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耳蝸是聾啞患者開啟有聲世界的鑰匙,但其市場長期被昂貴的進口產品壟斷。記者從4月24日在杭州舉行的全國人工聽覺植入研討會上獲悉,國產人工耳蝸的研發和臨床驗證進展迅速,有望打破洋貨壟斷,讓我國2780萬名聾啞患者享受平價優質產品。
這次研討會是由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分會主辦的,全國100多名聽覺領域的頂尖專家共同就國產人工耳蝸研發和臨床驗證的現狀、人工耳蝸新技術與發展趨勢、手術適應癥掌握與并發癥等進行了深入研討。
大會主持人、復旦大學附屬耳鼻喉科醫院副院長、上海市聽覺醫學臨床部主任遲放魯教授介紹說,目前,國產人工耳蝸正在加速產業化,其預期價格僅為進口產品的一半。
人工耳蝸植入手術是目前幫助重度聽力損失的聾啞人恢復聽覺的唯一有效手段。據統計,我國有聽力障礙的殘疾人2780萬人,其中300多萬人是嚴重的聽力損失,而每年新生的嚴重聽力損失的聾兒約有3萬人。從1994年起,我國累計開展的手術達1萬余例。目前,全國已經有上百位醫生擁有人工耳蝸植入的經驗。
但是,我國人工耳蝸技術基本依賴價格高昂的進口產品,讓絕大部分病人望“洋”興嘆。北京友誼醫院張道行教授是國內開展人工耳蝸植入手術最多的專家,共實施了1800余例手術。他告訴記者,目前人工耳蝸市場被美國、奧地利和澳大利亞等國企業壟斷,產品單價不少于10萬元人民幣。而國產耳蝸將有效帶動耳蝸價格下降,降低手術門檻。
在這次研討會上,遲放魯教授報告說,目前國產人工耳蝸正沿著自我摸索再成果轉化,海外中國人自主研發和國內企業合作、同時吸引國內外一流專家共同參與研發以及國外研制國內生產等不同模式發展,形成了多點開花的局面。
記者從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分會獲悉,《全國聽力障礙預防與康復規劃(2007-2015年)》提出了2015年我國聽力障礙預防與康復工作的目標:“新生聽力障礙兒童助聽器佩戴(含人工耳蝸植入)率達90%;聽力障礙人群中聽力保健與康復知識的知曉率達60%”。遲放魯表示,國產人工耳蝸的研發生產乃至運用,將成為實現這一目標的巨大推動力。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據,全球約4.3億人因耳蝸受損而遭受聽力損失,改善聽力主要靠人工耳蝸。然而,傳統的人工耳蝸語音識別能力較低,而且剛性電極與軟組織間的不匹配可能導致神經損傷和耳鳴等問題。隨著物聯網和......
植入人工耳蝸的人,有的可以在植入后幾小時內識別語音,有的則需要幾個月或幾年。圖片來源:MichaelMatthey/dpa/Alamy 研究人員發現,刺激與警覺性相關的神經元有助于植入人工耳......
眾所周知,在進行核磁共振成像(MRI)檢查前需要摘除任何金屬性質的物品。如果檢查對象植入過人工耳蝸,那就需要通過簡單的門診手術移除。1997年,Cochlear公司成為全球第一家生產可接近的磁體的人工......
來自邁阿密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加州大學舊金山研究所、巴斯德研究所、法國國家健康與醫學研究院、法國科學研究中心、法蘭西學院、巴黎大學和法國克萊蒙特?奧弗涅大學的科學家成功恢復了成年DFNB9耳聾小鼠模型......
與邁阿密,哥倫比亞和舊金山的大學合作,來自巴斯德研究所,Inserm,CNRS,法蘭西學院,索邦大學和ClermontAuvergne大學的科學家們成功恢復了DFNB9耳聾小鼠的聽力,這是最常見的先天......
采集一滴新生兒足跟血,將從中提取的核酸樣本經擴增放大后注入一片長7.5厘米、寬2.5厘米的載玻片上,放進普通打印機大小的配套儀器里,就可得知受試者是否攜帶遺傳性耳聾基因。這項中國原創的全球首款遺傳性耳......
據統計,在我國每年有3.5萬的新生兒在出生前就被奪去了聽力,加上遲發性和藥物聾兒,這個數字達到了6萬之多。而大多數人群認為“只有耳聾殘疾人才會生育聾兒”。但臨床數據顯示,80%的聾兒的父母是聽力正常的......
近日,一則“外地小伙在京乘坐地鐵丟失人工耳蝸”的新聞嚇壞了大家。小伙子丟失了價值20萬元的人工耳蝸,不僅價格嚇人,更嚇人的是,器械找不到的話,需要做開顱手術重新植入。被嚇壞了的大家一邊在在朋友圈里全民......
聽力損失(hearingloss)又稱聾度(deafness)或聽力級(hearinglevel)。是人耳在某一頻率的聽閾比正常聽閾高出的分貝數。由于年齡關系產生的聽力損失稱為老年性耳聾;由于社會環境......
國家“千人計劃”特聘專家、浙江大學遺傳學研究所管敏鑫教授和陳燁研究員共同主導的一項研究中,利用基因編輯技術首次得到了線粒體tRNA轉錄后修飾基因mtu1缺陷的斑馬魚模型,并從生化、細胞、整體等多層次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