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癌癥報告數據顯示,中國的癌癥患者數量巨大,僅2015年就新增430萬人,死亡280萬人。
但在此前學界共識中,常見的惡性腫瘤也有底線:只和患者同歸于盡,不會傳染給周邊健康人。
不過,《自然》雜志新近發表的一篇論文展示出讓人擔憂的新證據:在一種雙殼貝類的海洋貝類中存在可傳播的癌癥,而且這種癌癥可在不同物種間轉移。
科學家發現,只因在同一片海水里游泳,素不相識的貝類“小伙伴”就被傳染上癌癥。這暗示出讓人驚心的可能性:癌細胞是否也會在人類個體間具備與病毒類似的傳播能力。
1、從未發現人類癌癥“傳染”證據
因其高致命性,許多人談癌色變。而對于癌癥會不會傳染的疑慮,更是把這種恐慌再次放大。
“從目前臨床研究來看,公眾無需擔心被‘傳染’癌癥。”白求恩國際和平醫院腫瘤科主任朱鐵年表示,到目前為止,國際上還沒有任何科研證據直接證明癌癥患者能把癌細胞傳染給健康個體。
朱鐵年認為,與肺結核、肝炎等傳染性疾病不同,癌癥是一種內源性疾病,是基因突變使得正常細胞癌變并脫離機體控制,肆意擴增并侵入其他組織器官的結果。這個過程是癌細胞的擴散,不是傳染,癌細胞也不是病原體。
“致癌因子才是開啟癌細胞的鑰匙,它包括精神因素、遺傳因素、生活方式、物理因素和化學物質影響等。”朱鐵年介紹,人體內的所有細胞行為都受到dna控制,目前主流學說認為,癌癥細胞的發生正是由于這些細胞內dna發生了改變所致。異常dna可以由遺傳造成,也可以由細胞分裂過程中的錯誤造成,吸煙、紫外線、放射線等致癌物質或者致癌因素也可以增加dna異常改變的機會。
“我們所說的傳染,是某種疾病從一個人身上通過某種途徑傳播到另一個人身上,目前的傳染病無例外的都是由細菌、病毒等感染引起的疾病。”朱鐵年解釋說,傳染必須具備三個條件:傳染源、傳播途徑及易感人群,三者缺一不可。而目前尚未觀察到有任何形式的傳播途徑或載體可將癌細胞傳入他人體內,從而引發癌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癌癥不是傳染病,癌癥患者本身并非傳染源。
最具有說服力的事實是,傳染病有時可在一個地區一時期內大規模發病,但癌癥從未這樣發生過。朱鐵年說,“腫瘤醫院里長期同癌癥患者接觸的工作人員,發生癌癥的機會也不比一般人群高。外科醫生在給患者切除腫瘤時,不慎割破自己的手,患者的癌細胞直接接觸到醫生創口的事也偶有發生,這些醫生也沒有被傳染上癌癥。”
“而且,從理論上來說,癌細胞極難傳染。”朱鐵年介紹,一方面是因為癌細胞一旦離開體內環境,是非常脆弱的,從一個人身體中跑出來到另一個人身上并存活,幾乎不可能。比如,經痰液排出的癌細胞由于痰液水分蒸發等原因,癌細胞會迅速變性、壞死。即使新鮮的痰液,要使癌細胞在體外生長、繁殖,也需要給予特定的條件以保證營養。“我們在實驗室進行腫瘤研究時,往往需要在實驗鼠皮下注入數以百萬計的癌細胞,才能培養出腫瘤。”
“另一方面則是因為我們人體的免疫系統非常精密,它能識別外來非自身細胞,并把所有外來入侵病毒、細菌等進行攻擊、清除,想人為造成新癌癥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朱鐵年介紹,即便把癌細胞植入到其他人體內,它也無法存活。因為對人體來說,他人的癌細胞就是一種異物,機體可以通過強大的免疫排異能力,將他人的癌細胞殺死。在實驗室中培養腫瘤,只有把癌細胞注入完全失去免疫能力的裸鼠身上才能成功。
2、“群發癌”多由環境、基因或感染造成
如果癌癥不會傳染,那一些癌癥的家族化傾向何來?科學家很早就發現這樣的現象:同一家庭中的成員,有時會患同一種癌癥。直系親屬中有“群發癌”可能與家族遺傳基因有關,而沒有血緣關系的夫妻、翁婿同患癌癥又如何解釋?
最新數據顯示,每年新癌癥患者中約六分之一是因感染病毒、細菌和寄生蟲造成,宮頸癌、鼻咽癌、肝癌和胃癌等高發癌癥都與此相關。
這是癌癥會傳染的證據嗎?
驚心的可能性:癌細胞是否也會在人類個體間具備與病毒類似的傳播能力。
“癌癥具有家族聚集性、地區聚集性等特點,的確會給人們造成癌癥具有傳染的錯覺。”朱鐵年表示,這些蒙蔽人們雙眼的假象,給癌癥扣上了莫須有的帽子。
“其實導致腫瘤家族聚集性的,是遺傳基因。”朱鐵年解釋說,比如美國影星安吉麗娜·朱莉就是因為家族遺傳的一個名為brca1的缺陷基因可能會導致乳腺癌,所以才切除乳腺預防。
“有些腫瘤具有地區聚集性的特點,也會產生腫瘤具有傳染性的假象。”朱鐵年表示,許多研究者認為,某個地區某種腫瘤高發,一來是和當地居民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息息相關;二來是跟當地地理環境密不可分,比如當地可能缺乏某種微量元素或是某種微量元素超標。
“還有一些癌癥,腫瘤本身不具有傳染性,而是相關病毒或細菌具有傳染性,感染病毒之后,對應的腫瘤發生率比健康人群要高。”朱鐵年說,這些癌癥是由于病毒的傳播和入侵造成人體內源細胞及其基因損傷,從而引起細胞癌變,而不是癌細胞本身在不同個體之間的直接傳播,所以不能叫做傳染。
“很多癌癥的產生跟病毒或細菌感染相關。”朱鐵年介紹,“比如宮頸癌與人乳頭狀瘤病毒感染相關,鼻咽癌與eb病毒相關,肝癌與乙肝病毒相關,胃癌與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相關。”
“拿肝癌來說,乙肝等慢性病毒性肝炎是導致肝癌的重要原因。由于乙肝病毒會引起肝細胞慢性破壞,乙肝病毒攜帶者得肝癌的概率是非攜帶者的100倍,原發性肝癌患者中近80%都是乙肝病毒攜帶者。我們平時認為的肝癌傳染其實是肝炎傳染,慢性病毒性肝炎又是導致肝癌的高危致病因素。”朱鐵年說。
幽門螺旋桿菌會引發胃炎和消化性潰瘍,進而發展為胃癌。10年前,世衛組織就將幽門螺旋桿菌定為類致癌原。“中國是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重災區,我國大概有70%成年人攜帶幽門螺旋桿菌,絕大多數攜帶者并沒有癥狀。幽門螺旋桿菌的傳染力很強,可通過手、不潔食物、不潔餐具、糞便等途徑傳染。長期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會提高3至12倍胃癌發病率。”
“還有一種病毒叫人乳頭狀瘤病毒,它是導致大部分女性宮頸癌的元兇。”朱鐵年介紹,人乳頭狀瘤病毒有100多種,其中至少13種可以引起癌癥,主要通過性行為傳播,80%女性一生某個時候會感染這種病毒。
“致癌因素的傳播會導致腫瘤的發生,但這和癌癥傳染顯然是兩碼事。”朱鐵年表示,在發現感染這些病毒后,積極防治,是可以阻止這些病變轉變為癌癥的。
3、貝類傳染性癌癥謎團待解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近期完成的研究顯示,在一種雙殼貝類的海洋貝類中存在可傳播的癌癥,而且這種癌癥可在不同物種間轉移。
“海底世界中傳染性癌癥的發現,不但使我們對癌癥的認識有了概念性的突破,同時也為我們的癌癥研究指出了前進的方向。”朱鐵年表示。
研究表明,在世界各地的貝類當中,可能存在很多能夠在物種內和物種間“傳染”的癌細胞。雖然癌細胞在不同動物個體間傳播的機制尚不清楚,但濾食性無脊椎動物靜止的、互不接觸的活動特性,暗示著這種癌細胞有可能借助海水的流動,到達并入侵另一個動物個體的消化道或呼吸道而得以傳播。
倘若果真如此,那癌細胞一開始又是如何脫離最初的患病宿主的呢?這又是一個難解之謎。“它們或許是通過患病個體的外傷或捕食行為而被動脫離,或者通過與宿主體內信號通路的相互作用而主動逃出,這將會是一項十分有趣的科學探索。”有專家表示。
“宿主針對可傳播癌癥的免疫機制,也將是我們研究的方向。”專家認為,對免疫機制的闡釋將有助于我們了解物種間的癌癥免疫和免疫逃逸機制的多樣性。明確可傳播與不可傳播癌細胞之間的遺傳基因差異,也會為我們理解癌細胞的傳播機制提供寶貴信息。
在海洋生物中,癌細胞具有成為傳染性病原體的潛質,那么,癌癥能否在人類的不同個體之間傳播呢?
“現在已知的能躲過免疫系統‘傳染成功’的癌癥,都是在動物身上發現的。”朱鐵年介紹,科學家發現能夠在動物不同個體之間傳播的癌細胞是極其罕見的,已知的僅有四例,其中兩例是靠袋獾的相互撕咬傳播的,一例是因狗的交配行為而傳播的,還有一例是在軟殼蛤之間傳播的。最新的研究中,科學家又發現了另外四種具有傳染性的癌癥:其中一種存在于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發現的貽貝中,一種影響伊比利亞沿海的金蛤仔,另外兩種可能各自起源于鳥尾蛤。
“與低級的動物相比,人類癌細胞的傳染看上去幾乎不可能出現。”朱鐵年說,“只是,現在看似罕見的事物并不意味著將來不會出現,大自然總有許多的意想不到。”朱鐵年表示,這種可能性決定了我們進一步研究的理由,即研究這類傳播方式在人類身上出現的風險有多大。
意大利國家研究委員會遺傳與生物物理研究所(CNR-IGB)與癌癥研究基金會分子腫瘤研究所(IFOM)的科學家研究發現,目前正在使用的一些針對不同適應癥的藥物可能具有阻斷癌細胞轉移和擴散的功效,如治療哮......
日本一個研究小組日前利用熒光蛋白技術使實驗鼠癌細胞發光,并利用一種試劑使得實驗鼠全身透明,從而觀察癌細胞的轉移情況,該研究有望應用于癌癥治療與研究。東京大學等機構的一個研究小組同時對多只實驗鼠移植肺癌......
2016年10月21日訊/生物谷BIOON/--科學家們最近發現參與癌癥擴散的一個關鍵因素,他們證明可以通過改變巨噬細胞代謝來阻止癌細胞擴散。該方法的關鍵之處在于讓巨噬細胞與形成腫瘤血管的細胞爭奪葡萄......
中國癌癥報告數據顯示,中國的癌癥患者數量巨大,僅2015年就新增430萬人,死亡280萬人。但在此前學界共識中,常見的惡性腫瘤也有底線:只和患者同歸于盡,不會傳染給周邊健康人。不過,《自然》雜志新近發......
近日,來自美國奧古斯塔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一個叫做WASF3的基因在癌細胞中持續表達,但在健康細胞中處于靜默狀態,該基因或成為降低癌細胞轉移能力的重要靶向目標。之前研究發現WASF3蛋白能夠促進癌細胞侵......
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分子生物學和植物生態學系的肖·雅洛夫斯基教授在植物中發現了一種起“開關”作用的脂肪分子,它的開啟或關閉可以控制植物細胞的生長。他認為人體內類似機制或許可以阻止癌細胞轉移。研究顯示,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