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9-01-10 18:52 原文鏈接: 土樣采集技術規范

    土壤樣品的采集是土壤測試的一個重要環節,采集有代表性的樣品,是如實反映客觀情況的先決條件。因此,應選擇有代表性的地段和有代表性的土壤采樣,并根據不同分析項目采用相關的采樣和處理方法。為保證土壤樣品的代表性,必須采取以下技術措施控制采樣誤差。

        

    所需工具:土鉆(或土鏟)、量尺、蛇皮袋。 
    土壤樣品的采集原則:采樣點的選擇:采集的土樣要真實反映土地養分狀況,才能夠保證測土配肥的科學準確。因此要嚴格遵循以下原則:

         ①單位田塊土壤狀況應基本相同。土壤比較均勻時,面積可適當大些,均勻性較差的,面積要小一些。大田作物一般在 5畝至50畝之間,也可以更大。經濟作物在1畝至10畝間比較合適。

         ②每個田塊要選擇5-20個取樣點,樣點分布要均勻,切忌在田邊、路邊、溝邊、糞堆旁或堆放化肥的地方取樣。

         ③多點混合取樣采集土樣要規范,各采集點土樣采集方法要統一,量要一致。取樣的方法,可采用對角線取樣法、五點取樣法、蛇形取樣法、棋盤取樣法等。一般每塊地至少取五個樣點。將各點所取土樣置蛇皮袋上,壓碎,充分混合均勻,依四分法(將所取土樣全部集中混合均勻,平堆成正方形,依對角線分成四份,任意保留其中對角兩份)棄去多余部分,揀去枯枝敗葉、石礫等雜質,保留約半公斤,作為化驗分析的待測樣品。根據土地情況,大致可分為旱田、水田、果園三種狀況,采用不同取樣方式:

         旱田:取樣深度以0-20cm為準。

     

    1、采樣單元

        采樣前要詳細了解采樣地區的土壤類型、肥力等級和地形等因素,將測土配方施肥區域劃分為若干個采樣單元,每個采樣單元的土壤要盡可能均勻一致。

        平均采樣單元為100畝(平原區、大田作物每100~500畝采一個混合樣,丘陵區、園藝作物每30~80畝采一個混合樣)。為便于田間示范追蹤和施肥分區需要,采樣集中在典型農戶,采樣單元相對在中心部位,以一個面積為1-10畝的典型地塊為主

        2、采樣時間

        糧食作物及蔬菜在收獲后或播種前采集(上茬作物已經基本完成生育進程,下茬作物還沒有施肥),一般在秋后。

        進行氮肥追肥推薦時,應在追肥前或作物生長的關鍵時期。

        3、采樣周期

        同一采樣單元,無機氮每季或每年采集1次,土壤有效磷鉀2-4年,微量元素3-5年,采集1次。

        4、采樣點數量

        要保證足夠的采樣點,使之能代表采樣單元的土壤特性。采樣點的多少,取決于采樣單元的大小、土壤肥力的一致性等,一般7-20個點為宜。

        5、采樣路線

        采樣時應沿著一定的線路,按照“隨機”、“等量”和“多點混合”的原則進行采樣。一般采用S形布點采樣,能夠較好地克服耕作、施肥等所造成的誤差。在地形較小、地力較均勻、采樣單元面積較小的情況下,也可采用梅花形布點取樣,要避開路邊、田埂、溝邊、肥堆等特殊部位。

        6、采樣點定位

        采樣點采用GPS或縣級土壤圖定位,記錄經緯度,精確到0.01″。

        7、采樣深度

        采樣深度一般為0-20cm,土壤硝態氮或無機氮的測定,采樣深度應根據不同作物、不同生育期的主要根系分布深度來確定。

        8、采樣方法

        每個采樣點的取土深度及采樣量應均勻一致,土樣上層與下層的比例要相同。取樣器應垂直于地面入土,深度相同。用取土鏟取樣應先鏟出一個耕層斷面,再平行于斷面下鏟取土;微量元素則需要用不銹鋼取土器采樣。

        9、樣品重量

        一個混和土樣以取土1公斤左右為宜(用于推薦施肥的0.5公斤,用于試驗的2公斤),如果樣品數量太多,可用四分法將多余的土壤棄去。方法是將采集的土壤樣品放在盤子里或塑料布上,弄碎、混勻,鋪成四方形,劃對角線將土樣分成四份,把對角的兩份分別合并成一份,保留一份,棄去一份。如果所得的樣品依然很多,可再用四分法處理,直至所需數量為止。

        10、樣品標記

        采集的樣品放入統一的樣品袋,用鉛筆寫好標簽,內外各具一張。


    相關文章

    應對酸性土壤養分脅迫?大豆“顧此失彼”

    華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根系生物學研究中心、亞熱帶農業生物資源保護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梁翠月團隊,研究揭示了大豆根系“顧此失彼”應對酸性土壤低磷、鋁、錳脅迫的分子機制。相關成果近日分別在線發表于......

    微生物量生長率氣候梯度變化如何影響土壤C循環

    近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任成杰團隊通過研究確定微生物生物量特定潛在生長率在地理氣候梯度上的變化,確定這種變化的潛在驅動因素,并研究對土壤C循環的影響。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研究使用18O標......

    土壤微生物固氮機理研究獲進展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副研究員鄭棉海團隊在國家重點研發-青年科學家項目、廣東省基礎與應用基礎研究基金等項目的資助下,在土壤微生物固氮機理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近日分別發表于《微生物系統》(mSy......

    西南喀斯特土壤和表層巖溶帶如何影響植物蒸騰?

    巖石水在地球關鍵帶發揮的作用受到越來越多關注。不同生境土壤和表層巖溶帶是如何影響植物蒸騰的,目前尚不清楚,沒有研究從植物水分獲取和耗散連續體的角度定量分析植物對不同生境及干旱的響應。基于根系和葉片的生......

    火星“蜘蛛”是怎么生成的

    2003年,科學家在火星軌道飛行器拍攝的圖像中發現了許多形似蜘蛛的結構,遍布火星南半球,令人驚訝不已。至于這些地質特征是如何形成的,一直難以確定。這些巨型結構形態鮮明且獨特。它們通常以一個中心為起始點......

    土壤碳分解酶對氮添加響應的菌根調控機制獲揭示

    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研究員鄧琦團隊和中國科學院地球環境研究所研究員陳驥合作,研究揭示了土壤碳分解酶對氮添加響應的菌根調控機制。相關成果近日在線發表于《整體環境科學》(ScienceoftheTotal......

    生態環境部常務會議:多項重要方案與標準獲審議通過

    8月21日,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主持召開部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全面實行排污許可制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土壤污染源頭防控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山東海陽一體化小型堆示范......

    土壤微生物碳利用與溫度變化的響應關系

    近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學院區域發展與循環農業團隊在土壤碳循環領域取得新進展,首次在大尺度上證明土壤微生物CUE(碳利用效率)對溫度變化的線性響應,該研究成果發表于《自然-通訊》上。CUE是土壤微生物......

    研究解析我國南方和北方農田土壤有機碳保護機制

    我國糧食主產區主要分布于東部中溫帶至熱帶區域。我國東部從北到南氣候條件和土壤物理化學差異極大,其團聚體保護、礦物吸附和微生物合成代謝途徑對土壤有機碳積累的貢獻和機制有何差異尚不清楚。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

    浙江高校團隊創新炭基沼肥用“中藥良方”改良酸化土壤

    近日,浙江科技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團隊推出創新項目“炭土智耕——酸性土壤調理的中藥良方”,通過創新方法解決酸化土壤改良修復問題,提高土壤肥力和作物產量,助力鄉村振興。酸性土是pH值小于7的土壤總稱。土壤......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