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8-12-20 14:17 原文鏈接: 在近鄰棒旋星系NGC3319中心發現中等質量黑洞候選體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天文學系王挺貴小組在近鄰宇宙的無核球棒旋星系NGC 3319中心發現中等質量黑洞候選體,為超大質量黑洞的種子的形成機制提供了重要線索。相關成果于12月10日發表在《天體物理期刊》上。

      黑洞是愛因斯坦廣義相對論預言的一類獨特的時空結構,在中心存在奇點,它存在一個視界面,進入面內的所有物質包括光都無法逃脫最終落到奇點。目前已知的黑洞可以分為兩大類:第一類質量在幾倍到幾十倍太陽質量之間,稱作恒星級黑洞;另一類質量在幾百萬到幾十億太陽質量之間,稱作超大質量黑洞,位于星系的中心。恒星級黑洞首先由理論預言其存在,是大質量恒星死亡留下的產物,它通過吸積伴星的物質產生明亮的X射線輻射而被觀測到。超大質量黑洞的物理起源并不明確,它最初是為了解釋類星體巨大的能量輸出而被理論家提出,隨后被近鄰星系的恒星動力學測量等觀測證實。不僅如此,人們還發現超大質量黑洞和寄主星系核球的性質緊密相關,強烈暗示著兩者可能是共同演化的。于是,一個自然而然的問題就被提出,是否存在質量介于兩類黑洞之間的中等質量黑洞,即質量位于幾百到幾十萬倍太陽質量的黑洞?這類黑洞可能作為超大質量黑洞的種子,對于人們理解超大質量黑洞的形成與增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然而,發現中等質量黑洞一直是一個難題,這是因為它們距離比恒星級黑洞更遠,但質量又比超大質量黑洞小,其產生的觀測效應很弱,導致迄今可靠的候選體依然很有限。王挺貴小組采取了多波段交叉認證的方法在近鄰宇宙成功發現一例極佳的候選體。該工作通過美國NASA的Chandra和歐空局的XMM-Newton兩個目前最靈敏的X射線衛星在棒旋星系NGC 3319中心發現一個X射線點源,雖然其光度看起來更接近一般的超亮X射線源(ULX),但它的位置與哈勃太空望遠鏡的紫外和光學圖像揭示的星系中心位置一致。綜合分析其X-ray、紫外、光學的能譜分布,發現它與高吸積率的活動星系核高度一致,與ULX有顯著差別。假設其愛丁頓吸積率為0.1,黑洞質量只有大約3千太陽質量,這可能是目前發現的星系中心最小的中等質量黑洞。用其他方法(如基本面關系、X射線光變等)估計的黑洞質量也小于10萬倍太陽質量。

      該研究表明,結合當今最高空間分辨率的X射線和紫外觀測對于發現中等質量黑洞很有效。王挺貴小組發現的目標是目前距離我們最近的幾個候選體之一,有利于后續研究,如通過動力學測量得到更加準確的黑洞質量。NGC 3319是一個無核球的棒旋星系,有模擬研究表明,星系棒能有效地驅使氣體內流,形成種子黑洞,該工作發現的中等質量黑洞候選體很可能就代表了這類種子黑洞的獨特形成模式,對全面理解超大質量黑洞的形成之謎有重要啟示。

      論文第一作者是中國科大物理學院天文學系特任副研究員蔣凝,王挺貴和中國極地研究中心教授周宏巖為共同通訊作者,其他主要合作者還包括安徽師范大學教授舒新文、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博士楊臣威等。論文放到預印本網站上后,被科普網站世界科技研究新聞咨詢網(phsy.org)于11月5日專題報道,引起廣泛關注。

      該項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科院以及中國科大青年創新基金的資助。

      論文鏈接:Jiang, N., Wang, T.-G., Zhou, H.-Y., et al. 2018, Discovery of An Active Intermediate-Mass Black Hole Candidate in the Barred Bulgeless Galaxy NGC 3319,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869, 49.

      圖左:星系NGC3319的光學圖像(來自美國斯隆數字巡天);右:星系中心區域的放大圖(哈勃太空望遠鏡的紫外圖像),青色X標注的是Chandra X射線衛星探測的位置,X射線圖像展示在左下角。


    相關文章

    《新科學家》:2023年這些科技故事或將發生

    2022年,科技界發生了很多令人激動的故事:中外天文學家公布銀河系中心黑洞首張照片、美國和日本科學家造出迄今最冷物質、美國公布韋布空間望遠鏡宇宙圖像等。2023年,精彩仍將繼續!英國《新科學家》雜志網......

    黑洞撕碎恒星潮汐瓦解事件再現

    科技日報北京12月4日電(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和《自然·天文學》雜志最近共同發表論文,報道了一次極其罕見的天文學奇觀——潮汐瓦解事件(TDE)的觀測結果,同時探測到有物質噴流以接近光速的速度從黑洞......

    黑洞瓦解恒星引發天文奇觀或助理解黑洞特性

    中新網北京12月1日電(記者孫自法)國際著名學術期刊《自然》和專業學術期刊《自然-天文學》最新分別發表論文稱,研究人員報道了一次罕見潮汐瓦解事件(TDE,指當一顆恒星被一顆特大質量黑洞撕裂時釋放能量的......

    面對地球,黑洞噴了

    天文學家已經確定了一個令人難以置信的明亮的X射線、光學和無線電信號的來源,該信號出現在宇宙邊緣距離我們的一半處。該信號被命名為AT2022cmc,是今年早些時候由加利福尼亞的Zwicky瞬變設施發現的......

    罕見中型黑洞現身

    黑洞,這種普遍存在于宇宙中的密度超乎想象的極端天體,就連大小也十分極端——要么特別大,要么特別小。天文學家已經發現了幾十個小型和幾十個大型黑洞,但中等大小的黑洞只有那么幾個。如今,研究人員為黑洞的少數......

    活動星系中心黑洞質量精確測量取得重要進展

     11月9日,國際科學期刊TheAstrophysicalJournalSupplementSeries在線發表了中科院云南天文臺盧開興副研究員及其合作者的研究成果。該研究把著名活動星系NG......

    蓋亞數據鑒別出迄今距地最近黑洞

    利用歐洲空間局(ESA)蓋亞空間探測器的數據,美國天文學家發現了迄今為止距離地球最近的黑洞。這種基于雙星系統特性的新方法未來有望檢測出更多休眠黑洞。相關成果發表在《皇家天文學會月刊》上。哈佛大學天文學......

    廈門大學團隊用變換光學原理造出“人工黑洞”

    黑洞是存在于宇宙空間中的一類大質量天體,因引力極大,所有進入其視界內的光和粒子都無法逃逸。受黑洞能夠完美吸收視界內物質這一特性啟發,研究人員一直希望能夠設計一些“人工黑洞”結構,以實現能量收集的最大化......

    超大質量黑洞:星系中心的“怪獸”

    日前,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們使用歐洲空天局的XMM-Newton和美國宇航局的NuSTAR太空望遠鏡觀察到了一個黑洞背后的光線。這是科學家們第一次直接觀察到來自黑洞背后的光,或許將讓我們對黑洞......

    超大質量黑洞:星系中心的“怪獸”

    日前,美國斯坦福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們使用歐洲空天局的XMM-Newton和美國宇航局的NuSTAR太空望遠鏡觀察到了一個黑洞背后的光線。這是科學家們第一次直接觀察到來自黑洞背后的光,或許將讓我們對黑洞......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