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四年、每周五天、朝九晚九,這是一位95后女博士研究生的科研工作常態。
近期,她作為第一作者撰寫的一篇論文已經被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智能交通系統匯刊》(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錄用,并稱首次將元宇宙理論應用于智能交通系統(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ITS)中,嘗試為ITS視覺感知提供一個潛在的解決方案。
她是杭州電子科技大學(以下簡稱杭電)電子與信息學院2022級博士研究生。由于是碩博連讀,王俊帆已經從事科學研究快四年,期間發表16篇論文,以第一作者身份共發表7篇SCI論文,同學調侃她是“發論文大戶”。
王俊帆告訴《中國科學報》:“我發表的16篇論文并非全是第一作者,有些是和老師、同學合作的,他們向我提供一些技術理論和相關幫助。”
盡管王俊帆謙虛地將自己取得的科研成績歸結于——天時地利人和,但背后付出的艱辛也只有她自己知道。
王俊帆 受訪者供圖
找不到研究的創新點
“在真實環境中訓練自動駕駛,可能隨時會遇到刮風下雨等不利環境。如果,我們在元宇宙世界里訓練自動駕駛,就不會受限于的真實天氣條件。”王俊帆向《中國科學報》解釋了她當前從事的研究,將元宇宙與智能交通系統結合起來,以此來解決在現有智能交通系統視覺感知任務中存在的數據采集成本高、測試安全風險大、效率低等問題。
王俊帆說:“這是目前我最滿意的一篇論文,投稿的期刊在交通領域認可度較高。后面,我可能還會嘗試投稿《IEEE 工業電子學匯刊》(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IEEE 圖像處理匯刊》(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等期刊。”
對于剛剛踏上科研路不久的王俊帆來說,這篇論文的發表得到了國內外同行的幫助。
她說:“英國布魯奈爾大學的科研團隊幫助我們基于擴散模型的元數據優化加速策略的原理進行了分析驗證以及推導;清華大學的科研團隊參與了實驗分析與證明,幫助我們加快了整篇論文實驗的進度。
談及研究中遇到的困難,王俊帆表示,最開始做科研的我找不到研究的創新點。近年來,視覺感知、圖像處理等研究領域更新迭代很快,如何能夠另辟蹊徑并且保證一個好的檢測性能,是很重要的。
為此,王俊帆和導師、相關合作企業的技術人員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和交流,并在國內外科研團隊的指導下,最終發現了創新點。
科研“秘訣”:天時地利人和
為什么可以在進入科研圈這么短的時間內收獲頗豐呢?
“天時、地利、人和。”這是王俊帆給出的答案。“天時”是她的研究領域在當下很熱門,是自動駕駛中的“視覺識別”;“地利”是她所在的浙江省裝備電子重點實驗室與多家企業有深度合作;“人和”是導師——杭電教授高明煜已經新能源汽車和智能交通領域深耕30多年,帶領團隊開展了很多有創新性的研究課題。
2021年,王俊帆在高明煜的指導下在《電子產品》(Electronics)上發表了第一篇學術論文。這篇文章針對智能交通系統視覺感知中光線對圖像的影響,提出了一個圖像融合的方法來實現弱光和曝光場景下的視覺檢測。
“雖然我不是第一作者,但這是我在讀研第一年寫的第一篇論文,這篇文章的順利發表對我而言是一個很好的開端。”王俊帆告訴《中國科學報》。
2023年,王俊帆作為第一作者的論文發表于《神經計算與應用》(NEURAL COMPUTING & APPLICATIONS),該研究通過網絡優化來平衡交通標志檢測中的檢測速度和檢測精度。同時考慮到訓練數據不夠充分的問題,王俊帆在研究中還提出通過數據增強方法來豐富訓練數據,最終實現了車載端的部署和檢測。
“這篇論文在2023年投出,當年刊發,很順利。”王俊帆說。
“在前期的研究中,考慮到交通場景中的標志檢測較于車輛等其他目標的檢測具有難度大、尺寸小、相似度高的特點,圍繞檢測精度和檢測速度平衡難的問題,我進行了網絡設計和數據增強的研究。”王俊帆介紹,“在近期的研究中,我將檢測對象擴展到交通場景中更多的目標,并對整體的框架進行了優化。”
如今,王俊帆正在元宇宙的世界里開展模擬智能交通系統的研究。她表示,對于視覺感知模型而言,訓練數據的數量和多樣性十分重要。一方面元宇宙能夠提供豐富的虛擬數據,更好地模擬實際多樣的交通緩解;另一方面,元宇宙可以提供安全高效的訓練和測試場景,比如可以實現對單一場景的針對性訓練。
“越是難的事情,回報越大”
“越是難的事情,回報越大。”這是王俊帆在科研路上前行的動力。
“實驗室的工作總會給我帶來一種非常舒服的感覺。”王俊帆喜歡自己從事的智能感知和車路協同的研究。
她說:“自動駕駛,對智能識別目標物要求高,我希望將傳感器和算法的研究早日應用于相關產業。每次想到成果在未來有可能落地,都會讓我非常興奮。”
王俊帆還希望自己在今后可以進一步增強溝通能力,更多與一線技術人員開展溝通和交流,提升科研工作的針對性和成果轉化效率,多出好的成果,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導師高明煜經常跟團隊說:“做科研就好比長跑,跑之前不敢想,甚至有點怕,跑著跑著雖然感到很累,但堅持到撞線,就會特別佩服自己,信心也會增長。”
“我也有累的時候,累了我就會讓自己去休息,比如爬山、瑜伽,盡量放空自己。”王俊帆感嘆道,“懂得工作的人也應該懂得休息,懂得休息的人才更善于做好工作。”
從2022年開始,王俊帆先后成為國內外多家權威期刊的審稿人,她稱評審的論文和自己也是方向相關的,可以學習別人寫論文的邏輯和方法,了解目前最新的研究進展。2025年6月,王俊帆將迎來自己的畢業季,她期望自己未來可以在高校繼續從事科研工作。
9月16日,第十屆“城市災害與風險管理”小學生科普活動在北京交通大學順利舉行。活動旨在向小學生科普智慧城市與風險管理的相關知識,培養青少年創新、求實意識和能力的同時,提高他們的科學和人文素養。本次活動......
新學期開學伊始,記者從北京工商大學了解到,該校多維創新推進入學教育,積極做好專題教育,為新生順利開啟大學生活奠定良好基礎。日前,北京工商大學黨委書記黃先開以“弘傳承紅色基因奮力書寫新時代北工商人的青春......
2024年上海市“全國科普日”啟動儀式將于9月22日在上海科學會堂舉行。此次科普日以“提升全民科學素質協力建設科技強國”為主題,繼續以往科學家報告,大眾科技傳播推優選樹、草坪音樂會等優勢科普內容的同時......
在我國極地考察40周年之際,上海海洋大學遠洋漁業科學與技術創新團隊教授唐建業出版了55萬字的《南極海洋生物養護:法律與政治》學術專著。該專著在國內外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圍繞《南極海洋生物資源養護公約......
今年暑假,華東理工大學師生團隊133人共赴“鄉”約,全方位助力云南尋甸高質量發展。他們分別來自12個不同的院系或部門,這也是華東理工大學定點幫扶尋甸縣以來,暑期赴尋甸開展調研實踐人數最多、規模最大的一......
9月19日,同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揭牌儀式暨學科發展戰略咨詢會在嘉定校區舉行。同濟大學黨委書記方守恩在致辭中表示,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是人工智能發展的關鍵支撐領域,成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是學校回......
《黑神話:悟空》全平臺銷量過千萬。圖片來源:視覺中國■胡翌霖8月20日,由中國游戲科學公司制作的動作角色扮演3A游戲《黑神話:悟空》(以下簡稱《黑神話》)正式發售,《黑神話》的預售金額和最......
肖顯靜《科學思想史:自然觀變革、方法論創新與科學革命》書封。■本報記者胡珉琦“在中國,不缺通史性的科學知識史著作,也不缺科學知識學科史著作,更不缺理想的科學主義的科學史讀物或者科普讀物,缺的是展現科學......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林強團隊在海洋生物物種分布模型構建中如何選擇交叉驗證方法取得新的研究進展。相關成果9月17日在線發表于《生態學》(Ecography)。基于隨機交叉驗證和空間交叉驗證方法......
暨南大學環境與氣候學院環境健康系(籌)副教授江瑞芬團隊聯合中山大學副教授陳國勝、副教授沈勇以及教授歐陽鋼鋒,創新性地構建了一種基于直接電子轉移的超分子光-酶催化體系,并將其應用于水體有機污染物的高效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