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每日科學》網站近日報道,由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植物學家和比利時科學家組成的國際聯合研究小組確認,土壤中已被捕獲的碳將會再次釋放到大氣層中,從而成為碳排放的一個來源。這一發現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過去和未來全球氣候變化的成因。該成果刊登于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
土壤侵蝕是指土壤或成土母質在外力(水、風)作用下被破壞剝蝕、搬運和沉積的過程。盡管早先的研究發現,在土壤侵蝕過程中可以將碳埋藏于土壤中,其作用類似于碳匯或碳存儲。但是,該研究小組發現,這些碳匯中的一部分僅是暫時性的。
論文共同作者之一、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植物學教授約翰·希克斯指出:“這是我們發現的全球碳循環的一部分。碳源在哪里,碳匯又在哪里?在某種程度上土壤侵蝕是碳匯,但正如我們所發現的那樣,它同樣也能成為一種碳源。”
據研究人員估算,在土壤侵蝕過程中被埋藏的碳,大約有50%在500年之內會重新釋放到大氣層中。氣候變化還可能導致這一過程加快,因為氣候變化能夠加速土壤分解的速度,進而加速碳的釋放。
研究人員在研究過程中使用了放射性碳和激光斷代技術,計算出過去6000年間(從公元前4000年到公元2000年)比利時Dijle河沿岸土壤所捕獲的碳量,以及由土壤再次釋放到大氣層中的碳量。如此長時間跨度使研究人員能夠發現被土壤捕獲的碳再次進入到大氣層的漸進過程。自工業革命以來的150年間所發生的農業耕地流轉,是歷史上造成全球土壤侵蝕的最主要原因,研究人員所設計的6000年時間框架將這段重要時期完全囊括。研究人員認為,過去150年間由于農業的發展而被捕獲于土壤中的大部分碳,目前依然沒有被釋放到大氣層中,但這將是未來碳排放的一個主要來源。
論文的共同作者之一、比利時魯汶大學教授戈爾塔·范斯塔登指出:“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由于農業土地的流轉,早期存儲于土壤和植物中的碳已有大約一半釋放到大氣層中。”希克斯則強調,采用免耕或少耕的方法可以使土壤侵蝕最小化,而利用覆蓋作物栽培則可以確保土壤不處于裸露狀態。
論文的主要作者、比利時魯汶大學的克瑞斯托夫·范·奧斯特指出:“我們需要弄清楚碳來自哪里、它以何種方式釋放或者被捕獲,以便確定合理的、成本合算的措施來減緩氣候變化的進程。”
據英國《每日郵報》8月16日報道,研究人員對一具史前木乃伊的檢驗顯示,古埃及的防腐技術比此前猜想的早1500年。這項檢驗是在“都林木乃伊”上進行的,該木乃伊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700年到公元前35......
《自然》雜志官網在近日的報道中,介紹了全球目前最大的放射性碳信息庫—加拿大考古放射性碳數據庫(CARD)的最新進展。該數據庫由加拿大負責維護,目前擁有來自70個國家的7萬份放射性碳數據記錄,管理者正在......
這幅畫此前被認為是法國畫家費爾南·萊熱(FernandLeger)的畫作,但目前被證明是贗品。圖為協助“破案”的意大利核物理學家團隊。據外媒報道,威尼斯著名的佩姬·古根漢美術館收藏的一幅油畫日前被發現......
據《每日科學》網站近日報道,由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植物學家和比利時科學家組成的國際聯合研究小組確認,土壤中已被捕獲的碳將會再次釋放到大氣層中,從而成為碳排放的一個來源。這一發現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過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