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年度大會12月3日~7日在京舉行
世界最大國際農業研究中心聯盟——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CGIAR)年度大會于12月3日~7日在北京舉行,國務院副總理回良玉向大會致信祝賀,本屆年會的主題是“可持續農業的科技進展”。
近年來各國取得的一批農業研究成果亮相2007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年會。楊林靜/攝
農民和消費者將面臨更多困難
本屆年會的召開正值全球油價和糧價上漲之時。
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IFPRI)所長布勞恩在年會上發布的一份最新研究報告表明:生物燃料產量的擴大造成糧食價格上漲和價格不穩定,嚴重影響到發展中國家的貧困人口。為應對油價上漲,生物燃料作為一種能源替代產品,對世界糧食形勢的變化正在產生深刻的影響。
IFPRI根據生物燃料可能對價格造成的影響,通過計算機建模,預計出到2020年糧食價格可能出現以下兩種情況:一是如果更多的國家擴大生物燃料的產量,那么玉米價格將會提高26%、含油種子價格提高18%。二是如果生物燃料的產量迅速擴大,并且成倍地增長,那么玉米價格將會提高72%、含油種子價格提高44%。
報告認為,農作物價格的上漲將導致糧食利用率和卡路里消耗量的下降,次撒哈拉非洲地區受影響最大。隨著生物燃料利潤增加,越來越多的農田、水和資金會投入到生物燃料的生產中,糧食和燃料之間的矛盾將不斷升級。同時,由于全球變暖,世界農業產量將大幅下降,這將對發展中國家產生更大的影響,尤以非洲為甚。氣候變化帶來的降雨量變化,對于靠以草場為生的畜牧業來說也會產生很大影響。
國際農業研究磋商組織新任秘書長王韌博士說,CGIAR需要尋找新的途徑,迎接糧食價格上漲、全球氣候變化等所帶來的新挑戰,因為這些挑戰將使農民和消費者面臨更多的困難。
布勞恩說:“受生物燃料的驅動和氣候變化的影響,世界糧食形勢正在變得嚴峻起來。為了應對糧食價格上漲,需要所有國家和國際研究機構加強合作,攜起手來加大在農業科學研究和科技開發上的投資,以提高全球范圍內農作物的產量。以確保貧困人口的生活水平不會隨著經濟增長和全球進步而降低。”
創新研究讓農民得到實惠
六項CGIAR科學獎在本屆年會上頒給了為世界農業科技發展作出杰出貢獻的科學家和研究團隊,所有獲CGIAR科學獎的研究成果都有一個特點,就是與不同機構建立合作共贏的伙伴關系。CGIAR主席Katherine Sierra說:“國際農業合作一次次地展示給人們基于創新的科學研究是如何幫助發展中國家的人們對抗饑餓、貧窮以及環境惡化的。”
2006年8月,《科學》發表了一項由10名作者聯合完成的研究,其中4名來自位于菲律賓的國際水稻研究機構。研究人員找到了一個名為Sub1A 的基因,將該基因引入普通水稻品種中,能使水稻具有耐洪水的特性。目前,這一水稻品種已在印度和孟加拉國的600萬公頃土地上種植,在完全浸入水中12到18天后,耐洪品種水稻的產量是非耐洪品種產量的2~3倍,農民從豐產中受益。
木薯是一種宿根類植物,在熱帶美洲地區主要作為糧食、動物飼料和工業原料。成立于1999年的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木薯研究和發展協會,是一個由13個國家33個公共及私人組織構成的合作聯盟,他們聯合對木薯的開發和研究提供資助。通過資助合作研究,極大地提高了木薯產量和加工的技術水平。隨著農民的積極參與,從木薯中生產酒精已經成為木薯加工的新途徑,從殘留物中提取生產的附加值產品已應用于動物飼養及肥料的生產。
通過提高谷物和其他產品的質量,可有效增加主要農產品的附加值。中國農業科學院和山東省農業科學院開發了3種高質量小麥培育品種,其中兩個品種應用了由國際玉米和小麥開發中心提供的技術方法。這3種小麥培育品種2002年至2006年間在中國的播種面積達到800萬公頃,增加產量240萬噸,農民增收4.11億美元。
王韌說:“中國小麥改良小組開發的小麥新品種是所有農作物科學家都努力尋找的,但卻只有少數人找到了。這些新品種不僅高質、高產,而且本身就可以抵抗目前正在東非蔓延的小麥稈銹病,這一點就是對它們質量的最好證明。”
據王韌介紹,迄今為止,我國和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CIMMYT)合作已有30年,200多名中國科學家參與了CIMMYT的培訓和合作研究。
木豆重回中國
已經在中國停止種植幾十年的木豆,目前通過我國農業專家和設在印度的國際半干旱農業研究中心的合作又重新開始種植。這種耐寒豆類經過云南、廣西以及其他省份的農民的不斷創新,又發現了許多新用途。這些用途包括可防止土壤腐蝕,作為蘑菇種植的培養基,飼養紫膠蟲,作為牛、羊、兔子和魚的飼料以及供人食用的蔬菜。為了擴大木豆的應用范圍,我國食品技術專家還開發了用木豆加工的點心和面條等。來自國際半干旱農業研究中心的科學家K.B. Saxena博士認為,一旦有新的雜交品種出現,木豆會得到新的發展。
隸屬于CGIAR的國際半干旱農業研究中心是一家非贏利性、非政治性團體,與遍布全球的合作伙伴一起致力于農業創新研究和能力建設。其目標是通過提高干旱地區農業生產水平,幫助6億貧困人口脫貧。
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國際半干旱農業研究中心與中國合作,建立了木豆研究和相關項目,由該中心提供種子、技術及相關培訓。經過一系列的努力,我國的木豆種植面積已從1999年覆蓋兩省的50公頃,擴大到2006年覆蓋12個省的百萬公頃。目前隨處可見種植在路邊、坡地、河岸的木豆。作為多年生植物,木豆根部發達,可以牢牢抓住土壤。這一特點使木豆尤其適合種植在90%土地為坡地的南方地區。
國際半干旱農業研究中心所長William Dar博士說:“我們與中國合作,目的在于提高主要農作物的產量、保護自然資源,這一做法既使中國受益,也可以鞏固我們在亞洲其他地區的工作。”
最大的國際合作伙伴
我國與CGIAR的合作起始于上世紀70年代初,1984年我國成為CGIAR的成員國。我國先后與11個CGIAR下屬研究中心正式簽署合作協議,7個CGIAR下屬研究中心在我國設立辦事處,5個CGIAR下屬研究中心與我國合作成立了聯合實驗研究室或研究中心。CGIAR已成為中國在農業發展上最大的國際合作伙伴。
水稻是我國最重要的糧食作物。早在1982年正式合作關系建立之前,我國的研究人員就已經開始使用國際水稻研究所(IRRI)研制的高產水稻品種。自1997年IRRI在北京設立聯絡處以來,IRRI和我國科學家合作開展了48個不同項目,其中18個仍在繼續。我國大約90%的雜交水稻品種(約占我國水稻產量的一半)含有IRRI的水稻種質。1981年以來,IRRI的培育網絡已向我國水稻種植者提供了37種現代水稻品種,水稻產量因此提高了545萬噸,農民因此增收4億多美元。
1978年,我國與國際馬鈴薯中心(CIP)合作培育抗病馬鈴薯新品種,現在的種植面積大約有7萬公頃,主要分布在較干旱的北方省份。CIP與云南師范大學的根菜和塊莖作物研究所以及云南省會澤縣農業推廣中心合作,培養出了高產馬鈴薯新品種“合作88”,目前這種馬鈴薯僅在云南省的種植面積就超過10萬公頃。
目前,我國50多個科研機構與CGIAR開展合作,70多個合作項目已完成或正在執行。雙方的合作涉及種質資源評價和利用、生物多樣性保護、作物品種改良與選育、有害生物綜合治理、生物技術、自然資源管理與可持續發展、扶貧、農產品加工利用、農業經濟發展政策等多個領域,與CGIAR的交流與合作成為我國農業科技國際合作的典范之一。
華中農業大學作物遺傳改良全國重點實驗室、湖北洪山實驗室張建偉教授課題組近日發表最新研究成果,他們建成世界上首個基于同源基因的水稻泛基因組綜合數據庫——水稻基因索引數據庫。據介紹,這個數據庫如同一本近義......
雜種優勢已經在多種作物和動物育種中得到廣泛應用,但其分子作用機理和有效預測方法仍不明確。近日,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雜優中心團隊在水稻雜種優勢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發表于ThePlantJo......
據英國《新科學家》雜志網站15日報道,火星土壤一般不適合種植植物,但美國科學家利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使水稻的OsSnRK1基因發生突變,經過基因編輯的水稻能在惡劣的環境下發芽生長。研究人員稱,......
“把種質資源、創新品種作為推動水稻生物育種創新的關鍵核心,通過科技與產業化雙輪驅動,提高黑龍江水稻產業整體效益及農業綜合競爭力。”新當選的全國人大代表、黑龍江省農業科學院綏化分院副院長聶守軍研究員向科......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作物耐逆性調控與改良創新團隊揭示了脫落酸與生長素協同調控水稻根系響應外界土壤硬度的分子機制,為培育適應不同土壤硬度作物新品種提供了新的分子途徑和有價值的基因資源。相關......
近日,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分子育種團隊在水稻泛基因組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相關研究發表于基因組學研究知名雜志GenomeBiology。該論文第一單位為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王健博士為第......
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和比爾及梅琳達·蓋茨基金會日前宣布四項研究方案入選雙方共同發起的農業研究聯合資助項目,以幫助低收入國家應對威脅農業生產的氣候變化帶來的相關挑戰。自4月項目宣布以來,雙方共收到......
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馬鈴薯遺傳育種與栽培創新團隊和蔬菜分子設計育種創新團隊,對馬鈴薯單倍型DM的基因組進行了全序列組裝,獲得了包含24個端粒和12個著絲粒完整序列的馬鈴薯單倍型DM的端粒到端粒......
近日,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首次發現FLZ(FCS-LIKEZINCFINGERPROTEINS)家族基因參與調控植物開花時間,并部分揭示了OsFLZ2基因調控水稻抽穗期的分子機制,為后續培育不同......
近日,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首次發現FLZ(FCS-LIKEZINCFINGERPROTEINS)家族基因參與調控植物開花時間,并部分揭示了OsFLZ2基因調控水稻抽穗期的分子機制,為后續培育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