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上,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就“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的相關問題回答中外記者提問。談到土壤污染問題,陳吉寧透露,“土十條”文稿已基本成熟,下一步將按程序報批后實施。業內人士預測,土壤修復市場規模將遠超大氣污染治理和污水處理市場,接近10萬億元存量市場規模,突破2000億元有效市場規模。
土壤修復行業拐點將至 2000億元有效市場待開發
兩會期間,環境保護部部長陳吉寧對媒體表示,“土十條”即《土壤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行動計劃》文稿已基本成熟,下一步將按程序報批后實施。業界預測,“土十條”將于今年出臺,隨著“土十條”出臺與落地,土壤治污戰役打響,土壤修復市場的拐點也將到來。
土壤修復概念與分類
土壤修復是指利用物理、化學和生物的方法轉移、吸收、降解和轉化土壤中的污染物,使其濃度降低到可接受水平,或將有毒有害的污染物轉化為無害的物質的方式。污染土壤修復的技術原理有兩個,一是改變污染物在土壤中的存在形態或同土壤的結合方式,降低其在環境中的可遷移性與生物可利用性;二是降低土壤中有害物質的濃度。
從污染源的角度分類,土壤修復重點包括工業污染場地恢復、礦區治理及其所相關的水污染治理以及農田污染治理三方面工作。其中,.工業污染場地恢復和礦區治理及其所相關的水污染治理技術相對成熟,尤其是城市工業污染場地恢復,投資回報大,市場較活躍。而農田污染由于范圍廣、回報小,治理難,收效慢,發展較慢。
土壤修復背景分析
早前粗放式的經濟發展策略,帶來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我國大氣、水質以及土壤三大方面均有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其中,大氣、水污染問題早前已經引起重視,而土壤修復則長期受到“冷落”。數據表明,我國環境服務業中,涉及土壤治理的生態修復企業僅僅占3.7%。
然而,我國土壤污染問題卻不容樂觀。2014年,實際調查面積的630萬平方公里面積中,全國土壤總的超標率為16.1%,其中輕微、輕度、中度和重度污染點位比例分別為11.2%、2.3%、1.5%和1.1%。我國嚴重土壤污染區就達320個,約548萬公頃。此外,我國至少還有近3000萬公頃的污染土地,包括接近2000萬公頃耕地受重金屬污染,500萬公頃土地受石油污染,200萬公頃土地受礦區污染,5萬公頃土地受固體廢棄堆放污染。
土壤污染分布方面,南方土壤污染重于北方,以經濟發達的中部和東部最為嚴重;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東北老工業基地等部分區域土壤污染問題較為突出,西南、中南地區土壤重金屬超標范圍較大;鎘、汞、砷、鉛4種無機污染物含量分布呈現從西北到東南、從東北到西南方向逐漸升高的態勢。
嚴峻的土壤污染形勢逼迫土壤修復行業發展;另一方面,土壤修復行業商業前景也逐漸明朗化,這吸引了投資者積極參與與推動。業界透露,土壤治理領域的空間量級遠大于其他領域,土地本身是存在商用價值,被污染的土地一旦被修復治理后,可直接售賣產生商業價值。
土壤修復政策環境
早前,國家已經出臺《重金屬污染綜合防治十二五規劃》、《地下水污染防治規劃》、《全國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規劃(2010-2015年)》文件治理土壤污染問題。近兩年,國家對于土壤污染問題高度重視,并多次投入專項資金用以治理。
2014年,環保部通過《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的審議,計劃包括建設6個土壤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示范區,預計單個示范區的財政投入在10億至15億元之間。2015年,中央為支持30個地方重點區域重金屬治理和37個重金屬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示范工程,下達了重金屬專項資金36億元。
政府還陸續出臺了關于土壤防治相關的技術指導和行動計劃,今年預計出臺的“土十條”便是土壤管理和綜合防治的一個重要規劃。國家宏觀政策層面釋放的積極信號,對于土壤修復行業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我國土壤修復發展分析
根據美國土壤修復行業發展的歷史經驗,可以將土壤修復產業的生命周期分為四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準備階段,平均土壤修復資金占GDP比重僅為0.056%;第二階段是起步階段,修復資金占GDP的比重為0.123%;第三階段是躍進階段,修復資金占GDP比重高達0.70%;第四個階段是調整階段,修復資金占GDP比重下降至0.49%左右。
我國土壤修復占國內GDP的比例不到0.01%,遠低于歐美市場0.3%的發展水平。土壤修復在生命周期中處于起步階段,技術與資金是當前土壤修復工作的兩大發展瓶頸。
技術上主要表現在兩方面:其一,污染土壤修復技術的研發或應用還處在試驗階段;其二,我國各地的土壤性質、氣候條件、污染程度都不盡相同,土壤污染的檢測和治理技術還不成熟方面。
資金方面,目前國內土壤修復工作主要依靠的是政府有限的資金投入,市場融資項目少,資金成為土壤修復行業發展一大阻礙。
因此,發展土壤修復,需要提高行業技術水平,并解決資金問題。政策向土壤修復研發領域傾斜、PPP模式解決土壤修復融資難題,將成為可行之道。
土壤修復市場前景預測
前瞻產業研究院提供的報告指出,“十二五”期間,我國土壤修復工作由政府主導,每年維持在50億元的市場空間。今年“土十條”出臺,預計在“十三五”期間,國家將在土壤修復行業投資25000億元,平均每年5000億,以支持重點支持推廣土壤修復試點項目。2016年土壤修復市場迎來拐點,50億到5000億的變化,行業業績彈性極大。
當前,1.7萬億的“大氣十條”和傳聞接近4.6萬億的“水十條”已經出臺,土壤修復市場規模將遠超大氣污染治理和污水處理市場,接近10萬億元存量市場規模,突破2000億元有效市場規模。其中,耕地市場規模最大,其次是工業污染場地與礦區。
廣東省科學院測試分析研究所(中國廣州分析測試中心)研究員郭鵬然團隊與生態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陳志良團隊合作,基于土壤水溶性溶解有機物關鍵組分鑒定,揭示了土壤植物修復中使用螯合劑所引發的強烈土......
為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關于推進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深入打好凈土保衛戰的決策部署,積極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堅持問題導向、因地制宜、系統治理,綜合運用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兩種手段,......
有投資者在投資者互動平臺提問:請問貴公司能否進行土壤有毒物質檢測?華測檢測11月13日在投資者互動平臺表示,公司在土壤檢測領域深耕多年,具有完備的土壤污染檢測能力。同時,自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工作開展以......
保護好耕地,事關國家糧食安全、生態安全,事關中華民族永續發展。中央財經委員會近日召開第二次會議,研究加強耕地保護和鹽堿地綜合改造利用等問題,提出要全力提升耕地質量,真正把耕地特別是永久基本農田建成適宜......
由病原細菌和真菌所導致的植物病害會造成農作物嚴重減產甚至絕產。為保障棉花作物的健康安全,研發土壤環境污染修復技術,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棉花病害防控與風險評估創新團隊開展了種衣劑對棉花種子及根際土壤......
3月6日,《關于2022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23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摘要)》發布,其中提到,支持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落實財政支持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促進農業綠色發展,支持農作物......
近日,為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大氣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壤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防治生態環境污染,改善生態環境......
關于推薦先進固體廢物和土壤污染防治技術的通知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生態環境廳(局),生態環境部有關單位,各國家環境保護工程技術中心和重點實驗室、全國性行業組織及有關單位:為深入貫徹黨的......
朱利中,中國工程院院士,環境工程專家,長期從事土壤污染物相關研究,帶領團隊解決了土壤修復的關鍵技術難題,構建了復雜有機污染場地土壤協同修復的技術體系,提升了我國污染土壤修復的技術水平,先后獲得國家科技......
近日,北京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四十三次會議通過《北京市土壤污染防治條例》,為加強北京市土壤生態環境保護、守住土壤環境安全底線提供有力法治保障。《條例》共六章五十七條,自2023年1月1日起施行。北京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