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8-05-11 10:20 原文鏈接: 在太空新“樂園”玩轉量子力學

    NASA冷原子實驗室上的設施將使用激光器和其他技術,將原子冷卻到絕對零度附近。

    圖片來源:英國《自然》雜志官網

    今日視點

    量子物理學家即將在太空擁有自己的“游樂場”。據英國《自然》雜志官網8日消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的冷原子實驗室將于5月20日發射升空,進入國際空間站。屆時,它將成為目前宇宙中最冷的地方,研究人員將用它探測在地球上無法觀察到的量子現象,如在太空制造“泡泡”“環”和“漩渦”等,從而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玩轉”量子力學。

    研究人員指出,這可能促使科學家發現新物理學,推進前沿物理學的發展。

    宇宙間最冷之地:

    量子力學的“樂園”

    該實驗室由NASA的噴氣推進實驗室(JPL)負責。研究人員稱,冷原子實驗室耗資8300萬美元,主要目標是制造出名為“玻色—愛因斯坦凝聚體(BEC)”的獨特“超流體”物質態,供科學家研究宏觀尺度上的量子力學。

    BEC是數十萬個原子組成的云,當被冷卻到絕對零度附近時,數十萬個原子的行動保持同步,就像單一的量子物體一樣。該任務項目經理、噴氣推進實驗室的卡姆爾·奧德瑞自豪地表示:“能夠在太空進行這些實驗是一項巨大的成就。”

    在地球上,一般情況下,重力在幾秒鐘之內就會讓BEC分崩離析。但如果它們漂浮在國際空間站,應該能“存活”至少10秒鐘。這一時間足夠讓它們被冷卻到創紀錄的低溫——可能只比絕對零度高20萬億分之一攝氏度。

    奧德瑞說,這是宇宙中已知最冷的溫度。美國國家標準與技術研究院(NIST)原子物理學家格雷琴·坎貝爾說,更冷且更“長壽”的BEC將“推動前沿基礎物理領域的研究,15年來,科學家一直期盼會產生新的物理學。”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

    工具包大小的實驗設備

    國際空間站可謂“寸土寸金”,所以工程師不得不壓縮原子物理設備的大小,將填滿一個大房間的設施壓縮到一個冷藏箱大小的箱子內。該設備利用激光來冷卻銣和鉀原子,使它們幾乎停滯不動;然后,用磁場捕捉原子云;最后,科學家將使用其他冷卻技術——包括無線電波“刀”來剝離能量最高的原子等,將原子云冷卻到更接近絕對零度的溫度,從而創造出BEC。

    此外,工程師還必須設計屏蔽層,以保護脆弱的BEC免受密集組件和不斷變化的地球磁場的干擾。而且,實驗只有在國際空間站上的科研人員睡覺之后才運行,以盡量減少任何運動可能造成的干擾。

    該技術比最初設想的要簡單,因為更復雜的實驗室版本出現了問題,影響了真空室并且可能會導致項目延期,這導致物理學家暫時無法實現他們的最終目標——執行基于太空的原子干涉測量,這個過程會將BEC的量子波分成兩部分并重新組合,得到的干涉圖案讓科學家可以更精確地分析重力的影響,也能讓他們測試BEC是否可用作極為靈敏的旋轉和重力傳感器。

    不過,該任務科學家、JPL的羅伯特·湯普森說,更高級的套件應該會在2019年底到達國際空間站。

    玩轉量子力學:

    氣泡、環和漩渦

    湯普森說,盡管裝備不足,但物理學家仍可就目前的情況發現新物理學。屆時,將有5支研究團隊使用這一實驗室進行實驗。其中一個團隊計劃使用無線電波和磁場,讓BEC形成約30微米的氣泡形。根據量子力學,由于氣泡既纖薄又沒有邊緣,BEC的行為應與地球上形成圓盤或球體時的行為迥然不同。

    史密斯學院理論物理學家科特尼蘭·內特說,它可能更容易形成一種名為“渦流”的旋渦。在地球上,當流體下落時,試圖產生氣泡的過程總是以碗形狀結束。她說:“除非我們能擺脫重力,否則我們根本無法獲得這種形狀。”

    科羅拉多大學的埃里克·康奈爾與他人共同發現BEC而榮獲2001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此次,他領導的團隊將嘗試創造出被稱為“埃菲莫夫”(Efimov)態的奇異的松散結合系統。這一物質形態以1970年提出其存在的俄羅斯理論物理學家維塔利·埃菲莫夫的名字命名,在原子結合力太弱而不能結成對,從而形成“三人組”的情況下,這些量子態會突然“現身”。這一結構與著名的拓撲結構博羅米爾(Borromean)環類似。乍看上去,博羅米爾環是三個互鎖的環,但細看則不然:沒有兩個環是互鎖的。如果打斷任一個環,整個結構就分開了。只有保持三個環都完整,這些環才能結合在一起。

    核物理學家對這一結構非常感興趣,因為它們與由中子和質子構成的罕見的三粒子核類似,而科學家目前對三粒子核知之甚少。

    康奈爾團隊希望創造最簡單的埃菲莫夫態,以及其受激發的膨脹態。在受激發的埃菲莫夫態中,盡管原子間存在細菌大小的縫隙,但其彼此依附。華盛頓州立大學鉑爾曼分校的物理學家瑪倫·莫斯曼說,康奈爾團隊也許能制造出由4個原子組成的此類結構——所謂的四聚體(tetramer)。

    自1997年加入JPL,湯普森一直致力于創建這樣的太空實驗室。他認為,目前的實驗室是向更復雜的太空原子物理實驗室邁出的關鍵一步。NASA正與德國航空航天中心(DLR)攜手建造一個名為BECCAL(玻色-愛因斯坦冷凝體和冷原子實驗室)的設施。


    相關文章

    中國科學家在原子量子信息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4月19日,從華中科技大學獲悉,該校物理學院引力中心李霖教授課題組的一項最新研究成果,日前在《自然·光子學》雜志在線發表。該研究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基于里德堡原子的光量子糾纏過濾器,可用于保護量子糾纏態......

    我國學者嚴格確認量子力學中復數的必要性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0/488305.shtm近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陸朝陽、張強等與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等單位的科研人員合......

    量子力學基礎研究獲重要進展

    10月10日,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與西班牙理論物理學家合作,實驗驗證了基于局域操作和共享隨機性(LOSR)理論框架下的真多體非局域性,結果表明用兩體或三體非局域關聯無法解釋自......

    他靠量子力學拿了諾獎,卻在量子力學上掛科

    今天的諾貝爾物理學獎,頒給了法國的阿蘭·阿斯佩、美國的約翰·克勞澤以及奧地利的安東·塞林格。其實這哥仨兒在2010年已經一起得過沃爾夫獎了,今天是諾獎再聚首。他們的研究解讀在今天的推送里,比較難懂。這......

    量子網絡的非局域性得到實驗檢驗

    17日,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郭光燦院士團隊李傳鋒、柳必恒研究組與奧地利同行等合作,使用超糾纏實現基于對稱聯合測量的糾纏交換,展示了與標準貝爾態測量的非局域量子網絡完全不同的性質。研究成果日......

    鄭州大學最新研究:實現對量子力學測不準關系實驗驗證

    近日,鄭州大學與中國科學院精密測量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等合作,利用超冷40Ca+離子構造的量子模擬實驗平臺,精巧設計并實現了可控的量子體系非平衡熱力學過程,首次在單原子層面上準確驗證了量子開放體系的操......

    中國科大等成功驗證構建天地一體化量子通信網絡可行性

    1月7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及其同事陳宇翱、彭承志等與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王建宇研究組、濟南量子技術研究院及中國有線電視網絡有限公司合作,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上發表題為“跨越4600公里......

    施郁:量子科技為何重要

      中共中央政治局日前就量子科技研究和應用前景舉行了第二十四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學習時強調:“量子力學是人類探究微觀世界的重大成果。量子科技發展具有重大科學意義和戰略價值,......

    量子力學仍無法描述宏觀系統

    根據英國《自然·通訊》雜志18日報道的一項量子物理學最新研究,歐洲科學家指出,當多個能動者利用量子力學來預測彼此的觀察結果時,他們得到的結果總是不一致。這一結果表明,當前人類對于量子理論的所有解讀,仍......

    先有雞還是先有蛋量子力學讓兩事件相互觸發成為可能

    在日常世界中,事情以特定的順序發生——你的鬧鐘會在你起床前響起,反之亦然。不過,一項最新試驗表明,當研究的對象變成光子時,講清楚兩個事件以何種順序發生是不可能的。這抹滅了人們關于時間前后的常識概念,并......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