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經國際歐亞科學院中國科學中心院士大會選舉推薦,并經國際歐亞科學院主席團會議審議,中國科學院大學海洋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孫松正式當選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院士證書授予儀式將于2019年11月在北京舉行。
孫松,1959年12月出生,山東萊陽人,博士學位。現任中國科學院大學海洋學院院長、中國科學院青島科教園發展中心主任、中國海洋湖沼學會理事長、中國海洋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曾任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所長。孫松研究員長期致力于海灣、近海、極地和深海生態學研究與技術創新,在海洋生態系統演變的理論與方法、海洋生態災害發生機理與綜合防控、深海探測與研究體系建設等方面起到引領作用。發表論文283篇,其中被SCI收錄116篇,第一作者和通訊作者文章147篇;出版《生物海洋學》等專著7部,獲得“中國科學院杰出科技成就獎”和“海洋工程科學與技術獎”特等獎等獎勵4項(均排名第1)。培養研究生44名,其中博士研究生30名。
孫松潛心海灣、近海、極地和深海生態研究,引領了海洋生態學科的研究發展。頂層設計、組織實施并建立起我國從近海到西太平洋的海洋綜合立體觀測研究網,率先實施科學考察船航次共享、推動海洋觀測數據共享。以膠州灣為研究對象,歷經30年長期觀測和潛心研究,系統揭示了全球變化下海灣生態系統的演變過程、環境驅動因子和維持海灣生態系統健康發展的關鍵措施,撰寫了《海灣生態系統研究的理論與實踐-以膠州灣為例》專著;其撰寫的《生物海洋學》在國內首次系統闡述了生物海洋學的概念、內涵、研究范圍和研究方法,豐富了海洋領域學科體系建設。率先開展南大洋生態系統研究,成功解決南極磷蝦年齡鑒定問題,國際上首次證實南極磷蝦在自然狀態下的確存在“負生長”,并將其發展成為南大洋生態系統狀況和氣候變化的生物指標,提升了我國在南大洋科學研究中的戰略地位。作為973項目首席科學家,首次揭示我國近海大型水母災害發生、發展過程和生態環境影響機理,形成國家戰略咨詢報告,研究論文獲Science和Nature雜志撰文報道。作為海洋試點國家實驗室健康海洋領域重大項目負責人,系統闡明滸苔發生發展機制及防控機理,首次提出滸苔災害源頭控制、打撈前移等系統防控方案并得到驗證,為海洋生態災害綜合治理和海洋環境安全戰略實施提供科技支撐。
孫松引領了我國深海探測與研究體系建設,真正實現從“望洋興嘆”到“走向深海大洋”。籌劃、建議、申請并實施了我國海洋領域首個國家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科學”號綜合科學考察船。提出新一代科學考察船設計理念,全程組織領導“科學”號的設計、建造和試運行,并建立起國際一流的深海探測與研究體系。“科學”號在我國深海綜合探測與研究中發揮著“旗艦”作用,成為我國新建和在建科考船“復制”、“仿制”和“參考”的“母船”,每年海上作業280天至300天,達到國際最高水平,是國際上公認的最先進的綜合科考船之一,2015年獲“國家優質投資項目特別獎”、2016年獲“海洋工程科學技術獎”特等獎。作為首席科學家,組織申請和實施了中國科學院海洋先導專項(A類),率先開展西太平洋海洋系統綜合研究,構建了國際最大規模的熱帶西太平洋科學觀測網,開展西太平洋海山、熱液、冷泉的原位探測和現場實驗,取得一大批原創性成果,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具備深海極端環境綜合探測與研究能力的少數國家之一,奠定了我國在深遠海探測與研究中的國際地位。
國際歐亞科學院成立于1994年,是由世界著名自然科學家、工程技術專家和社會科學家組成的國際科學團體,已在15個國家建立了科學中心。國際歐亞科學院中國科學中心于1996年由當時的國家科委批準,目前已建成地球信息科學、科技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城市科學等10個學部。國際歐亞科學院每兩年組織一次院士選舉,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選舉程序嚴格,只接受院士提名推薦單一渠道,每位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最多可推薦兩名候選人,獲得3名或3名以上院士推薦方為有效,全體院士投票環節規定必須超過三分之二的贊成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