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全球諸多地區發生了不同程度的野火,對全球氣候和生態產生了嚴重的影響。最近,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大氣與海洋科學系研究員俞妍與合作者考察了全球逾15萬次大面積、持續性的野火事件,發現其中逾90%的事件......
10月8日,科學傳播者SimonClark在英國倫敦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11世紀一位名叫沈括的中國科學家是第一個認識到氣候變化的人。Clark說,天氣和氣候科學史主要以歐洲為中心。因此,在撰寫今年早些......
中新網北京10月12日電(韋香惠)拉尼娜事件是影響氣候的重要因素之一。國家氣候中心最新監測結果顯示,赤道中東太平洋拉尼娜事件在進一步持續,預計延續到2022/2023年冬季。對于今年是“冷冬”還是“暖......
國家氣候中心最新監測結果顯示,赤道中東太平洋拉尼娜事件在進一步持續,預計會延續到2022/2023年冬季。拉尼娜是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異常偏冷的現象,通過大氣環流影響全球氣候。1951年至今發生了15次......
東亞夏季風主要受到海陸熱力差異的驅動,表現為較強的南風和充沛的降水。每年東亞夏季風建立和撤退的時間不同,造成雨季持續時間不同,對東亞地區天氣氣候產生重要影響。與東亞夏季風建立相比,較少研究關注東亞夏季......
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近期進行的一項重要研究顯示,迄今為止人類活動導致全球氣溫上升1.1攝氏度,由此引發的氣候危機已經令世界瀕臨5個“災難性”臨界點,其中包括格陵蘭島冰蓋融化等。研究人員指出,觸發臨......
科學家調查了全球164個城市3129個喬木和灌木物種的氣候變化風險,結果發現多達2/3的城市喬木物種可能已經經歷了超出了它們處于安全邊界(或潛在氣候耐力)的氣候條件。相關研究近日發表于《自然—氣候變化......
青海省生態環境廳7日向中新社記者表示,最新生態監測數據顯示,近10年來,中國最大內陸咸水湖青海湖流域氣候趨于暖濕化,其生態環境狀況等級以“良”為主,流域生態系統類型、生態環境狀況穩中向好。青海湖是中國......
中新網北京9月6日電北京時間5日晚8點,世界大學氣候變化聯盟正式啟動“氣候變化協同”系列行動(‘Climatex’Campaign)。此次行動旨在通過動員青年行動,提升全球公眾對氣候變化和碳中和目標的......
津巴布韋恐龍化石中新發現的恐龍物種Mbiresaurusraathi圖片來自:AndreyAtuchin美國耶魯大學的科學家通過津巴布韋的一組新的三疊世恐龍化石發現,最早的恐龍集中在超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