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四川省經濟和信息化廳、四川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以及四川省生態環境廳三部門聯合發布了關于印發《四川省工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的通知。
《實施方案》設定了明確的目標,即在“十四五”期間,通過優化產業結構與用能結構,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推動綠色低碳優勢產業體系的基本形成。具體而言,目標是到2025年,規模以上工業單位增加值能耗較2020年下降14%,單位工業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較2020年下降19.5%。
同時,《實施方案》也著眼于“十五五”期間,期望在此期間,產業結構和用能結構的調整能夠取得重大進展,綠色低碳技術取得關鍵突破,保持綠色低碳優勢產業在全國的領先水平,以實現工業領域的碳中和。
為了達到這些目標,《實施方案》提出了一系列策略,包括優化清潔能源產業,發展數字經濟,促進產業數字化轉型,以及積極推動工業高效利用清潔能源。此外,也鼓勵實施電能替代和電氣化改造,拓寬電能替代領域,并加強電力需求側管理,引導企業節約、環保、綠色、智能、有序用電。
《實施方案》強調了四川省在未來幾年內對工業領域碳達峰的重視,通過設定明確的目標和提出相應的實施策略,期望能實現綠色低碳的優勢產業體系的建設,同時推動四川省工業領域的可持續發展。
《實施方案》提出六項政策保障,包括:
(一)加強政策引導。全面貫徹落實國家綠色低碳發展政策,構建四川省工業綠色低碳發展政策體系。制定工業節能監察、工業資源綜合利用、新能源汽車動力蓄電池回收利用、綠色制造體系建設等管理辦法,推動重點領域規范發展。建立企業綠色信用等級評定機制,加大評定結果在財政、信貸、試點示范等方面的應用。完善企業資源能源消耗、碳排放信息披露制度,促進企業更好履行節能增效、減污降碳等社會責任。
(二)建立核算體系。支持行業、園區、企業、計量技術機構夯實統計基礎,提高工作質量,依據自身特點開展碳排放核算方法學研究,基于生命周期方法建立健全碳排放計量體系并編制計量測試標準和實施細則。推進碳排放實測技術發展,加快遙感測量、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技術在碳排放實測技術領域的應用,提高統計核算水平。積極參與國家、國際碳排放核算方法研究,推動建立更為公平合理、統一規范的碳排放核算方法體系,為后續全面深化工業領域溫室氣體減排工作提供基礎和手段。
(三)構建標準體系。發揮綠色低碳標準體系引領作用,梳理和升級現有標準,對接國家標準,建立健全低碳評價、低碳認證、碳排放、能效水平、循環經濟評價等地方標準體系。強化標準實施,推進標準實施效果評價。支持行業協會、企事業單位、標準化專業機構等積極承擔工業節能與綠色發展標準研究項目,參與國家和行業綠色低碳標準制修訂,鼓勵企業制定嚴于國家、行業、地方等標準的企業標準。
(四)強化財稅支持。落實稅收優惠政策,更好發揮稅收對工業綠色低碳發展的促進作用,支持開展低碳、節能、節水、清潔生產、資源綜合利用、綠色制造等重點領域技術應用和改造。積極落實差別電價、階梯電價等綠色電價政策。發揮“綠蓉融”綠色金融綜合服務平臺作用,鼓勵符合條件的金融機構用好碳減排支持工具,為碳減排重點領域項目提供優惠利率融資。支持符合條件的綠色低碳企業上市融資、掛牌融資和再融資。鼓勵社會資本以市場化方式設立綠色低碳產業投資基金,支持傳統行業綠色轉型、綠色低碳試點示范,加快綠色低碳產業發展。
(五)健全市場機制。積極參與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實施碳市場能力提升行動,培育壯大咨詢、檢測、核查、認證等技術服務機構和碳排放管理員隊伍,加強企業碳排放數據質量監管和配額清繳管理。積極參與建設全國用能權交易市場,完善用能權有償使用和交易制度,做好與能耗“雙控”制度的銜接。健全企業、金融機構等碳排放報告和信息披露制度,創新推廣碳披露和碳標簽。積極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推廣節能咨詢、診斷、設計、融資、改造、托管等“一站式”綜合服務模式。積極推廣綠色制造系統解決方案、第三方低碳評價、碳資產委托管理、碳排放核算等新型專業化綠色服務模式。
(六)加強對外合作。加強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在綠色技術、綠色裝備、綠色服務、綠色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對接交流合作,支持新能源開發龍頭企業、能源裝備生產企業等參與國際產業鏈供鏈合作。大力發展以清潔能源裝備、晶硅光伏、動力電池等為重點的高質量、高技術、高附加值綠色產品貿易。全面推進與京津冀、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等區域合作,探索合作共建綠色工廠、綠色工業園區。擴大與重慶、云南、貴州等周邊省(市)合作,大力推動綠色低碳標準體系互認、信息互通、工作互動。
《實施方案》重點行業達峰行動。
聚焦重點行業及我省特色優勢產業,理清降碳路徑、明確低碳發展路線,分業施策、科學規劃,持續推進碳排放總量控制和
碳排放強度降低。
1.鋼鐵行業。嚴格落實產能置換和項目備案、環境影響評價、 節能評估審查等相關規定,切實控制新增鋼鐵產能。促進鋼鐵行 業流程結構優化,推動工藝及裝備綠色升級,實現資源能源高效 利用。強化產業協同,構建清潔能源與鋼鐵產業共同體。大力推 進非高爐煉鐵技術示范,提升廢鋼資源回收利用水平,推行全廢 鋼電爐工藝。優化產品結構,提高高強高韌、耐蝕耐候、節材節 能等低碳產品應用比例。加強高爐低焦比、高煤比冶煉技術研究 應用,鼓勵開展高效球團礦生產工藝、溶劑型球團生產、高爐高 效使用生塊礦等爐料的研發應用。鼓勵節能型煉鋼、鋼化聯產, 探索開展氫冶金、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一體化等試點示范,推動低 品位余熱供暖發展。到2025年,廢鋼年加工能力超過1500萬噸, 短流程煉鋼占比達40%以上。(省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廳、 科技廳、生態環境廳、省國資委、省能源局等)
2.建材行業。加強產能置換監管,加快低效產能退出,嚴禁 新增水泥熟料、平板玻璃產能,引導建材行業向輕型化、集約化、 制品化轉型。推動水泥、玻璃、陶瓷、磚瓦等行業梯次有序達峰。 推動水泥錯峰生產常態化,合理縮短水泥熟料裝置運轉時間。因 地制宜利用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逐步提高電力、天然氣 應用比重。鼓勵建材企業使用粉煤灰、工業廢渣、尾礦渣、釩鈦 鋼渣等作為原料或水泥混合材,提升工業副產品在建筑材料領域 的循環利用率。推廣應用全氧、富氧、電助熔、全電熔等工業窯 爐節能降耗技術,水泥高效篦冷機、高效節能粉磨、低阻旋風預 熱器、浮法玻璃一窯多線、陶瓷干法制粉等節能降碳裝備。加快 推進綠色建材產品認證和應用推廣,加強新型膠凝材料、低碳混 凝土、木竹建材等低碳建材產品研發應用。到2025年,水泥熟 料單位產品綜合能耗水平下降1%以上。到2030年,原燃料替代 水平大幅提高,在水泥、玻璃、陶瓷等行業改造建設一批減污降 碳協同增效的綠色低碳生產線,實現窯爐碳捕集利用封存技術產 業化示范。(省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廳、科技廳、生態環 境廳、省國資委、省能源局等)
3.化工行業。優化產能規模和布局,加大落后產能淘汰力度。 嚴格項目準入,合理安排建設時序,嚴格控制尿素、磷銨、燒堿、 黃磷、電石等行業新增產能,禁止未納入國家產業規劃的新建、 改擴建煉油和新建乙烯、對二甲苯、煤制烯烴項目建設,發揮天 然氣資源優勢,加大天然氣(頁巖氣)勘探,增強原料供應能力。 穩妥有序發展天然氣化工和鈦鋰鉀化工,大力發展氫能源化工和 以動力電池材料為代表的化工新材料。引導企業轉變用能方式, 鼓勵以電力替代煤炭。調整原料結構,控制新增原料用煤,拓展 副產氫氣利用,推動石化化工原料輕質化。開發可再生能源制取 高值化學品技術。優化產品結構,促進石化化工與煤炭開采、冶 金、建材、化纖等產業協同發展,加強煉廠干氣、液化氣等副產 氣體高效利用。鼓勵企業節能升級改造,推動能源梯級利用、物 料循環利用,推動氫能多元利用。到2025年,煉油、乙烯、電 石等行業能效標桿水平以上產能比例達到30%,合成氨行業能效 標桿水平以上產能比例達到15%。(省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 化廳、科技廳、生態環境廳、省國資委、省能源局等)
4.有色金屬行業。嚴格執行產能置換,嚴控新增產能,新建 及改擴建冶煉項目須符合行業規范條件,且達到能耗限額標準先 進值。推進清潔能源替代,提高水電、風電、太陽能發電等應用 比重。加快再生有色金屬產業發展,完善廢棄有色金屬資源回收、 分選和加工網絡,提高再生有色金屬產量。加快推廣應用先進適 用綠色低碳技術,提升短流程工藝行業占比,持續優化工藝過程 控制,提升有色金屬生產過程余熱回收水平,推動單位產品能耗 持續下降。實施一批鋁用高質量陽極示范、銅锍連續吹煉、大直 徑塑罐雙蓄熱底出渣煉鎂等技改工程。突破冶煉余熱回收、氨法 煉鋅、海綿鈦顛覆性制備等技術。到2025年,力爭鋁水直接合 金化比例達到90%,氧化鋁高效溶出、電解槽余熱回收等技術研 發推廣取得積極進展。到2030年,有色金屬行業綠色低碳技術 得到突破性應用,持續提高電解鋁使用可再生能源比例。(省發 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廳、科技廳、生態環境廳、省國資委、 省能源局等)
5.造紙行業。推廣應用農林生物質剩余物高效收集儲運、生 物質熱裂解和能源轉化、低能耗蒸煮、多段逆流洗滌封閉篩選、 黑液高效蒸發及高濃度燃燒和化學品高效循環回收利用、靴式壓榨、生物質固廢和沼氣利用、污泥余熱干燥等技術。到2025年, 進一步提高產業集中度,采用熱電聯產占比達85%。到2030年, 探索能源與紙業產業鏈融合,采用熱電聯產占比達90%以上。(省 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廳、科技廳、生態環境廳、省能源局 等)
6.紡織行業。重點發展化學纖維智能化高效柔性制備技術, 推廣低能耗印染裝備,應用低溫印染、小浴比染色、織物連續印 染等先進工藝。加快推動廢舊紡織品循環利用。到2025年,差 別化高品質綠色纖維產量和比重大幅提升,低溫、短流程印染低 能耗技術應用比例達50%,能源循環利用技術占比達70%。到 2030 年,印染低能耗技術占比達60%。(省發展改革委、經濟和 信息化廳、科技廳、生態環境廳、省能源局等)
7.電子行業。加快晶硅光伏產業高端化發展,推進關鍵環節 技術更新,持續降低生產能耗和成本,提高晶硅光伏發電效率。 強化行業集聚和低碳發展,進一步降低非電能源的應用比例。推 進硅料、硅片、電池片、組件等配套成鏈發展,形成上中下游適 配協調的產業集群。推進薄膜光伏產業創新發展。推廣多晶硅閉 環制造工藝、先進拉晶技術、印制電路板清潔生產技術等研發和 產業化應用。到2025年,鋰電材料、光纖行業非電能源占比分 別在7%、2%以下。到2030年,電子材料、電子整機產品制造 能耗顯著下降。(省發展改革委、經濟和信息化廳、科技廳、生 態環境廳、省國資委、省能源局等)
8.裝備制造行業。圍繞清潔節能環保、能源裝備等領域綠色 低碳需求,聚焦重點用能工序,加強先進鑄造、鍛壓、焊接與熱 處理等基礎制造工藝與新技術融合發展。積極開展一體化壓鑄成 型、無模鑄造、超高強鋼熱成形、異質材料焊接、輕質高強合金 輕量化、激光熱處理等先進近凈成形工藝技術推廣。開展抗疲勞 制造、輕量化制造等節能節材工藝試點示范。(省發展改革委、 經濟和信息化廳、科技廳、生態環境廳、省國資委、省能源局等)
高效光電催化氨氧化反應對于太陽能制氫和氨氮廢水整治等領域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光電催化氨氧化反應主要集中于自由基介導的間接氨氧化策略,往往需要過量的氧化還原媒介(例如過硫酸鹽),導致低的電流效率。因此,如......
經國務院批準,商務部等12部門于2023年12月19日聯合印發《關于加快生活服務數字化賦能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導推進生活服務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近日,商務部服貿司負責人對......
安徽省下達33.6億元推進雙碳工作12月19日,安徽省財政廳發布財政要聞,稱安徽財政積極爭取并及時下達中央節能減排補助資金33.6億元,其中用于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32.2億元;下達省以上大氣污染防治專......
國際能源署署長法提赫·比羅爾4日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八次締約方大會(COP28)中國角舉辦的一場主題邊會上說,中國在太陽能、風能等清潔能源和電動車行業發展方面成績斐然,“是清潔能源領域的......
12月7日晚,上海電力公司擬與公司控股股東國家電投集團的子公司國電投清潔能源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簡稱“清能基金”)管理的電投信能新能源產業基金(天津)合伙企業(有限合伙)(簡稱“電投信能基金”)開展合作......
12月7日,國務院發布的《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計劃》指出,大力發展新能源和清潔能源。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費比重達20%左右,電能占終端能源消費比重達30%左右。持續增加天然氣生產供應,新增天然氣......
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關于印發首批碳達峰試點名單的通知發改辦環資〔2023〕942號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計劃單列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發展改革委:為落實國務院《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國發〔202......
近日,第四屆中國先進材料產業創新與發展大會在長沙成功舉辦,其中一場由北京三維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王菊飛發表的特邀報告尤為引人注目。王菊飛在報告中深入探討了實驗室數字化轉型的發展趨勢,并分享了先進......
“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加快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是新時代新征程推進新型工業化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建設制造強國同發展數字經濟、產業信息化等有機結合的關鍵抓手。”11月14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總工程師趙志國在2......
11月6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國家碳達峰試點建設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明確在全國范圍內選擇100個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城市和園區開展碳達峰試點建設,著力破解綠色低碳發展面臨的難點堵點問題,積極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