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組成
地球表層的巖石經過風化作用,逐漸破壞成疏松的、大小不等的礦物顆粒(稱為母質)。 而土壤是在母質、氣候、生物、地形、時間等多種成土因素綜合作用下形成和演變而成的。土壤組成很復雜,總體來說是由礦物質、動植物殘體腐解產生的有機質、水分和空氣等固、液、氣三相組成的。
土壤檢測
土壤檢測儀分好多種
土壤前處理
土壤取樣器|土壤振篩儀|環刀 |土壤篩|土壤溶液取樣器
土壤養分
土壤養分速測儀|臺式近紅外土壤養分速測儀|手持式土壤養分速測儀|尼龍篩|定氮儀 |離子計|PH計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銘空心陰極燈|乙塊鋼瓶|原子吸收光譜儀| 原子熒光光度計|測汞儀|滴定儀
氣相色譜儀|分光光度計|電導率儀|土壤鹽分測定儀
土壤水分
便攜式土壤水分速測儀|定時定位土壤水分速測儀|便攜式土壤墑情測定儀|GPS土壤水分溫度速測儀
無線墑情監測系統|剖面水分監測系統|烘干法紅外水分測試儀|土壤水分溫度速測儀|墑情與旱情管理系統
電熱恒溫鼓風干燥箱|土壤粉碎機|水分鋁盒|硅膠|干燥器
土壤硬度
數字式土壤硬度計|指針式土壤硬度計|土壤緊實度測定儀|GPS土壤緊實度測定儀
土壤檢測氡和空氣氡兩種檢測標準的比較
空氣氡GB/T16147-1995 | 土壤氡GB50325-2001 | |
適用范圍 | 室內空氣氡的檢測 | 土壤氡檢測 |
采樣時間 | 20分鐘 | 8分鐘 |
使用儀器、方法 | FD216環境氡測量儀(閃爍室法) | FD216環境氡測量儀 |
檢測方法 | 直接檢測 | 在每個測試點,采用專用鋼釬打孔,孔的直徑為20-40mm,孔的深度為500-800mm,成孔后,采用特制的取樣器,插入打好的孔中,然后進行抽氣,檢測 |
關于加強土壤污染防治工作的意見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環境保護局(廳),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環境保護局,各直屬單位,各派出機構:
為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和《國務院關于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改善土壤環境質量,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建設良好人居環境,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現就加強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提出如下意見:
一、充分認識加強土壤污染防治的重要性和緊迫性
(一)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取得初步成效。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各地區、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關于環境保護工作的決策和部署,不斷加大工作力度,在開展土壤基礎調查、完善相關制度規范、強化污染源監管、提升土壤污染防治科技支撐能力、組織污染土壤修復與綜合治理試點示范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和有益實踐,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土壤環境面臨嚴峻形勢。目前,我國土壤污染的總體形勢不容樂觀,部分地區土壤污染嚴重,在重污染企業或工業密集區、工礦開采區及周邊地區、城市和城郊地區出現了土壤重污染區和高風險區;土壤污染類型多樣,呈現出新老污染物并存、無機有機復合污染的局面;土壤污染途徑多,原因復雜,控制難度大;土壤環境監督管理體系不健全,土壤污染防治投入不足,全社會土壤污染防治的意識不強;由土壤污染引發的農產品質量安全問題和群體性事件逐年增多,成為影響群眾身體健康和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
(三)加強土壤污染防治意義重大。土壤是構成生態系統的基本環境要素,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加強土壤污染防治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舉措,是構建國家生態安全體系的重要部分,是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要保障,是新時期環保工作的重要內容。各級環保部門要從全局和戰略的高度,進一步增強緊迫感、責任感和使命感,把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擺上更加重要和突出的位置,統籌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切實解決突出的土壤環境問題。 [1]?
華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根系生物學研究中心、亞熱帶農業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梁翠月團隊,研究揭示了大豆根系“顧此失彼”應對酸性土壤低磷、鋁、錳脅迫的分子機制。相關成果近日分別在線發表于......
近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任成杰團隊通過研究確定微生物生物量特定潛在生長率在地理氣候梯度上的變化,確定這種變化的潛在驅動因素,并研究對土壤C循環的影響。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研究使用18O標......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副研究員鄭棉海團隊在國家重點研發-青年科學家項目、廣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基金等項目的資助下,在土壤微生物固氮機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近日分別發表于《微生物系統》(mSy......
巖石水在地球關鍵帶發揮的作用受到越來越多關注。不同生境土壤和表層巖溶帶是如何影響植物蒸騰的,目前尚不清楚,沒有研究從植物水分獲取和耗散連續體的角度定量分析植物對不同生境及干旱的響應。基于根系和葉片的生......
2003年,科學家在火星軌道飛行器拍攝的圖像中發現了許多形似蜘蛛的結構,遍布火星南半球,令人驚訝不已。至于這些地質特征是如何形成的,一直難以確定。這些巨型結構形態鮮明且獨特。它們通常以一個中心為起始點......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鄧琦團隊和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研究員陳驥合作,研究揭示了土壤碳分解酶對氮添加響應的菌根調控機制。相關成果近日在線發表于《整體環境科學》(ScienceoftheTotal......
8月21日,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主持召開部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全面實行排污許可制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土壤污染源頭防控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山東海陽一體化小型堆示范......
近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學院區域發展與循環農業團隊在土壤碳循環領域取得新進展,首次在大尺度上證明土壤微生物CUE(碳利用效率)對溫度變化的線性響應,該研究成果發表于《自然-通訊》上。CUE是土壤微生物......
我國糧食主產區主要分布于東部中溫帶至熱帶區域。我國東部從北到南氣候條件和土壤物理化學差異極大,其團聚體保護、礦物吸附和微生物合成代謝途徑對土壤有機碳積累的貢獻和機制有何差異尚不清楚。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
近日,浙江科技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團隊推出創新項目“炭土智耕——酸性土壤調理的中藥良方”,通過創新方法解決酸化土壤改良修復問題,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產量,助力鄉村振興。酸性土是pH值小于7的土壤總稱。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