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相關因素的治療
(1)避免圍術期低溫,當體溫<34℃將影響血小板功能和延長凝血酶激活。
(2)及時診斷并有效治療嚴重酸中毒和嚴重貧血,當pH<7.10也明顯影響凝血功能。Hct明顯下降也影響血小板粘附和聚集。
四、自身輸血
自身輸血可以避免輸注異體血的輸血反應、血源傳播性疾病和免疫抑制,對一時無法獲得同型血的患者也是唯一血源。
1. 貯存式自身輸血
術前一定時間采集患者自身的血液進行保存,在手術期間輸用。
(1)適應證
只要患者身體一般情況好,血紅蛋白>110g/L或紅細胞壓積>0.33,行擇期手術,患者簽署同意書,都適合貯存式自身輸血;
術前估計術中出血量超過自身循環血容量15%且必須輸血的患者;
稀有血型配血困難的患者;
對輸異體血產生免疫抗體的手術患者。
(2)禁忌證
血紅蛋白<100g/L的患者;
有細菌性感染的患者;
凝血功能異常和造血功能異常的患者;
對輸血可能性小的患者不需做自體貯血;
對冠心病、嚴重主動脈瓣狹窄等心腦血管疾病及重癥患者慎用。
(3)注意事項
按相應的血液儲存條件,手術前3天完成采集血液(可一次或分多次);
每次采血不超過500ml(或自身血容量的10%),兩次采血間隔不少于3天;
在采血前后可給患者鐵劑、維生素C及葉酸(有條件的可應用重組人紅細胞生成素)等治療。
2.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釋(ANH)
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釋一般在麻醉后、手術主要出血步驟開始前,抽取患者一定量自體血在室溫下保存備用,同時輸入膠體液或一定比例晶體液補充血容量,使手術出血時血液的有形成份丟失減少。待主要出血操作完成后或根據術中失血及患者情況將自身血回輸給患者。
(1)適應證
患者身體一般情況好,血紅蛋白≥110g/L(紅細胞壓積≥0.33),估計術中有失血量大,可以考慮進行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釋。年齡不是該技術的禁忌;
手術中需要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微循環時也可采用。
(2)禁忌證
血紅蛋白<100g/L;
低蛋白血癥;
凝血機能障礙;
不具備監護條件;
心肺功能不良患者。
(3)注意事項
血液稀釋程度,一般使紅細胞壓積不低于25%;
術中必須密切監測患者血壓、心電圖、脈搏血氧飽和度、紅細胞壓積以及尿量的變化,必要時應監測中心靜脈壓。
4. 回收式自身輸血
血液回收是指用使用血液回收裝置,將患者體腔積血、手術失血及術后引流血液進行回收、抗凝、洗滌、濾過等處理,然后回輸給患者。血液回收必須采用合格的設備,回收處理的血必須達到一定的質量標準。體外循環后的機器余血應盡可能回輸給患者。回收式自體輸血推薦用于出預計血量較大手術如體外循環、骨科手術、腦外血管手術、胸腹腔閉合式出血手術及產科手術等,回收血的禁忌證如下:
(1)血液流出血管外超過6小時;
(2)懷疑流出的血液含有癌細胞;
(3)懷疑流出的血液被細菌、糞便或羊水等污染;
(4)流出的血液嚴重溶血;
(5)和白細胞濾器聯合使用可適當放寬使用適應證。
五、圍術期輸血不良反應
常見的輸血反應和并發癥包括非溶血性發熱反應、變態反應和過敏反應、溶血反應、細菌污染、循環超負荷、出血傾向、酸堿平衡失調、輸血相關性急性肺損傷和傳播感染性疾病等。
1. 非溶血性發熱反應
發熱反應多發生在輸血后1~2小時內,往往先有發冷或寒戰,繼以高熱,體溫可高達39℃~40℃,伴有皮膚潮紅、頭痛,多數血壓無變化。癥狀持續少則十幾分鐘,多則1~2小時后緩解。
2. 變態反應和過敏反應
變態反應主要表現為皮膚紅斑、蕁麻疹和瘙癢。過敏反應并不常見,其特點是輸入幾毫升全血或血液制品后立刻發生,主要表現為咳嗽、呼吸困難、喘鳴、面色潮紅、神志不清、休克等癥狀。
3. 溶血反應
絕大多數是輸入異型血所致。典型癥狀是輸入幾十毫升血后,出現休克、寒戰、高熱、呼吸困難、腰背酸痛、心前區壓迫感、頭痛、血紅蛋白尿、異常出血等,可致死亡。麻醉中的手術患者唯一的早期征象是傷口滲血和低血壓。
4. 細菌污染反應
如果污染血液的是非致病菌,可能只引起一些類似發熱反應的癥狀。但因多數是毒性大的致病菌,即使輸入10~20ml,也可立刻發生休克。庫存低溫條件下生長的革蘭染色陰性桿菌,其內毒素所致的休克,可出現血紅蛋白尿和急性腎功能衰竭。
5. 循環超負荷
心臟代償功能減退的患者,輸血過量或速度太快,可因循環超負荷而造成心力衰竭和急性肺水腫。表現為劇烈頭部脹痛、呼吸困難、發紺、咳嗽、大量血性泡沫痰以及頸靜脈怒張、肺部濕羅音、靜脈壓升高,胸部拍片顯示肺水腫征象,嚴重者可致死。
6. 出血傾向
大量快速輸血可因凝血因子過度稀釋或缺乏,導致創面滲血不止或術后持續出血等凝血異常。
7. 電解質及酸堿平衡失調
庫血保存時間越長,血漿酸性和鉀離子濃度越高。大量輸血常有一過性代謝性酸中毒,若機體代償功能良好,酸中毒可迅速糾正。對血清鉀高的患者,容易發生高鉀血癥,大量輸血應提高警惕。此外,輸注大量枸椽酸后,可降低血清鈣水平,影響凝血功能;枸櫞酸鹽代謝后產生碳酸氫鈉,可引起代謝性堿中毒,會使血清鉀降低。
8. 輸血相關性急性肺損傷
是一種輸血后數小時出現的非心源性肺水腫,病因是某些白細胞抗體導致的免疫反應。表現為輸血后出現低氧血癥、發熱、呼吸困難、呼吸道出現液體。
9. 輸血相關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是輸血的最嚴重并發癥之一。多于輸血后1~2周出現,其機制是受血者輸入含有免疫活性的淋巴細胞(主要是T淋巴細胞)的血液或血液成分后發生的一種與骨髓移植引起的抗宿主病類似的臨床征候群,死亡率高達90%~100%。臨床癥狀初期多為高熱,全身皮膚剝脫和消化道癥狀為主,發展至終末期為骨髓衰竭。
10. 傳染性疾病
輸異體血主要是傳播肝炎和HIV,核酸技術的應用減少了血液傳播疾病的發生率,但迄今為止,瘧疾、SARS、Chagas病和變異型Creutzfeldt-Jakob癥仍無法監測。
11. 免疫功能抑制
輸入異體血可明顯抑制接受者的免疫功能,會影響疾病的轉歸。應嚴格遵循輸血適應證,避免不必要的輸血。
六、圍術期輸血不良反應的防治
在全身麻醉狀態下,輸血反應的癥狀和體征往往被掩蓋,不易觀察和早期發現,并且還可能會被漏診,應引起麻醉科醫生的警惕。輸血前應由兩名醫護人員嚴格核對患者姓名、性別、年齡、病案號、床號、血型、交叉配血報告單及血袋標簽各項內容,檢查血袋有無破損滲漏,血液顏色是否正常。準確無誤方可輸血。此外,在輸血過程中應仔細、定時查看是否存在輸血反應的癥狀和體征,包括蕁麻疹、發熱、心動過速、低血壓、脈搏血氧飽和度下降、氣道峰壓升高、尿量減少、血紅蛋白尿和傷口滲血等。
如發生輸血不良反應,治療措施包括:
(1)首先應立即停止輸血。核對受血者與供血者姓名和血型。采取供血者血袋內血和受血者輸血前后血樣本,重新化驗血型和交叉配血試驗,以及作細菌涂片和培養;
(2)保持靜脈輸液通路暢通和呼吸道通暢;
(3)抗過敏或抗休克治療;
(4)維持血流動力學穩定和電解質、酸堿平衡;
(5)保護腎功能:堿化尿液、利尿等;
(6)根據凝血因子缺乏的情況,補充有關凝血成分,如新鮮冰凍血漿、凝血酶原復合物及血小板等;
(7)防治彌散性血管內凝血;
(8)必要時行血液透析或換血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