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是件有意思的事。我上小學一年級的學校,其模樣仍在眼前,即使已消失了50多年。寫我的回憶,我盡可能用數字來描述,因為數字最具真實的力量。
1.一年8篇文摘
1985年《中國無機分析化學文摘》雜志年終《主題索引?作者索引》116頁,我的文摘有9條,列全國第二。也是9條的有:武漢大學趙藻藩,華東師范大學吳斌才,云南大學徐其亨,以及不知單位的余席茂。全國第一的是吳斌才教授同事劉恒椽,他的文摘有10條。需說明的是,(1)當時國內學者發表論文幾乎都在國內發表;(2)當時是學術氣氛未被污染、真實的年代。
2.萬字綜述3篇
1975年—2012年發表3篇萬字以上長篇綜述,可能!列全國第一。1975年,我在《理化檢驗-化學手冊》第4/5期合刊52—58頁發表了《自動滴定一起的基本結構與部件》,1990年在同雜志發表《離子選擇電極的自動分析》,以及1012年3期將仍在該雜志發表的《1990—1010年國外鋼鐵分析現狀》均在萬字以上。
需說明的是:《自動滴定》一文,我業余時間翻譯俄文資料耗時一年半,然后整理出來的。當時我國分析化學研究主要是容量法。如何把手工滴定改為自動滴定,可以說是當時全國分析化學工作者想到一起的問題,所以,這篇綜述/知識介紹,在當時起了很好的參考作用。《離子電極自動分析》一文,撰寫時耗時一年多,當時國外尚無類似論文,該文主要總結了十多年來國外不同自動分析的報道,并提出FIA的形式是最佳選擇。《國外鋼鐵分析現狀》一文,雖然是我提出策劃撰寫,但收集的133篇AA文摘都是由昆山檢驗檢疫局年輕博士周利英翻譯,我僅作了校對及撰寫了文章最后部分的評述。
可能國內會有同行寫過4篇以上萬字綜述。需說明的是:應《分析實驗室》雜志編輯部之邀寫的綜述不列其中,例如,1989年我與殷晉堯合寫的《離子選擇電極》,1991年我們倆又合寫了《電分析化學》,雖然都是萬字以上,但這類綜述學術價值略低,所以不在我萬字以上綜述之列。
3.發表論文最多的雜志
最感謝的雜志《理化檢驗-化學手冊》。我發表文章最早、最多,任編委時間最長的是《理化檢驗-化學手冊》。這要感謝該雜志原主編金碧麗夫婦。他們倆是北大1963年畢業,曹基文當時與我同時分配在核工業部北京第五研究所分析室,我們倆同為夫婦兩地分居,住在同一單身宿舍。他推薦我當了編委。后來曹基文調到上海材料所并逐步晉升到研究所黨委書記。
上述3篇萬字以上綜述,我要求不要分在兩期雜志上連載,她們都答應了。例如,我這一生第一篇論文,1975年寫的《自動滴定》,編輯部破例采用了4/5期合刊。《國外鋼鐵分析》一文,原來準備連載,我說:將原文與133篇文獻分在兩期,讀者查閱可能稍微不便。后來編輯部又同意全文在同一期上刊登。
所以,我鄭重建議:每位作者要感謝編輯的辛勤勞動。《理化檢驗—化學手冊》今天在讀者中口碑那么好,與他們編輯質量的高水平,編輯事業的高責任心是分不開的。
順便要說的是:我至今兼職任編委的雜志僅《理化檢驗—化學手冊》,雖然有機會在別的雜志任編委,但我選擇了始終如一。另外,我也推薦友人,特別是檢驗檢疫同事在這本雜志上投稿。現在這雜志上每期約有10%的作者是檢驗檢疫有一定學術水平的科技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