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決定治療方案時,先進行基因檢測,這在肺癌治療領域已成為共識。不過,腫瘤基因檢測的產品獲批、商業化,還需國內公司通過長期隨訪、病例積累,自證臨床價值。
(在決定治療方案時,先進行基因檢測,這在肺癌治療領域已成為共識,美國、歐洲、中國等的醫生組織均制定了相應的共識文件。圖/視覺中國)
65歲的癌癥晚期患者王卓武(化名),在一年零九個月的抗癌戰斗中,曾做過三次基因檢測。
他的每個治療方案都由基因檢測來決定。第一次做基因檢測,未發現基因突變,于是采用化療、放療,經三個月雖有好轉,但卻發生腫瘤轉移;第二次檢測,突變的基因現出原形,治療方案改為服用靶向藥物,十天后他的腦部腫瘤縮小;半年后,做第三次檢測發現腫瘤產生耐藥性,他不得不更換靶向藥物。
王卓武是幸運的,能用基因檢測鎖定驅動基因,找到靶向藥物。他的診療經歷,是最新的癌癥治療的一個縮影:基于二代測序的基因檢測,讓醫生在決定部分癌癥的用藥、監控腫瘤時,有了新“幫手”。
不過,王卓武的診療案例,在2017年12月一個精準治療學術論壇上,還是引發了不小的爭議。一方認為,患者從精準治療、基因檢測中受益,遺憾的是患者每段治療都非常短;另一方質疑,第一次基因檢測未發現基因突變,檢測方法是否合理值得推敲。
爭議背后的原因是,針對腫瘤的基因檢測還在摸索階段,缺乏長期隨訪臨床案例,再加上各檢測平臺差異性太大,國內監管機構難以認可其臨床價值。
“裸奔”之下,類似王卓武嘗試的檢測技術,國內至少已經完成數萬例。走在灰色地帶的癌癥基因檢測行業,已經多輪融資,布局者爭相簽約醫院、推動臨床試驗,試圖叩開監管之門。
門后,是標準、規范,更有巨大的商業利益。
初露威力
2017年8月,王卓武去世。
當醫生們坐在一起討論他的診療過程時,質疑的是王卓武的第一次基因檢測沒有發現基因突變,會不會是假陰性,耽誤了初始治療?
面對同行們的疑問,王卓武的主治醫生也無法給出確定的答案,“到底患者是治療過程當中發生了轉化,還是檢測結果有問題”?
后兩次檢測的臨床價值,得到專家們的普遍認可:第二次多基因檢測報告,發現EGFR敏感基因突變,還推薦了靶向藥物。在服用靶向藥物十天后,王卓武腦部的癥狀便得到改善。
第三次檢測還為監控腫瘤的發展出了一把力——發現新的基因突變和腫瘤產生耐藥性。基于此,醫生更換了靶向藥物。
王卓武患的是非小細胞肺癌。這種癌約占所有肺癌的80%,約75%的患者發現時已處于中晚期。他的診療,遵循了《非小細胞肺癌血液EGFR基因突變檢測中國專家共識》推薦的流程。該共識建議,不管患者的腫瘤組織標本是否容易獲取,最終都要進行EGFR基因的突變檢測。
美國腫瘤專家也有同樣的共識。美國國家綜合癌癥網絡(NCCN)建議:為癌癥晚期患者做組織病理的同時,再做一次分子病理的基因檢測;如發現驅動基因,給予靶向治療。
在決定治療方案時,先進行基因檢測,這在肺癌治療領域已成為共識,美國、歐洲、中國等的醫生組織均制定了相應的共識文件。為節約組織、省去患者多次穿刺取樣的痛苦,NCCN建議做多基因、大Panel的檢測。王卓武進行的第二次、第三次檢測,采用的正是這種檢測。
《財經》記者梳理發現,國內不少公司開發了多基因多癌種的測序平臺,其中不乏能檢測300多個、甚至400多個基因的測序服務,可實現“撒網”搜尋突變基因。
但這些檢測平臺并沒有獲得國家食藥監總局(CFDA)審批,而是以臨床服務的形式在運作:醫生開單子、推薦檢測公司與產品,患者到檢測公司的臨床檢驗中心完成檢測,形成的檢測報告,為醫生診療決策提供支持。
美國情況相仿,但在2017年11月16日發生了轉機。當日,MSK研發的基因測序平臺IMPACT獲得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準,成為全球首個獲批的多基因多癌種基因檢測平臺。IMPACT平臺可一次性了解468個基因信息,檢測精準度并不比同類平臺高,獲批的主要原因是MSK的研發與臨床積累。“積累了大量、高質量的數據與案例,讓FDA看到患者可以從這個平臺中獲益。”凱風創投管理合伙人黃昕對《財經》記者說。
MSK發表過23篇與IMPACT相關的文章。《自然·醫學》上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1萬多名患者利用該平臺做基因測序,發現近37%的患者有至少一種基因突變,約1000人能參與MSK不同靶向藥物的臨床試驗。
追趕者F1CDx在同一月獲得FDA批準,同時還獲得美國醫療保險和醫療補助服務中心的平行審查批準。F1CDx由美國Foundation Medicine公司開發。
F1CDx平臺僅覆蓋324個基因,卻是首個可針對所有實體瘤進行全面基因組分析的平臺。FDA在評估其臨床表現時,與輔助診斷試劑盒進行比較。結果顯示,F1CDx能夠準確檢測出突變類型,且準確率達到94.6%。
FDA委員Scott Gottlieb在一份聲明中寫道,“FDA、CMS并行審查有助于加速新技術的上市,我們希望患者能夠更快地獲得突破性診斷,從而有助于醫生制定優化的癌癥治療方案,最終改善醫療效果、降低醫療成本。”
企業貼錢賭未來
腫瘤醫生認為:如果不做基因檢測、接受靶向藥物,王卓武甚至難以撐過一年。
之前,患者被查出癌癥晚期時,不能做手術的,只能做放療、化療。由于不知道致病基因,癌細胞還是有擴散的可能,難以控制。像王卓武這樣的四期非小細胞癌患者,一年生存率僅為15%-35%。
癌癥,因基因突變導致。通過基因檢測,鎖定發生突變的基因,再配合靶向藥物,可精準打擊腫瘤。醫生推薦王卓武去臻和科技開發的多基因腫瘤檢測平臺做檢測,并根據檢測報告服用靶向藥物。在中國,可提供腫瘤基因檢測的公司眾多,除臻和科技,燃石醫學、世和基因、思路迪、泛生子等均研發了多基因、多癌種的檢測平臺。
基因檢測+靶向藥物,被視為最有前途的癌癥治療方案之一,使這一行業的投資如火如荼。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