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防護屏障和生物安全水平分級
5.1 防護屏障
5.1.1 一級防護屏障
實驗室的生物安全柜和個人防護裝備等構成的防護屏障。
5.1.2 二級防護屏障
實驗室的設施結構和通風系統等構成的防護屏障。
5.2 生物安全水平分級
根據所操作的生物因子的危害程度和采取的防護措施,將生物安全的防護水平 (biosafety level,BSL)分為四級,Ⅰ級防護水平最低,Ⅳ級防護水平最高。以BSL-1、BSL-2、BSL-3、BSL-4表示動物實驗室的相應生物安全防護水平。
設施和設備要求
實驗室所用設施、設備和材料(含防護屏障)均應符合國家相關的標準和要求。
6.1 BSL-1實驗室
無須特殊選址,普通建筑物即可,但應有防止節肢動物和嚙齒動物進入的設計。
每個實驗室應設洗手池,宜設置在靠近出口處。
在實驗室門口處應設掛衣裝置,個人便裝與實驗室工作服分開設置。
實驗室的墻壁、天花板和地面應平整、易清潔、不滲水、耐化學品和消毒劑的腐蝕。地面應防滑,不得鋪設地毯。
實驗臺面應防水,耐腐蝕、耐熱。
實驗室中的櫥柜和實驗臺應牢固。櫥柜、實驗臺彼此之間應保持一定距離,以便于清潔。
實驗室如有可開啟的窗戶,應設置紗窗。
實驗室內應保證工作照明,避免不必要的反光和強光。
應有適當的消毒設備。
6.2 BSL-2實驗室
滿足6.1要求。
實驗室門應帶鎖并可自動關閉。實驗室的門應有可視窗。
應有足夠的存儲空間擺放物品以方便使用。在實驗室工作區域外還應當有供長期使用的存儲空間。
在實驗室內應使用專門的工作服;應戴乳膠手套。
在實驗室工作區域外應有存放個人衣物的條件。
在實驗室所在的建筑物內應配備高壓蒸汽滅菌器,并按期檢查和驗證,以保證符合要求。
應在實驗室內配備生物安全柜。
應設洗眼設施,必要時應有幾噴淋裝置。
應通風,如使用窗戶自然通風,應有防蟲紗窗。
有可靠的電力供應和應急照明。必要時,重要設備如培養箱、生物安全柜、冰箱等設備用電源。
實驗室出口應有在黑暗中可明確辨認的標識。
6.3 BSL-3 實驗室
應在建筑物中自成隔離區(如出入控制)或為獨立建筑物。
6.3.1 布局
由清潔區、半污染區和污染區組成。污染區和半污染區之間設緩沖間。必要時,半污染區和清潔區之間應設緩沖間。
在半污染區應設 供緊急撤離使用的安全門。
在污染區與半污染區之間、半污染區和清潔區之間設置傳遞窗,傳遞窗雙門不能同時處于開啟狀態,傳遞窗內應設物理消毒裝置。
6.3.2 圍護結構
實驗室圍護結構內表面光滑、耐腐蝕、防水,以易于消毒清潔;所有縫隙應可靠密封,防震、防火。
圍護結構外圍墻體應有適當的抗震和防火能力。
天花板、地板、墻間的交角均為圓弧形且可靠密封。
地面應防滲漏、無結縫、光潔、防滑。
實驗室內所有的門應可自動關閉;實驗室出口應有在黑暗中可明確辨認的標識。
外圍結構不應有窗戶;內設窗戶應防破碎、防漏氣及安全。
所有出入口處應采用防止節肢動物和嚙齒動物進入的設計。
送排風 系統
應安裝獨立的送排風系統以控制實驗室氣流方向和壓力梯度。應確保在實驗室時氣流由清潔區流向污染區,同時確保實驗室空氣只能通過高效過濾后經專用排風管道排出。
送風口和排風口的布置應該是對面分布,上送下排,應使污染區和半污染區內的氣流死角和渦流降至最小程度。
送排風系統應為直排式,不得采用回風系統。
生物安全柜排出的經內部高效過濾的空氣可通過系統的排風管直接排出。應確保生物安全柜與排風系統的壓力平衡。
實驗室的送風應經初、中、高三級過濾,保證污染區的靜態潔凈度達到7級到8級。
實驗室的排風應經高效過濾后向空中排放。外部排風口應遠離送風口并設置在主導風的下風向,應至少高出所在建筑2米,應有防雨、防鼠、防蟲設計,但不應影響氣體直接向上空排放。
高效空氣過濾器應安裝在送風管道的末端和排風管道的前端。
通風系統、高效空氣過濾器的安裝應牢固,符合氣密性要求。高效過濾器在更換前應消毒,或采用可在氣密帶袋中進行更換的過濾器,更換有應立即進行消毒或焚燒。每臺高效過濾器安裝、更換、維護有都應按照經確認的方法進行檢測,進行后每年至少進行一次檢測以確保其性能。
在送風和排風總管處應安裝氣密型密閉閥,不要時可完全關閉以進行室內化學熏蒸消毒。
安裝風機和生物安全柜啟動自動聯鎖裝置,確保實驗室內不出現正壓和確保生物安全柜內氣流不倒流。排風機一備一用。
在污染區和半污染區內不應另外安裝分體空調、暖氣和電風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