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資源部公開"地下水水質監測報表"和"北方地下水污染調查報告"
地下水在變,監測標準20年不變
國土資源部日前公開我國地下水質監測數據。從這些數據中,除可窺知部分地下水質狀況外,有專家敏銳地發現,地下水質監測機構沿用的還是20年前頒布的《地下水質量標準》。20年來,《標準》還是那個《標準》,但地下水中的污染物已不是原來模樣。舊標準管用20年背后,交織的是固化的部門利益、老舊的監測體系以及滯后的法律監管。
綜合《京華時報[微博]》、《21世紀經濟報道》報道
北京律師黃樂平等三人2月25日曾致函國土資源部,申請公開全國地下水監測詳情。3月25日,三名律師收到書面回復,一并寄達的還有厚達400頁的水質報表。
專家分析指出,報表呈現的總體水質狀況可能與現實不符,中國目前使用的地下水質量標準仍是20年前的,早已過時,建議重新制定標準,例如將《地下水質量標準》升級為《地下水環境質量標準》。
用20年前的標準做檢測
3月26日,知名環保專家、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研究員趙章元查閱了國土資源部寄達的這份水質報表。
趙章元初步分析,報表檢測的項目,使用的是國家技術監督局1993年制定的《地下水質量標準》(簡稱《標準》)。該標準中,地下水質量的分類指標共有39 項,而國土資源部此次公開的報表中,監測數據為36項指標,包括《標準》中的23項。已監測的另外13項,則不在標準中。
這13項是什么指標,不得而知。《標準》顯示,除要求監測的指標外,監測項目還應包括"反映本地區水質問題的其他項目".
報表前言介紹,該表是依據我國31個省級地質環境監測總站(院、中心)上報的2011年度國家級監測點地下水水質監測數據匯編而成。不在標準中的監測項目,或是"本地區水質的其他項目".
但《標準》要求監測的39項指標,有16項不在公布的范圍內,包括總大腸菌群、細菌總數、滴滴涕(DDT)等。這些是水污染常規分析指標,反映水體受到生物性污染的程度。趙章元指出:"像鉀離子、鈉離子等一些物質,屬于無關緊要的,不測也可以,但大腸桿菌和細菌總數,是必須要測的,但報表中卻沒呈現。"
趙章元認為,1993年制定《標準》時,地下水主要的污染物是無機物,如今最大的污染來自有機物,"但《標準》中,沒有有機物的監測項,比如石油烴。20年沒有改變,根本跟不上水質變化的速度。這說明標準本身已經過時了,應該重新制定。"
建議制定《地下水環境質量標準》
在國土資源部回復北京律師信息公開申請的同時,國土資源部下屬科研機構近日出臺了中國北方地下水污染調查報告。
該項調查選取了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的有毒有害物質作為污染指標進行評價。根據調查,華北平原有12.2%的地下水不同程度遭受了"三氮"污染;7.6%的地下水遭受了重金屬污染。重金屬污染中以鉛污染最為嚴重,鉻(六價)污染次之。
華北平原有毒有害有機物超標率較低,但檢出率較高,局部污染比較嚴重。遭受揮發性有機物污染的地下水占總取樣點數的24.62%,主要為輕污染的地下水。
調查項目組認為,華北平原自20世紀70年代末期以來,社會經濟發展迅速,城市化進程加快,人類活動加劇使得地下水污染狀況日趨加重。
大量未加處理的工業、生活污水通過滲坑、滲井、排污渠向地下、地表排放,是造成各類地下水污染的主要原因。同時,調查統計顯示,華北平原每年施用化肥約 658萬噸,施用農藥總量約65600噸,也加劇了"三氮"污染。有毒有害有機污染物污染則主要由石化企業產生的固體廢棄物所造成。
環保部的一位官員向記者表示,華北平原地下水的污染成因復雜,有的是地質環境本身天然造成的某些污染物超標,有的是人類活動造成。"現在我們只有《地下水質量標準》,這主要是評價地下水本身質量的標準,而無法反映人類活動對地下水水質的影響。因此國家應盡快制定《地下水環境質量標準》。"
多頭管理、立法滯后,制定新標準困難
《標準》能夠管用20年的背后,原因之一是多頭管理帶來的部門利益。
盯著地下水質的有三個部門:國土部、水利部和環保部,三部門分別管理地下水監測、地下水開采和地下水環境。國土側重地質災害防治,水利重點關注水文水量,環保則注重水質以及監管污染源。盡管如此,三大部門、幾萬人圍著地下水忙碌了數十年,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卻舉步維艱:數據缺少、法律缺失,監測井歷經十年沒建起來,高標準修復已被污染的地下水似已成奢望。
監管力度之難,往往最常被提及的原因是地下水的隱蔽性:看不見、聞不到,沒法像灰霾一樣誘發猛烈的集體關注,若要治理,還費時費力費錢。就地下水監測站聯合建設一例,水利部和國土部磨合了七年才修成階段性正果,包括部門的副部長、司局長等對等級別人物的大小會議,由科研院所出面的討論則多達幾十次。
從事地下水研究60年的環保部咨詢專家、盧耀如院士,毫不避諱地提出其中的要害,"責權不清,部門利益".
《標準》制定嚴重滯后的另一原因是,現有的法律嚴重滯后。
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冷羅生表示,中國規范地下排污方面的法律主要是《水污染防治法》,但是,"這部法律中許多技術性條款,諸如監測標準、水質標準、水環境容量等規范嚴重滯后,現實中就出現了立法趕不上變化,法律不夠用的現象。"
世界氣象組織(WMO)秘書長塔拉斯2日在2023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服貿會)上表示,未來五年內全球溫升幅度或突破《巴黎協定》規定的溫升閾值,氣候變化影響日益顯著。作為本屆服貿會十大高峰論壇之一,......
今天(8月28日)上午,在浙江舉行的2023年測繪法宣傳日暨國家版圖意識宣傳周主場活動現場,“2023年版標準地圖”正式發布并在自然資源部主辦的標準地圖服務網站上線。標準地圖依據中國和世界各國國界線畫......
日本政府無視國際社會的強烈質疑和反對,強行將福島核污染水排海研究表明,福島核污染水含有60多種放射性核素,很多核素尚無有效處理技術。有分析顯示,自排海之日起,相關放射性物質在57天內即可擴散至太平洋大......
8月24日,日本不顧全世界的反對,一意孤行將核污染水排入大海,對全世界人民的生命安全造成了極大的危害,由于人們對于日本核污染水排海后的食品安全熱烈關注,2023年2月初日本福島鱸魚中放射性元素銫137......
近日,住建部組織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等單位起草了《生物制品(疫苗)批簽發實驗室建設標準(征求意見稿)》,涉及489類儀器設備,詳情如下:根據《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關于下達2022年建設標準編......
2022年,作為全球化不斷深入發展的一年,國際間的合作與交流在各個領域愈發頻繁。在這種趨勢下,國際標準的制定和采用顯得尤為重要。而在這個背景下,等同采用(InterchangeableAdoption......
根據行業標準制修訂計劃,相關標準化技術組織已完成《再生五氯化銻催化劑》等32項化工行業標準、《水封式燒結環冷機》等22項黑色冶金行業標準、《鋁灰渣》等13項有色金屬行業標準、《含氯金物料中金量的測定》......
一、標準編號及標準名稱標準編號為:GB/T26237.14-2023;標準名稱:信息技術生物特征識別數據交換格式第14部分DNA數據二、標準制定背景DNA分型技術的出現,使得DNA作為生物特征進行身份......
近日,市場監管總局(國家標準委)批準發布一批重要國家標準。本批發布的國家標準,涉及暑期活動、家居生活、農業綠色發展、船舶環保、智能制造、基礎原材料、物流服務、城市建設、人類工效學等方面,將助力提升百姓......
為貫徹落實國家關于發展氫能產業的決策部署,充分發揮標準對氫能產業發展的規范和引領作用,國家標準委與國家發展改革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生態環境部、應急管理部、國家能源局等部門于近日聯合印發《氫能產業標準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