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改進的抗癌藥物,可以同時靶定腫瘤部位并顯示它是否在起作用,相關研究結果最近發表在國際化學領域頂級刊物《美國化學學會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癌癥藥物可以被改造成特異性地靶定腫瘤部位,以幫助個性化的癌癥治療。雖然很容易確定藥物是否被傳遞到正確的位置,但是很難監測它們是否治療成功。目前,新加坡科技研究局(A*STAR)材料研究與工程研究所的劉彬(音譯,Bin Liu)帶領的一個研究小組,與香港科技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的唐本忠(Ben Zhong Tang)院士合作,開發出一種抗癌藥物,這種藥物具有一種內置機制,能表明其是否起作用。
鉑類藥物對許多癌癥是有效的,通過觸發細胞自殺或細胞凋亡,殺死癌細胞。然而,這些藥物有嚴重的副作用。其無毒形式可以被改造,作為一類前體藥物,只有在進入靶向腫瘤細胞之后,才轉換至它們的有毒形式,因此不會傷害正常的非癌細胞。
Liu及其同事們通過改造一種鉑類藥物,不僅能有效地靶定腫瘤細胞,而且還能顯示它是否達到預期的效果。根據Liu介紹,這種新增的特征對于改善癌癥治療效果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Liu解釋說:“早期評估患者對特定癌癥療法的反應,在臨床應用中非常重要,因為它能縮減無效療程的持續時間。通常,我們用磁共振成像技術測量腫瘤大小,來評估癌癥治療的有效性,但是這不能令人滿意,因為在治療的早期階段,腫瘤大小的變化并不明顯。”
在Liu及其研究小組開發的新系統中,包括一個細胞凋亡傳感器,當前體藥物進入靶向腫瘤細胞并轉化為其有毒形式時,會釋放這個傳感器。有毒形式會觸發細胞凋亡,激活一種稱為半胱天冬酶3(caspase 3)的酶,然后這種酶會裂解細胞凋亡傳感器,使其發綠色熒光。這提供了一個視覺信號,表明該藥物正在殺死細胞。
Liu及其同事通過用改造的鉑前體藥物處理培養的癌細胞,檢測了這種機制。他們在癌細胞中觀察到熒光逐漸增強,在治療后6小時,熒光的水平達到最大值。以同樣的方式,非癌細胞則不受影響,進一步證明他們這種靶定機制的有效性。
這種非侵入性和實時藥物誘導的細胞凋亡成像系統,可用于早期階段特定抗癌藥物的治療反應。Liu解釋說:“我們的系統可以同時傳遞治療藥物,并非侵入性地評估原位治療的反應。”
科技日報訊(記者張佳欣)美國西奈山伊坎醫學院研究人員開展的一項新研究,探索了衰老免疫系統是如何促進腫瘤生長的,為癌癥預防和治療提供了新見解。相關論文發表在近期《科學》雜志上。黃色和藍色分別表示表達IL......
局部實體腫瘤能夠與機體其他器官“對話”,引發系統性/全身性免疫變化。骨髓造血生態系統在此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腫瘤誘導骨髓髓系偏向造血、導致促瘤性髓系細胞積累就是典型案例。然而,盡管B細胞同樣發育自骨髓......
科學家已經發現,在社會交往中,互動者的大腦會“同頻共振”,產生“同步”的神經元放電活動。不僅是人,小鼠、蝙蝠和猴子等動物在同種個體間互動時,它們的大腦也會“同步”。“這些都說明,互動中的大腦并不是單獨......
鐵死亡是一種鐵依賴性的、非凋亡性、程序性細胞死亡,因其獨特的機制在腫瘤治療和神經退行性疾病領域引起廣泛關注。近日,中國科學院杭州醫學研究所(以下簡稱杭州醫學所)研究員覃江江課題組、程向東教授團隊聯合研......
剛收到審稿人長達8頁的修改意見時,南京醫科大學附屬江寧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副教授張允雷有些沮喪。但詳細看完修改意見后,他覺得自己和團隊遇到了一位非常負責任的審稿人。“由衷地佩服!審稿人幾乎逐字逐句地......
拓撲異構酶I(TOP1,TopoisomeraseI)是一種能促使DNA放松并預防和消除轉錄過程中扭轉應力(torsionalstress)的重要酶類,然而,調節TOP1酶類活性背后的機制,目前研究人......
中新網武漢9月2日電(楊岑)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湖北省人民醫院)神經外科研究團隊設計并構建一種具有自催化功能及腦腫瘤靶向能力的納米粒子,在穿透血腦屏障、靶向腦膠質母細胞瘤方面表現出顯著能力,并在抑制腦膠......
近日,拜耳與NextRNA已達成合作,將共同開發腫瘤領域針對長鏈非編碼RNA(lncRNA)的小分子療法。NextRNA是一家專注于開發針對lncRNA驅動疾病變革性藥物的生物技術公司。lncRNA代......
免疫檢查點阻斷是腫瘤免疫治療的主要手段之一。而臨床數據顯示,僅有部分患者對免疫檢查點阻斷治療產生應答。由于腫瘤免疫抑制微環境在免疫檢查點阻斷治療中具有重要作用,如何有效重塑腫瘤免疫微環境并提高免疫檢查......
眼瞼出現腫物,以為是長了“眼癤子”,便自行滴眼藥水治療,不想竟發展成“眼癌”。近日,在四川眼科醫院,72歲的李先生經活體病理檢查,查出為眼瞼基底細胞癌。該病癥最大特點是嚴重時會擴散、轉移,導致患者臟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