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19-04-23 08:00 原文鏈接: 基因分離定律的驗證

    實驗概要

    通過一對相對性狀雜交實驗,驗證基因分離原則。

    實驗原理

    植物在減數分裂形成配子的過程中,同源染色體上的等位基因隨著所在染色體的分離,形成帶有不同基因的孢子,進而產生不的配子。因此,將一對相對性狀的親本雜交,如果這一對相對性狀受一對基因控制,且存在于同源染色體上,具有顯隱性關系,那么F1產生的雌雄配子,各有兩種。理論上數量相等,各種雌雄配子的結合機會是均等的,因此F2中有三種基因型,按表現型歸納為兩種,比例是3:1。按F1與隱性材料測交,后代分離比例為1:1。按F1形成配子時基因的分離,是難以觀察的,而F1產生的花粉粒的某些性狀是可以觀察的。通過花粉粒即配子性狀的分離,提供了在形成配子的過程中,等位基因發生分離的證據。
      由于淀粉存在于植物體的許多細胞中,花粉粒中也有淀粉粒。如果把非糯與糯性的玉米自交系雜交,F1是非糯的雜合體,Wxwx,形成配子時,花粉母細胞進行減數分裂時,等位基因發生分離,結果形成兩種不同的孢子,發育成不同的花粉粒。一部分是帶非糯基因(Wx)產生直鏈淀粉,遇碘液呈藍色,一部分帶糯性基因(wx)產生支鏈淀粉,遇碘液呈棕色(或黃色)。這兩種花粉粒理論上數量相等,其比例為1:1。  

    主要試劑

    藥品配制:1%I-KI(碘-碘化鉀溶液):取2克碘化鉀溶于5ml蒸餾水中,加入1克金屬碘,待其溶解后再加入295ml蒸餾水,保存于棕色瓶中。

    主要設備

        顯微鏡、計算器、載玻片、蓋玻片、燒杯、培養皿、皮頭玻棒(或帶橡皮頭鉛筆)、金屬碘、碘化鉀、鑷子、解剖針、吸水紙等

    實驗材料

    以臘質(非糯)與粉質(糯性)玉米或水稻雜交種子F1的花粉為材料。 第一年將臘質(非糯)與粉質(糯性)玉米或水稻雜交,次年種植F1及兩親本。穗時,于前一天將雄花套袋,次日上午9—11時在開花最盛時抖落其花粉,分藏于冷涼干燥處備用,或于頭一天取將要開花而未開花散粉的雄花序,放入固定液中保存備用。     

    實驗步驟

    1、鏡檢 先鏡檢親本,再鏡檢雜種的花粉粒,方法如下:
      挑出少量的花粉于載玻片上,或取一個花藥置載玻片上用鑷子夾破花藥壁,讓花粉粒充分釋放出來,置低倍鏡下觀察(注意調節顯微鏡的光線,可稍為暗一點),花粉呈現亮晶乳白色光澤。滴一小滴I-KI溶液,蓋上蓋玻片,靜觀花粉粒顏色變化。可見有的花粉粒染成藍天色,是非糯花粉粒,有的花粉粒染成棕色(或黃色),是糯性花粉粒。對雜種材料每張玻片按5點取樣,即取5個視野進行觀察,記錄各種顏色的花粉粒數量。檢查的花粉總數要在5000個以上,才能進行適合性測驗。
      鏡檢時應注意:1、解剖用具如:解剖針、鑷子等每次用后隨時洗去粘附的花粉,以免混雜,干擾檢查結果;2、調節照明,不要用強光以及直射光,調節光柵,直至兩種花粉粒的顏色能明顯地區別開,先在100倍下觀察,再在200倍下計數;3、必須仔細鑒別花粉粒的顏色,準確地歸納,凡畸形癟皺,特小,發育不良的花粉粒,不能作為鑒別糯與非糯的依據,不能計數。
      2、適合性測驗 用卡平方法(X2-test)測驗實際分離比例是否與理論預期相符,將各觀察數據填入下表:  
    玉米糯與非糯F1花粉粒分離的卡平方測驗

    花粉粒

    顏色

    觀察值

      O

    理論值

       C

    偏  差

    D= O-C

    差   方

    D2

    差方/理論值

    D2/C№  

    藍   色






    棕(黃)色






    合    計





    X2 =

     X2 = ∑[D2/C]     自由度  n = 2-1  查 X2表可知:n=1時,P0.05=3.841,即:如所得的X2<P0.05,則表示符合,即實際所得的結果符合1:1比例;如果得的X2>P 0.05,則表示不符合,即實際所得的結果不符合1:1比例。


    相關文章

    科研團隊揭示遺傳因素在母嬰健康中的重要作用

    10月9日,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華大基因聯合武漢兒童醫院、深圳市婦幼保健院、中山大學等多家機構科研人員組成的團隊,在《細胞》子刊《細胞基因組學》上以封面、專輯的形式發表了6篇研究論文,系統解析了孕期生......

    印遇龍等:基因編輯并不違背自然選擇規律

    在生命科學領域,基因編輯技術尤其是CRISPR/Cas9系統的出現,為科學研究帶來革命性突破。這項技術改變了人類對基因的認知,重新定義了自然選擇與人工干預間的界限。老百姓眼中,基因編輯可能也是類似于“......

    學者開發出基因結構注釋“拋光”工具

    華南農業大學園藝學院教授夏瑞團隊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的資助下,開發了一種基于基因共線性進行物種基因組基因結構注釋矯正的工具——SynGAP(Synteny-basedGenestructureAn......

    西南大學研究人員發現調控壽命新基因

    科技日報訊 (記者雍黎)記者9月9日從西南大學獲悉,該校資源昆蟲高效養殖與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教授代方銀團隊發現了調控壽命的新基因OSER1,并在家蠶、線蟲、果蠅等多物種中進行研究,揭示了其調......

    解碼“基因寶藏”!科學家揭示海洋微生物基因資源利用潛力

    9月5日,記者在“千種海洋生物基因測序項目”暨全球海洋微生物基因庫建設及應用成果聯合發布會上獲悉,華大生命科學研究院聯合山東大學、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等機構,構建了迄今為止最完整的海洋微生物基因數據庫,......

    首個泛癌種伴隨診斷體外診斷試劑盒在美獲批

    ·NTRK和RET融合是該檢測支持檢測的兩種基因變化。這些特性支持該體外診斷試劑作為兩種癌癥藥物的伴隨診斷方法——拜耳(BAYRY.US)的Vitrakvi和禮來(LLY.US)的Retevmo。拜耳......

    西南大學家蠶團隊發現長壽新基因OSER1

    記者27日從西南大學獲悉,該校資源昆蟲高效養殖與利用全國重點實驗室代方銀教授團隊發現了調控壽命的新基因OSER1,并在家蠶、線蟲、果蠅等多物種中研究揭示了其調控機制。該基因對壽命的影響得到人類受試者研......

    瘦肉越來越受偏愛,如何有效提升地方豬瘦肉率?

    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人們對豬肉的偏好也發生改變,更加偏愛吃優質的瘦肉。我國地方豬肉質優良,但普遍肥肉多、瘦肉少。比如我國“四大名豬”之一的湖南地方豬寧鄉花豬,瘦肉率僅38.6%,而國外引進豬種(杜......

    美科學家發現DNA內“空間語法”或重塑基因調控理解

    美國科學家發現了DNA內長期潛伏的“空間語法”,這是理解基因活動如何在人類基因組中編碼的關鍵。這項研究或重塑科學家對基因調控的理解,更深入地揭示遺傳變異如何影響發育或疾病中的基因表達。相關論文發表于《......

    控制基因活動的“空間語法”發現

    科技日報北京8月21日電 (記者劉霞)美國科學家發現了DNA內長期潛伏的“空間語法”,這是理解基因活動如何在人類基因組中編碼的關鍵。這項研究或重塑科學家對基因調控的理解,更深入地揭示遺傳變異......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