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30多萬種現存植物物種中,僅3種——水稻、小麥和玉米,占據著人們的食譜。部分原因是,在農業歷史上,突變讓這些農作物容易收割。但是丹麥哥本哈根大學研究人員稱利用CRISPR技術,人們不必再等待大自然協助植物馴化。在近日刊登于《植物學趨勢》期刊上的一篇綜述論文中,他們描述了基因編輯如何讓有營養、可持續種植的野生豆科植物、藜麥或莧屬植物更適合種植。
論文通信作者、植物學家Michael Palmgren提到,“在理論上,你如今能獲得幾千年農作物馴化挑選出來的性狀,例如苦味下降和容易收割等,并且可以誘導其他植物發生這些突變。”
目前,基因編輯技術已被成功用于加快馴化被低估的農作物。例如,科學家利用化學突變誘導垂枝的水稻植物發生隨機突變,從而使得它在成熟后更可能緊緊抓住其種子。
“人們如今吃的所有植物都是突變體,但這些作物是人類經過幾千年挑選出來的,而且它們的突變是隨機的。不過,利用基因編輯,我們能培育出‘生物啟發的有機體’,即我們不想改進大自然,我們想要從大自然已制造出的東西中獲得啟發培育出所需的有機體。”Palmgren說。
研究人員表示,該方法還有潛力解決與殺蟲劑使用和大規模農業生產對環境的影響相關的問題。例如,過量氮元素是一種常見的污染物,然而,野生豆科植物通過與細菌共生,能將大氣中的氮轉化為自身肥料。
這種加速作物馴化的策略也面臨倫理、經濟和法律等問題。然而,公眾意見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存在差異,因為這種方法并不從另一種有機體中獲得基因,而是剔除現存的基因。(唐一塵)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3/1/492209.shtm和許多人一樣,柯小龍最開始對未來也會迷茫。在科研這條路上,也曾磕磕絆絆。他在讀研期間......
變異缺乏、同質化嚴重等問題,是目前農作物改良難以取得突破性進展的原因之一。近日,針對葫蘆科瓜類作物遺傳基礎狹窄、難以獲得緊湊株型的問題,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以下簡稱蔬菜所)、深圳農業基因組所......
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系青年研究員王戎和合作者在一項新研究中指出,氣候變化對作物產量的負面影響可能會阻礙人們利用作物捕獲和封存碳并以此作為限制全球變暖的一種手段。研究結果表明,超過《巴黎協定》2℃的升......
日前,吉林大學考古學院蔡大偉教授團隊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動物科技學院姜雨教授團隊在馬屬動物古DNA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該研究在國際上首次成功獲取已滅絕馬屬動物奧氏馬的高質量全基因組數據,重建了馬屬動物......
“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隨著全球氣候變暖趨勢的加劇,高溫脅迫成為制約世界糧食生產安全的最為主要的脅迫因子之一。據報道,平均氣溫每升高1℃,會造成水稻、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3%-8%左右的減產。因此......
近日,《植物生物技術雜志》(PlantBiotechnologyJournal)在線發表了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王曉武團隊完成的研究論文。這是王曉武團隊在前期白菜泛基因組研究基礎上,進一步挖掘白......
上海師范大學16日發布消息稱,該校王全華研究團隊在菠菜基因組研究領域又取得一項重大標志性研究成果。團隊聯合康奈爾大學BoyceThompson研究所(BTI)費章君教授課題組等多家科研機構完成了新一代......
長江流域是我國農業文明的重要起源地與水稻的起源中心,也是江南“水八仙”的主要產區。“白馬湖平秋日光,紫菱如錦彩鸞翔。蕩舟游女滿中央,采菱不顧馬上郎。”“棹動芙蓉落,船移白鷺飛,荷絲傍繞腕,菱角遠牽衣。......
株高作為重要的農藝性狀,被育種和栽培研究者廣泛關注。植株過高不僅容易倒伏,還影響種植密度,顯著減少了作物產量。經過農業綠色革命,調控株高的關鍵基因被大量鑒定并廣泛應用于育種,但在葫蘆科園藝作物中報道不......
近日,華中農業大學園藝植物生物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葉志彪教授團隊通過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WAS)對27個株型相關產量性狀進行了系統的高通量遺傳解析,揭示了番茄株型相關產量性狀的遺傳基礎,為番茄高產育種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