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73歲的蔣正華在這座位于北京奧林匹克公園旁邊的2層小樓有了自己新的辦公室,然而這座小樓承載的使命卻不僅僅是幾間辦公室。

      日前,國際歐亞科學院中國科學中心中國院士第14次全體會議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召開,近80位院士和來賓共聚一堂,商討歐亞發展與科技合作大計。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國際歐亞科學院中國科學中心主席蔣正華在會上作了工作報告,國際歐亞科學院主席邦杜爾等出席會議。

      世界科技重組 中國彰顯實力

      2006年,全國政協常委、上海市政協副主席周漢民曾在“兩會”期間呼吁,中國需要爭取國際組織總部前來落戶。

      據統計,全世界大大小小的國際組織有4萬余個,但只有寥寥幾個組織的總部設在中國。難怪會后幾位中國院士紛紛感慨,這次國際歐亞科學院將總部秘書處落戶中國,實在難能可貴。

      國際歐亞科學院成立于1994年,目前已擁有歐洲、亞洲、北美洲和澳洲等46個國家和地區近700名院士、通訊院士和榮譽委員,他們都是來自各國著名的自然科學家、工程技術專家和社會科學家。

      1996年,國際歐亞科學院中國科學中心宣告成立。國際歐亞科學院先后11次選舉出中國院士、通訊院士及榮譽委員(包括港、臺和外籍華裔科學家),共計134名。他們之中有近1/3同時也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或其他國際科學院及國家科學院的外籍院士。

      除了在俄羅斯、中國、英國、德國、日本等15個國家建立了國家科學中心外,國際歐亞科學院還設立了3個區域中心,即歐洲區域中心、歐亞區域中心和亞太區域中心,其中亞太區域中心涵蓋了在世界經濟與科技版圖中最為厚重、最具活力的亞太范圍。

      成立14年來,中國科學中心在國際歐亞科學院的影響和地位不斷增強。在本屆院士大會之前不久,國際歐亞科學院總部主席團決議由蔣正華出任國際歐亞科學院執行院長,并在北京設立國際歐亞科學院總部秘書處,中國科學中心常務副主席汪光燾出任秘書長,中國科學中心副主席劉遵義出任亞太區域中心主席。

      作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全國人大常委會原副委員長成思危在賀信中也表示,中國院士份額不斷增強,執行院長由中國人擔任,在北京設立秘書處,這些都說明國際歐亞科學院中國科學中心在國內外科技合作舞臺上作出了顯著的貢獻。

      當天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北京市市委書記劉淇接見了以邦杜爾為首的國際歐亞科學院有關領導,表達了北京市加強與國際性科技組織合作的意愿,以及對國際歐亞科學院秘書處(北京)成立的支持。

      別具一格的科學家共同體

      14年來,國際歐亞科學院中國科學中心在服務于國家社會經濟發展、探索科技發展模式等方面作出了不懈努力,并在開展國際合作上取得了積極成效,受到國內外科技界同行的關注。

      蔣正華在大會工作報告上將中國科學中心14年的發展經驗總結為對外和對內兩個方向。向外看,是加強中國科學中心同總部以及各國科學家的關系,使其能在更大維度上發揮作用。向內看,是增強自身的立足點,強化融合院士智力和汲取院士智慧的平臺,使中國科學中心以一種新的姿態自立于國際科學組織之林。

      與一般意義上的國立科學院不同,國際歐亞科學院是一個自主管理的科學家共同體。中國科學中心則于2009年經批準成為掛靠在中國科學院的一個自收自支性質的事業單位。

      解決了法人和性質問題之后,中國科學中心開始積極籌措資金。目前中心籌集的捐贈款項共計2600萬元人民幣。此外,中國經濟交流中心四川地震研究分析項目3萬元美金的研究經費也已到賬。

      沿承非政府組織(NGO)靈活的管理模式,國際歐亞科學院中國科學中心開展的一系列工作也呈現出豐富多樣的態勢。

      比如今年5月,新疆吐魯番的生態新區建設項目開工;上海世博會期間,中國科學中心與歐洲科學院共同發起了“城市衛生的未來論壇”,成為世博會重大學術活動之一;10月,中心主辦的“中美地震科學與減災研討會”在京召開;11月,中心還將在香港組織“數字城市群建設和管理”學術研討會。

      在聚集院士力量方面,中國科學中心迄今已涌現出3種類型的院士工作站/室:一種是專業性的,如吳清玉牽頭的鄭州心臟診治院士工作站,一種是地域性的,如廣州院士工作站,一種是學術群與地域結合式的,如北京城市科學學部院士工作站。

      蔣正華表示,這3種類型院士工作站的出現,為進一步探索如何發揮院士智慧提供了初步的實踐經驗。

      對于未來中國科學中心的發展戰略,蔣正華透露,中心近期要積極參與和承擔“十二五”規劃的國家任務,繼續加強中心的重要工作。同時,中心還要梳理出戰略發展的路線圖;總結學部和院士工作站/室的經驗,進一步探索凝聚院士智慧的組織形式;拓展咨詢的力度和層次,為智庫建設鋪路;履行國際責任,加強國際科技合作。

    相關文章

    重返母校!舒紅兵院士,履新蘭大!

    1月8日上午,蘭州大學動物醫學與生物安全學院在中國農業科學院蘭州獸醫研究所舉行萃英講席教授聘任儀式,中國科學院院士舒紅兵受聘為蘭州大學萃英講席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蘭州大學校長嚴純華,中國農業科學院蘭......

    中科院武漢巖土所舉行葛修潤追思會

    1月8日,武漢巖土所舉行葛修潤院士追思會,沉痛悼念并深切緬懷葛修潤院士。葛修潤院士因病醫治無效,于2023年1月4日20時47分在武漢逝世,享年88歲。葛修潤院士生前同事、好友、學生,湖北省委組織部、......

    著名有機化學家陸熙炎逝世

    據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微信公號消息,我國著名有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陸熙炎,因病醫治無效,于2023年1月4日20時58分在上海逝世,享年95歲。陸熙炎據......

    痛別|著名有機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陸熙炎先生逝世

    2023年1月4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陸熙炎先生在上海逝世,享年95歲。陸熙炎先生,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在上世紀50年代,他參與了我國抗菌類鏈......

    我國液體火箭發動機專家孫敬良追思會在滬舉行

    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發布的消息,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液體火箭發動機、運載火箭總體和衛星工程專家,中國運載火箭事業的開拓者之一——孫敬良同志的追思會1月5日在滬舉行。2022年12月2......

    痛惜!范維唐、趙其國、徐銤三位院士逝世

    據應急管理部網站發布消息,中國工程院院士,原煤炭工業部副部長、黨組成員范維唐,因病醫治無效,于2023年1月1日14時3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7歲。范維唐范維唐,礦山壓力及開采機械化專家,主要從事研究......

    痛別|運載火箭總體和衛星工程專家孫敬良逝世

    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第八研究院原科技委主任孫敬良同志,于2022年12月28日2時35分,因病醫治無效,在上海逝世,享年92歲。孫敬良院士逝世后......

    我國著名高分子化學家王佛松逝世

    據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消息,著名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共產黨黨員、中國科學院原副院長、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原所長王佛松先生因病醫治無效,于2022年12月31日14時59分在北京......

    悲痛|杰出藥物化學家于德泉逝世

    據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藥物研究所消息,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杰出藥物化學家、人工麝香核心發明人、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學院藥物研究所教授于德泉同志因病醫治無效,于2022年12......

    訃告|著名物理化學家江龍逝世

    據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消息,著名物理化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江龍,因病醫治無效,于2022年12月31日凌晨5時29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官方資料顯示,江龍,......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