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能源與廢棄物的地下儲存以及地下水環境風險評估與污染治理等領域,三維高精度地下流體的連續取樣與監測一直是充滿挑戰的研究熱點。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經過多年技術攻關,克服了泥沙和冬季結冰等引起的取樣段淤堵、取樣代表性和監測井耐久性等一系列技術難點與科學問題,成功研制出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新一代地下流體保真取樣裝備。
目前,國內外對地下流體取樣監測設備的研發主要集中在多層井上。長久以來,我國在多層井地下流體取樣系統方面,一直以采購國外產品為主,自主研發薄弱,亟須攻關突破西方的技術和材料壟斷。中國科學院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多年來從材料選擇、結構設計、應用拓展等每個環節下工夫,終于實現技術突破。
據介紹,武漢巖土力學研究所研發的新一代地下流體保真取樣裝備共有4個型號的產品,分別服務于10—2000m不等的深度,與相同應用深度的其他同類取樣裝置比較具有建造成本低、易維護、運行穩定、樣品保真性高的特點。
其中,淺部取樣系統利用高壓氮氣作為取樣動力源,不依賴電源,極其輕巧和方便,場地適應性強。取樣裝備已先后在國內多地進行過測試。
據記者了解,目前,專家們正在研發中的第三代裝備可以集成大量成熟的監測技術,實現實時測量地下水位、pH、電導率、溫度、壓力等各種參數以及進行多種類型的水力試驗,有廣泛的應用潛力和普及前景。
1月31日至2月2日,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黨組副書記陰和俊先后到中科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和微電子研究所調研。陰和俊在相關單位參觀了解最新科研進展,分別聽取了各單位在重大科技任務和黨建工......
經中國科學院國際合作局組織專家評審,并經中國科學院院長辦公會審議通過,包括中國科學院亞熱帶農業生態研究所岳躍民研究員在內的3位科學家近日榮獲“2022年度中科院青年科學家國際合作伙伴獎”。亞熱帶生態所......
“這就好像一艘航空母艦,把研究低維量子物質需要的各種技術和設備集成在一個平臺上。有了它,我們就能攻克在這個領域研究中盲人摸象的問題,從更高、更全面的站位開展探索。”中國科學院院士薛其坤用這樣一個比喻,......
2022年,甘肅省第十四屆黨代會提出了實施“強科技、強工業、強省會、強縣域”行動,并在甘肅省委十四屆二次全會再次強調將強科技行動深度嵌入強工業、強省會、強縣域行動,依靠科技創新催生發展新動能、塑造發展......
1月26日,中科院半導體所發布王圩院士訃告。以下為訃告全文:訃告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研究員、我國著名半導體光電子學家王圩先生因病醫治無效,不幸于2023年1月26......
2023年1月4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陸熙炎先生在上海逝世,享年95歲。陸熙炎先生,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研究員。在上世紀50年代,他參與了我國抗菌類鏈......
2023跨年科學演講海報中科院科學傳播局供圖2022年12月31日,中國科學院舉辦2023跨年科學演講。本次活動以“復興路上的科學力量”為主題,面向全網播出。2023跨年科學演講再度創新,連續超過15......
訃告著名藥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民主同盟盟員、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原所長、研究員蔣華良先生因病醫治無效,于2022年12月23日15點54分在上海逝世,終年57歲。蔣華良先生治學嚴謹、學識淵博......
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流體成礦作用學科組馮雨周博士后和陳華勇研究員及其合作者,揭示了榍石稀土元素活化遷移對華南離子吸附型稀土礦床重稀土富集礦化的指示。相關研究發表于AmericanMineral......
中科院華南植物園副研究員鄭棉海團隊聯合美國康奈爾大學教授駱亦其等科研人員,研究揭示長期氮沉降調控熱帶森林土壤碳排放的格局及機制。相關研究12月1日發表于《自然地球科學》(NatureGeoscie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