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結果
2.1 一般情況 兩組病人的年齡、性別、手術種類和術中出血量、輸液量及術后第一天引流量差異無顯著性。見表1。
表1 兩組病人的一般情況 (x±s)
2.2 輸血量 試驗組自體血回輸量為1046±284ml;對照組濃縮紅細胞輸入量為2~8U(1100±326ml)。
2.3 血常規變化 兩組病人的Hb、Hct、Plt輸血前較手術前均明顯降低(P<0.01),并一直延續至術后24h(P<0.05)。但輸血后兩組各指標均已在正常范圍。組間比較各指標也均無差異。見表2。
表2 兩組病人各測定點Hb、Hct、Plt變化 (x±s)
注:組內與手術前比較,P<0.05,P<0.01
2.4 凝血指標變化 兩組病人的PT及APTT輸血前均較手術前明顯延長(P<0.01),其中試驗組輸血后1h仍較手術前明顯延長(P<0.05),但兩組組間比較無差異。兩組病人的FIB輸血前、后均較手術前明顯降低(P<0.05),兩組組間比較無差異。TT變化不明顯(P>0.05)。見表3。
表3 兩組病人各測定點凝血指標變化 (x±s)
注:組內與手術前比較,*P<0.05,P<0.01
2.5 其他 兩組病人均未發生術中明顯創面滲血及術后大出血或DIC。
3 討論
近年來開展的某些外科手術(如肝移植、大型脊柱手術、復雜心胸外科手術等)手術難度高、操作時間長、出血量多,以往在手術中常需輸注較多量的異體血,近年隨著供血者篩選手段及血液儲存技術的改進,異體輸血的安全性有了較大的提高,但大量異體血輸血的不良反應和輸血后疾病仍屢有報道[3],如何既能減少異體血輸入量又能安全地度過圍手術期一直是臨床研究的熱點。
早在1925年就有人將術中失血回收(Intraoperative autologous transfusion)應用于開顱手術[4],但直至1974年美國Haemonetics公司研制的Cell Saver R 血液回收裝置問世后,血液回收技術才真正進入了臨床應用階段[5],并逐漸成為血液保護的普及措施之一。
回收式自體輸血是將失血回收并經過濾、離心和清洗后將得到的45%~65%的濃縮紅細胞[6]回輸給患者。過濾可去除大的雜質,離心去除了血漿成分,洗滌則顯著減少了殘留的污染物,包括抗凝藥、游離血紅蛋白、鉀離子、FDP和D二聚體等,得到紅細胞鹽水懸浮液。同位素標記檢驗這些紅細胞生活能力正常,與庫血比,抗滲透壓細胞溶解能力強[7],攜氧能力高[8],2,3DPG含量正常[9]。另外,回收血中的游離血紅蛋白及肝素濃度也已降至正常水平[10]。因此ATS不僅有效地減少了庫血用量,減少了異體輸血的不良反應和血源浪費,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量輸血的安全性,保證了血流動力學的基本穩定。
由于Napoli[11]等發現回收血中凝血因子Ⅷ和Ⅹ顯著降低,Plt和FIB缺乏,FDP和D二聚體含量增加,曾有研究認為自體血回輸可能造成患者凝血功能障礙[13];孫新艷等[14]也認為自體血回輸過程中由于患者凝血功能障礙可導致手術野創面不易止血和術后大出血;葉琳等[15]報道了1例術中大量輸注自體血患者術后死于凝血異常所致的大出血。但Flom-Halvorsen[12]等在對1989~1997年4956例自體血回輸病人的回顧性研究中指出自體血回輸在臨床上對凝血功能并無不利影響;Martin[2]等也認為自體血回輸是安全有效的,相對更適于男性、貧血、體表面積較小的病人。我們的研究結果與后兩位學者的觀點相似,本研究中PT、APTT、Plt、FIB等反映凝血功能的指標試驗組輸血后雖仍較手術前明顯延長或降低,但均在正常范圍,試驗組無1例發生術中創面明顯滲血和術后大出血或DIC,說明就對凝血功能的影響而言,ATS與異體輸血相似,是相對安全的。
就凝血功能而言,自血回輸對病人來說是安全的,但我們認為這種安全是相對的,只能在一定的自血回輸量范圍內。超過這個范圍,由于PT和APTT的進一步延長、Plt和FIB的進一步降低,可造成患者凝血功能障礙引起術中/術后大量滲血。至于這個具體的數值界限,孫新艷等[14]認為是1000ml,邱耀輝等[19]認為是2000ml,張明禮等[20]認為是3000ml。根據我們的觀察,以2000ml為界較為適宜。
凝血是一個動態的過程,PT只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統,APTT只反映內源性和共同凝血系統,Plt和FIB也只反映凝血系統的一個方面。由于我們的研究僅基于上述傳統凝血功能指標的檢測,因而相對不夠全面和完整。如果能配合血栓彈性描記圖(TEG)[21]監測,連續、定量地提供有關血凝塊形成過程中的相關信息,則可進一步揭示自體血回輸過程中機體凝血功能的動態變化,及時發現凝血功能異常,從而進一步提高自血回輸的安全性。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回收式自體輸血對凝血功能的影響與異體輸血相比無明顯差異,這種輸血方法是安全的,但在回輸血量較大的情況下,應注意補充新鮮血漿、血小板或其他凝血因子。有條件時建議監測TEG。
【參考文獻】
1 李艷萍,王旭東,鐘亮,等.血液回收技術在骨科大手術中應用.臨床麻醉學雜志,2001,17:297-299.
2 Martin J'Robitaille D'Perrault L'et al.Reinfusion of mediastinal
blood after heart surgery.J Thorac Cardiovasc Surg'2000'120:499-504.
3 Anand N'Idio FG Jr'Remer S'et al.The effects of perioperative
blood salvage and autologous blood donation on transfusion requirement
in scoliosis surgery.J Spinal Disorders'1998'11(6):532-534.
4杭燕南,莊心良,蔣豪,等.當代麻醉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1343-1347.
5 Orr M.Autotransfusion:the use of washed red cells as adjunct to component therapy.Surgery'1978'84:728-730.
6Salem MR.Blood conservation in the surgical patient.Baltimore:Williams and Wilkins'1996'254.
7Finck M'Schmidt R'Schncider W'et al.The quality of washed
autotransfused erythrocytes.The elimination of plasma hemoglobin'osmotic
fragility and survival rate of transfused erythrocytes.Der
Anaesthetist'1986'35:686.
8宋毅,李守光,王濤,等.紅細胞洗滌后回輸其天然免疫功能變化的研究.深圳中西醫結合雜志,2001,11(6):632-363.
9 Schmidt H'Folsgaard S'Mortensen PE.Impact of autotransfusion
after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on oxygen transport.ACTA
Anesthesiol Scand'1997'41:995.
10 張明禮,劉燕,宋乃慶,等.國產“自體2000血液回收機”的臨床應用.北京醫科大學學報,1998,30:559.
11 Napoli VM'Symbas PJ'Vroon DH'et al.Autotransfusion from
experimental hemothorax:level of coagulation factors.J
Thauma'1987'27:296-299.
12 Flom-Halvorsen HI'Ovrum E'Tangen G'et al.Autotransfusion in coronce.J Thorac Cardiovasc Surg'1999'118:610-617.
13 Vetrees RA'Conti VR'Lick SD'et al.Adverse effects of
postoperative infusion of shed mediastinal blood.Ann Thorac
Surg'1996'62:717-723.
14 孫新艷,宋冰冰,王俊科,等.自體血回輸對病人血漿肝素含量的影響.臨床麻醉學雜志,2002,18(4):184-185.
15 葉琳,倪代會,趙曉光.術中自體血回輸致凝血功能障5例治療分析.陜西醫學雜志,2002,31(5):453-454.
16 王庚,吳新民.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釋與凝血狀態.中華麻醉學雜志,2001,21:645-648.
17 Malar RA'Kleiss AJ'Griffin JH.An alternative extrinsic pathway of human blood coagulation.Blood'1982'60:1353-1359.
18 陳方祥,劉懷瓊,葛衡江,等.體腔血自體回輸與凝血纖溶功能的變化.中華麻醉學雜志,1998,18:82-83.
19 邱耀輝,郭林新,練克儉,等.回收式自體輸血對脊柱外科圍手術期出凝血與血攜氧功能的影響.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02,17:(5):351-353.
20 張明禮,宋乃床,劉燕,等.自體2000型血液回收機在手術搶救大出血病人的應用.北京醫科大學學報,2000,32:71-73.
21 杭燕南,莊心良,蔣豪,等.當代麻醉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1164-1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