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絲綢之路”項目組青年博士后李碩等人,利用國家天文臺高性能GPU機群“老虎”系統,借助先進的GPU加速計算技術,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百萬級粒子分辨率的星系中心反沖黑洞潮汐瓦解動力學數值模擬。在考慮潮汐瓦解作用的前提下,研究揭示了反沖黑洞與寄主星系共同演化的重要特征。反沖黑洞束縛的致密恒星團也得以首次分辨。相關論文發表在國際核心期刊ApJ(ApJ, 748, 65L, 2012)。
近些年來,國內外的很多學者進行了大量的理論與數值分析工作,研究超大質量雙黑洞的演化及相關觀測特性。但雙黑洞系統的物理尺度相對較小,在觀測中很難分辨。特別是對于中心氣體不夠豐富的寧靜星系尤為困難。最近,國家天文臺博士后李碩等人與北京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巧妙地將雙黑洞合并產生的反沖黑洞與黑洞潮汐瓦解恒星這一物理過程結合起來,深入研究了反沖黑洞與寄主星系中恒星的共同演化。在此基礎上,反沖黑洞潮汐瓦解恒星的觀測特性得到了深入地了解。
該項研究首次發現,反沖黑洞除了帶有一個超致密的束縛恒星系統,還影響著更大范圍內的非束縛恒星。這些受到影響的非束縛恒星圍繞反沖黑洞形成了軸對稱的云狀分布。這一特征反映了反沖黑洞在受到周圍恒星的動力學摩擦作用的同時,也反過來影響并改變了后者的分布。估算表明,這種軸對稱型的云狀分布很可能具有與致密矮星系相當的質量與尺度,但卻擁有遠高于后者的恒星速度彌散。
冷暗物質宇宙學星系等級形成理論預言星系的合并很可能導致超大質量雙黑洞的形成。由于中心黑洞與寄主星系間存在著共同演化的關系,雙黑洞的演化也必將影響星系結構的形成與演化。此外,演化后期的超大質量雙黑洞將是非常獨特的引力波輻射源,對這類天體的研究與觀測能夠驗證引力波和相對論在極端條件下的適用性。因此,對雙黑洞演化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此工作系絲綢之路項目的系列工作之一。該項目致力于推進高效能超級計算機在天文學中的應用。由項目組主持搭建的GPU機群“老虎”在天文領域具有世界領先的計算性能。借助“老虎”平臺,項目組在國家天文臺特聘研究員Rainer Spurzem領導下完成了迄今為止粒子分辨率最高的星系動力學數值模擬工作。
反沖黑洞逃出合并星系中的假想圖,黑洞周圍束縛著一個從寄主星系中心剝離的超致密恒星團。
旋轉參考系中的流動廣泛存在于地球物理、天體物理和工程中。例如,海洋流動、大氣流動和葉輪機械中的流動。壁湍流是流體力學研究中的重要基礎問題。在壁湍流中,系統旋轉對湍流的多尺度動力學和相干結構產生重要影響......
近日,國際學術期刊《海洋和石油地質學》報道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在冷泉環境中水合物快速形成動力學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研究揭示了海底冷泉環境對水合物形成的影響,并且為南海冷泉區水合物形成的動力學過程提供......
化學動力學療法(CDT)通過對失調的腫瘤自由基穩態的特異性調控,為選擇性和邏輯性癌癥干預提供了新的可能性。目前的CDT方法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經典的芬頓(Fenton)或哈伯·韋斯(Haber-Weiss......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李燦院士、研究員王秀麗團隊在光催化動力學機理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團隊利用自主研發的反應時間尺度瞬態吸收光譜方法,揭示了典型催化劑四氧化三鈷(Co3O4)上催化水氧化產......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郭光燦院士團隊的鄒長鈴教授研究組,提出了在單個光學模式中,利用極弱的光學非線性實現光子阻塞的新原理和新方案,并分析了其在集成光學芯片上實現的實驗可行性。相關成果日前發表于《物理評論快報......
美國孔特雷拉斯(ContrerasFire)大火從6月11日開始在美國亞利桑那州的群山中肆虐。而在美國當地時間6月17日清晨,大火已經蔓延到基特峰國家天文臺(KittPeakNationalObser......
頭頂上燦爛的星空,能夠深深震撼人們的心靈。 平均海拔4500米的西藏阿里,被稱為“世界屋脊的屋脊”,因其稀薄潔凈的大氣條件和極高的海拔高度,成了天文學家放眼星辰大海、窺探遙遠宇宙......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固體物理研究所計算物理與量子材料研究部與廣東大灣區空天信息研究院、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等合作,探究了高壓下拓撲絕緣體Sb2Te3的電子和聲子動力學,探索了壓......
圖1光晶格超流至Mott態Kibble-Zurek動態相變,左圖為改進后的光晶格準動量測量,右圖為絕熱和非絕熱速率條件下超流相至Mott絕緣體的非相干比例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批準號:9173620......
近日,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強磁場科學中心在電操控新型磁結構動力學研究中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成果以Current-ControlledTopologicalMagneticTransform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