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環江喀斯特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李德軍課題組,在喀斯特森林土壤微生物過程及其養分限制性研究方面獲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功能生態學》上。該研究得到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
李德軍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土壤微生物在土壤生物地化循環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然而微生物生長及其一系列活動往往受養分有效性的限制。了解生態系統土壤微生物驅動的過程及微生物資源限制類型,有助于理解喀斯特生態系統生物地化循環特征,并提高預測喀斯特生態系統過程對全球變化的響應能力。”
基于此,李德軍課題組副研究員陳浩在中國西南區典型的喀斯特森林中,以酶化學計量學為指標,調查了喀斯特森林土壤主要的微生物過程及微生物資源限制類型。
研究結果發現,喀斯特森林生態系統的有機質分解和微生物呼吸速率顯著高于非喀斯特森林。酶化學計量學的結果表明,喀斯特森林土壤微生物比非喀斯特森林更受碳限制。相比之下,喀斯特森林土壤微生物可能已經氮飽和,而非喀斯特森林土壤微生物仍受氮限制。喀斯特和非喀斯特森林均受到磷限制,但磷限制的程度在非喀斯特森林中更為突出。
該研究指出了喀斯特生態系統獨特的微生物養分限制特征,表明喀斯特生態系統對全球變化的響應可能完全不同于其他生態系統。“此項研究意味著西南喀斯特山區退耕后的生態恢復可能不受氮限制,首次證實了西南喀斯特山區開展的大規模生態恢復工程有巨大的固碳潛力,這也被近期基于西南喀斯特區域尺度衛星遙感數據及模型研究證實。”李德軍說。
土壤微生物作為生態系統中的重要分解者,是植被變化過程中重要的生物參與者,在土壤質量改善、植物生產力調節和生態系統穩定性維持等方面發揮關鍵作用。其中,微生物群落的多樣性和組成等分布模式及構建過程(確定或......
凍融現象在寒帶和溫帶森林生態系統中普遍存在,而氣候變暖加劇使凍融現象變得更加頻繁。土壤微生物在受到外界干擾時對維持生態系統穩定發揮重要作用,關于凍融循環的響應過程卻知之甚少,對不同強度、不同階段凍融作......
熱帶和亞熱帶地區長期植稻過程中形成了特殊的人工濕地土壤,即水稻土。相比于旱地土,水稻土具有特殊的氧化還原過程,土壤中的有機質可以支撐更多的微生物生物量,然而,該現象的內在機制仍缺乏系統闡釋。中國科學院......
近年來,研究表明,不同的微生物類群,特別是細菌和真菌,在全球范圍內表現出不同的緯度、縱向和海拔多樣性分布格局,而關于荒漠生態系統的生物地理格局的研究有待提升。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態環境資源研究院李玉強團隊......
凍融現象在寒帶和溫帶森林生態系統中普遍存在,而氣候變暖加劇使凍融現象變得更加頻繁。土壤微生物在受到外界干擾時對維持生態系統穩定發揮重要作用,關于凍融循環的響應過程卻知之甚少,對不同強度、不同階段凍融作......
青藏高原是地球的“第三極”,正經歷著氮沉降急劇增加和降水變化的生態影響過程。高寒草甸約占青藏高原面積的35%,是青藏高原最重要的植被類型之一。雖然氮沉降和降水的變化會引起植物組成和多樣性的變化,但對由......
由中、美兩國學者組成的團隊在一項最新研究中發現,氣候變化與土壤微生物種類的多少關系密切。按目前氣候變化趨勢,未來土壤微生物種類或將進一步增加。土壤微生物是土壤中一切肉眼看不見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的總稱......
近日,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環江喀斯特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李德軍課題組,在喀斯特森林土壤微生物過程及其養分限制性研究方面獲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功能生態學》上。該......
近日,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環江喀斯特生態系統觀測研究站李德軍課題組,在喀斯特森林土壤微生物過程及其養分限制性研究方面獲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功能生態學》上。該......
根據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報道,全球降水格局已經發生變化。我國南亞熱帶地區降水格局變化主要表現為干季降水次數減少、雨季強降雨時間頻發。降水格局的變化會影響陸地生態系統的生態過程和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