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7-03-02 09:30 原文鏈接: 埃博拉病毒關鍵蛋白合成機制揭示

      記者1日從中國農業科學院哈爾濱獸醫研究所獲悉,該所基礎免疫團隊鄭永輝研究員和王斌博士在國際上首次闡明了埃博拉病毒囊膜糖蛋白的合成機制,相關研究成果在線發表于近日美國出版的《生物化學雜志》上。

      據介紹,埃博拉病毒粒子表面的囊膜糖蛋白是介導病毒感染靶細胞的唯一蛋白,因此被認為是疫苗研發的首選抗原以及抗病毒制劑開發的理想靶標。但其在宿主細胞內的成熟機制尚不明確,該團隊首次揭示并系統闡明了這種關鍵蛋白在宿主細胞里是怎么進行生物合成的,這樣才有望找到不讓其合成的“藥物開關”,也就有望關閉該病毒感染的大門。

      埃博拉病毒感染者可引起嚴重的埃博拉出血熱,目前尚沒有獲得許可在臨床應用的疫苗,也沒有特效的抗病毒藥物。

      哈獸研科研人員經系統研究,發現內質網分子伴侶鈣連蛋白和鈣網蛋白參與了囊膜糖蛋白的成熟過程。同時發現,囊膜糖蛋白的GP2亞基N—糖基化在調控蛋白的表達和病毒組裝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進一步研究發現,GP2亞基的N—糖基化通過參與蛋白的剪切、蛋白糖鏈的加工、多聚體的形成以及蛋白折疊等多個過程而影響病毒的組裝和感染。

      據鄭永輝研究員介紹,病毒必須借助宿主細胞的內環境來完成自身蛋白的成熟及病毒粒子的組裝,這是一個涉及多個生物學事件的精密調控過程,其中任何一個環節的異常或缺失都可能導致病毒無法裝配和感染。本研究闡明了細胞通過囊膜蛋白糖基化而調控蛋白功能的詳細機理,將為抗埃博拉病毒藥物的研發提供新的理論依據。

    相關文章

    科研人員開發病毒分類新工具,大幅提升病毒注釋率

    記者11日從中國海洋大學獲悉,該校海洋生命學院汪岷教授團隊基于序列比對和圖論方法,開發了病毒分類新工具ViralTaxonomicAssignmentPipeline(VITAP)。該成果近日在國際知......

    新成果揭露植物病毒“作惡過程”

    “驚蟄”節氣過后,植物蘇醒,展現出勃勃生機,但那些看不見摸不著的病毒也開始“興風作浪”。當植物得了病毒病,生長受阻,病毒是如何在植物體內“作惡”的?這一機制一直未被揭露。3月5日,山東農業大學園藝學院......

    新研究實現跨病毒類型和跨毒株的通用預測

    鵬城實驗室-北京大學聯合團隊與廣州實驗室研究員周鵬團隊合作,研究實現了跨病毒類型和跨毒株的通用預測,涵蓋新冠、流感、寨卡和艾滋病病毒,展現了AI助力自然科學研究范式革新的巨大潛力。近日,相關成果發表于......

    常見病毒可能有助于保護皮膚免受陽光傷害

    在與太陽無休止的斗爭中,人類皮膚可能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微觀盟友。暴露在紫外線下會破壞細胞中的DNA,增加一個人患皮膚癌的可能性。但是,根據近日發表于《癌細胞》的一項對小鼠和人類的研究,正常人類皮膚上常見......

    AI設計“納米籠”模擬病毒復雜結構

    對AI設計的蛋白質“納米籠”進行低溫電子顯微鏡分析。圖片來源:韓國浦項科技大學韓國浦項科技大學研究團隊利用人工智能(AI)技術,設計出一種“納米籠”,成功模擬出病毒的復雜結構。其可遞送治療基因,進而成......

    爭議!病毒新官方名稱引發研究人員不滿

    你或許從未聽說過Betacoronaviruspandemicum這個名字,但你很有可能在過去5年內的某個時刻感染過它。它是導致COVID-19的病毒,其更廣為人知的名稱是SARS-CoV-2,即“嚴......

    分子“納米手”能捉住病毒進行檢測

    科技日報北京12月2日電 (記者張夢然)美國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團隊開發出了一種創新的工具——由單一DNA分子折疊成的四指微型“手”。其被命名為NanoGripper。這個納米級別的......

    2024年新型冠狀病毒與猴痘病毒監測檢測技術手把手培訓班成功舉辦

    2024年10月12-17日,由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應急技術中心主辦的全國繼續教育項目“2024年新型冠狀病毒與猴痘病毒監測檢測技術手把手培訓班”在四川省成都市成功舉辦,來自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

    中國校企聯手發表科研成果,借AI發現超16萬種RNA病毒

    記者10日了解到,國際頂級學術期刊《Cell》在北京時間9日11時發表了中山大學與阿里云合作的科研成果,研究團隊利用云計算與AI技術發現了180個超群、16萬余種全新RNA病毒,是已知病毒種類的近30......

    歷時8年,他們聯手揭穿流行病毒狡猾伎倆

    文|《中國科學報》記者李思輝矛和盾,是冷兵器時代的常見武器。今天,科學家在研究一些病毒性傳染病時,發現它們的致病機理,竟然也類似于古代典故中的“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病毒進入宿主體內后,讓宿主體內本......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