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事由
感謝A檢驗檢疫局的信任,我在A檢驗檢疫局實驗室任顧問,主要帶碩士WA和碩士WB做分析化學研究工作。WA是公務員,不存在職稱問題;WB是企業編制,職稱對她來說是重要的。我一直感到我有責任幫助WB解決高工職稱。前期,友人L(研究員)對WB的業績——制標、成果、論文、寫書等進行了評估,結論是“2013年評高工條件夠了”。讓我放下了心里的擔子!WB的確非常優秀,但對于A檢驗檢疫局這個地方檢驗檢疫局來說,按國家檢驗檢疫局評職稱的硬指標來說,的確很困難。原因是小局機會少,獲重大科研項目的機會更少,而這些卻是評職稱的硬指標……
二、回憶26年前的職稱評審
1986年我在原單位(核工業部第五研究所)參加文革后的第一次職能評審,科技人員奔走相告,極為關注。我們這個1200人的核原料研究所是1956年建所,由原蘇聯專家幫助建設,顯然,從1956年畢業的大學生(建所元老)到像我1963年畢業的大學生(事實上也在實驗室工作了23年)都希望能幸運地評上高級工程師。當時,研究所領導原原本本地傳達了核工業部評審條件,條件的核心是:真才實學,真正具有學術水平、確實在核科學科研領域做出突出的貢獻、為核工業解決了具體的實際課題。另外,我還清楚地記得,“知名度”也是一項指標。
在實際評審時到底是以上述文件上所說的條件為準,還是論資排輩,“沒有功勞有建所苦勞”,的確讓有關領導十分為難。后來領導表態,以文件精神為準。那么,又如何客觀地考核一個人的學術水平和貢獻,盡可能避免人為的因素?大家議論紛紛。
當時筆者提出:因為我們這個研究所的分析化學研究室(約120人)與北京大學的2個系(化學系和物理二系)專業完全對口,建議:凡愿意申報高級工程師者都到北京大學作30分鐘到60分鐘的工作匯報和學術報告,讓北大的老師打分排隊。而實際上這樣操作,既公平而且本單位的領導相對壓力大為減小,甚至可把“責任”推到北大老師身上。沒想到,有關領導部分采納了這建議:研究所每個專業(例如,水冶工藝、分析化學、離子交換劑及萃取制合成等)有5名評委,其中2名評委聘請外單位(大學或研究院)教授或專家。申報人除了填寫有關材料外,每人匯報30分鐘,介紹自己的論文和工作業績,經答辯后,由評委各自打分并將總分由上到下排隊,整個過程在申請人講完后第二天即將次序排除。排隊結果很快“漏”了出來,反映出奇地平靜,因為符合文件精神、公平。
筆者在1986年上述那次評職稱時,以總分明顯優勢而無任何爭議地評上,成為全所最年輕的高級工程師。我的體會是:作為一名實驗室的技術人員平時要多看文獻、多搞科研、多寫文章(包括翻譯文章),也就是說平時要注意積累,提高自己的學術水平。1986年時,我不計保密的研究成果,僅已公開發表論文60多篇(CA收錄有30多篇)、獲國防科工委科技進步獎4項,解決了鈾中o.onPPM的釓、釤、銪和鏑的離子交換分離-光譜分析、用小型陽離子交換分離-光譜法測定含鈾釷礦石中鑭、鈰、釔等14個稀土元素、鈾水冶工藝中游離酸的準確測定、研制了國內第一支全固態鉛離子選擇電極并在江蘇電分析儀器廠正式生產,并任該廠首批顧問。在離子交換分離研究方面首創了洗劑濃度速查法(即Kd 40法)和超負載分離,合成了新型螯合樹脂并成功地將ppm級的鎳和銅從大量鈷的選擇性分離用Amberlite X743樹脂選擇分離海水中微量硼,然后用BF4-選擇電極進行電位法測定。我在離子交換分離的學術論文引起國外J.korkisch等離子交換分離專家的重視。同時兼任“理化檢驗化學分冊”和“化學傳感器”雜志的編委,在國內分析化學界有一點知名度。
說實在的,1986年評高工,對照文件精神,當初我是有把握的,因為從1963年參加工作開始,一直在負責核工業部最難的分析化學課題的研究。以上是實話實說。
三、最感動的一件事
評職稱,在1986年應該空氣是純凈的。由于文革后第一次評高工,名額有限,心里存在的競爭當然是非常激烈的。但此時發生了一件使我一輩子最感動的一件事:也是1963年畢業的北京大學學生孟憲厚(任北京五所放射化學分析組組長)以能力強且驕傲聞名,突然在評審關鍵時刻,在我們圖書館大樓(又稱“1號樓”)門口對我說:
“周錦帆,我們(分析)室我只佩服你一個人!”
這意味著,如果我與他兩個人中選一人評高工,他是投我一票的……
讓我吃了一驚!我1963年到1986年的努力,讓別人看到了。要知道我們分析化學研究室,有100多人,絕大多數是名牌大學畢業,且不少1956年就調來……我們分析室還有多名蘇聯、烏克蘭、捷克海龜……
幸運,我和孟憲厚都評上了高工。
四、數字
我手里有一本1985年《中國無機分析化學文摘》(主題索引·作者索引):
116頁,周錦帆論文索引數為9篇(名列全國第2)
95頁,孟憲厚論文索引數為1篇
五、1986年評上高工對我的意義
1990年我應聘《檢驗檢疫科學》創刊人,人事部門問我:你是否有能力把科學雜志辦好!
我說,我能。因為:
1、 我已發表60多篇論文,對論文的寫作相當熟悉;
2、 對國外所有分析化學雜志(我們北京五所圖書館都有)都相當熟悉,知道它們的學術水平和編輯特點,以及這些雜志的縮寫。掌握英、俄兩門外語;
3、 已為《分析化學》雜志審稿近10年;已任《理化檢驗-化學分冊》雜志編委10多年;
4、 我在1986年于核工業部北京五所(蘇聯專家援建、我國最重要的從事鈾研究的兩所研究所之一,1955年建所,有1200名職工)文革后第一次高工評審中,成為最年輕(1941年生)的高工。
從此,1990年順利調入國家質檢總局,工作單位及住所從郊區通縣調到城區,從此帶來了一系列的變化……
六、如果
如果1986年沒有評上高工,可能我1990年不會順利調入國家檢驗檢疫局,那將……
七、心里話
現在有人對職稱高的科技人員,其學術水平有些看法。我還是那句話,職稱評審盡可能寬松一點,現在的實驗室分析化學工作者不容易呀。
八、資訊:1985年《中國無機分析化學文摘》作者索引統計的1985年論文文摘數字
第一名:劉恒椽(華東師大)10篇
第二名:慈云祥(北京大學)、吳斌才(華東師大)、徐其亨(云南大學)、余席茂(武漢大學)、趙藻藩(武漢大學)、周錦帆(核工業部北京五所)9篇
第三名:翟煜心(華東師大)、史慧明(南開大學)8篇
(以《作者索引》原序為序。)
至于上述作者論文的質量,可由索引查閱原文。至于1980年~1990年其他年份的咨詢,請查閱這些年的年度索引。
說明:我的文章我均為第一作者,實驗均為我“主刀”,文章均為我在方格紙上手寫,內容涉及離子交換、光譜分析、離子電極,論文形式有研究報告、綜述及知識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