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9-04-22 17:27 原文鏈接: 土壤容重儀分析土壤容重與根系的關系

    作物生產離不開科學的耕作,選擇適宜的方式和方法對于土壤和作物的生長發育具有 積極的作用。但是耕作方式如果長期的單一勢必會造成土壤的肥力下降,阻礙作物增產和農業可持續發展。長期免耕會導致土壤出現有機碳和養分表層富集、層化等質量問題,并使病蟲害加重;長期少耕,如旋耕造成土壤容重增大,易形成犁底層,土壤緊實,通透性變差,影響作物根系生長發育;而長期翻耕則會導致表層土壤 結構穩定性和團聚體質量下降,加劇農田表層土壤的流失和風蝕,影響土壤蓄水能力。為此,國內外學者積極研究探尋合理的輪耕模式和周期,以解決長期的單一耕作措施所帶來的問題。土壤容重儀是測定土壤容重的重要儀器。

    在不同耕作條件下,小麥生育前期(返青以前)的單株次生根數為8.6~15條,以旋耕2年后深耕處理最多,但不同處理間差異未達顯著水平。生育中、后期 (返青以后),單株次生根數仍以旋耕2年后深耕處理最多,連續深耕3年處理次之,連續旋耕3年最少,并且隨著生育進程推進,處理間的差異越來越大,在灌漿期旋耕2年后深耕與連續深耕3年、連續旋耕3年處理相比,單株次生根數分別增加1.3%~4.0%和14%~20.5%,其中與連續旋耕3年差異達顯著水平。到蠟熟末期,處理間差異縮小,均未達顯著水平。表明在連續旋耕2年條件下深耕,促進了生育中、后期次生根的發生,有利于分蘗成穗和籽粒灌漿。

    通過土壤容重儀的 測定分析發現,小麥生育期間,不同處理根系活力的變化趨勢大體一致,均呈現先升后降的趨勢,其中在拔節達到最大值。小麥根系活力以旋耕2年后深耕處理最 高,不同處理間差異在生育前、中期(拔節以前)不顯著;在生育后期(抽穗以后),旋耕2年后深耕與連續旋耕3年處理差異顯著,與連續深耕3年處理差異不顯著;接近成熟時,不同處理間差異縮小,均未達顯著水平。表明旋耕2年后深耕對延緩小麥生育后期根系衰老有積極作用。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