一,我第一次看到外文文獻譯文墻報;意外之二,這墻報的名字真是絕了!聰明!這件事也說明勤邦生物公司有位好領導!
2、卞總認為我退休的7旬老人現在還在看外文文獻,她感到意外。我認為可以理解。當時,我告訴卞總,我有國家圖書館圖書閱覽證,去年還去查過CA合訂本和AC的Rev專刊。
3、我在《關于分析化學院士的評選》這篇博客中提到,“希望評上院士以后,堅持閱讀國外文獻。”并說,“如果第一年看到國外文獻少于12篇(其中Anal.Chem2篇),自己要自責不努力。”
有網友對這條意見(要求)認為太容易做到了。確實,對汪爾康先生、俞汝勤先生、陳洪淵先生和龐國芳院士來說,每年肯定會看數十篇外文文獻及多篇AC的Rev。但估計也會有個別分析化學院士不能達到“要求”。原因并不是他們不想看文獻,而是會議、電話/郵件、評審等社會活動太多,讓你屁股做不下來,即使勤奮的學者也讓你沒有時間勤奮。
三、結語
1、向勤邦生物公司的年輕科技人員學習,學習他們真正翻譯了外文文獻并大家公開交流。
2、愿年輕的分析化學工作者都是“勤學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