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開展兒童遺傳病的研究正是最好的時候,由于基因測序技術蓬勃發展,為新生兒遺傳病的檢測提供了簡便有效的手段”。日前,來自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兒童發育與疾病轉化醫學研究中心、上海市出生缺陷防治重點實驗室的王慧君副研究員在接受科技日報采訪時告訴記者。
為兒童遺傳病提供有效手段
1990年,住在美國加州的阿麗克西斯和她的雙胞胎弟弟諾亞因患多巴反應性肌張力失常遺傳病,經常突然出現咳嗽和呼吸困難的癥狀。但當時醫生無法確定病因。孩子的父親后來成為美國Life Technologies公司的首席信息官,因此了解到了基因檢測技術。于是,他們與Life Technologies公司客戶Baylor醫學院取得聯系,為自己的一雙兒女進行基因檢測,結果發現,他們體內的一個叫SPR的基因出現了突變。SPR基因編碼了一種酶,而這種酶被認為與多巴反應性肌張力失常有關。王慧君說,這是利用基因檢測為兒童遺傳病查找病因、對癥下藥的最經典的案例了。SPR編碼的酶可以促進兩種神經遞質的合成,醫生針對發生缺陷的酶用藥,阿麗克西斯的咳嗽和呼吸癥狀消失了,如今他們也像正常的孩子一樣能運動了。
王慧君說,“基因技術改變了人們的醫療觀念,基因測序市場呼之欲出,在兒童遺傳病的診斷治療上,作用更加積極有效。”
近些年,國內新生兒死亡率持續下降,而出生缺陷問題卻日益凸顯。先心病、神經發育障礙、遺傳性代謝病、重要臟器結構畸形等嚴重影響嬰幼兒的生存和生活質量,是導致兒童死亡和病殘的主要原因。
數據顯示,出生后即可出現的、已知病因的遺傳病高達3500種。一方面,一些遺傳病的表型(如智力發育障礙)是在發育中逐漸顯現的,另一方面,遺傳性疾病具有較高的異質性,這些因素增加了對遺傳性疾病進行診斷的難度。
“目前,迅速發展起來的高通量二代測序技術,可以對全基因組進行序列分析,對于已有明確治療方法的遺傳病,可以盡早診斷并指導臨床進行早期治療,有效降低傷殘率和死亡率;對于尚無治療方法的遺傳性疾病和可能出現的并發癥進行規范化治療,改善預后”。王慧君進一步強調指出,對新生兒期某類常見、特定的表型進行相關目的基因測序分析,而全基因組、特別是外顯子基因組測序技術可為臨床上指向性不明確的遺傳性疾病的診斷提供有效手段。
建立遺傳病檢測數據分析平臺
王慧君很早就開始關注兒童遺傳病的分子機制研究,進行兒童遺傳性疾病的分子基因診斷,并采用模式生物對新突變進行功能學研究。她在973項目中,承擔著“先天性心臟病形成、發展和干預的基礎”研究課題,并先后到美國哈佛大學兒童醫院分子基因診斷實驗室和美國Baylor醫院分子和人類遺傳學系進行了短期訪問。她說自己有兩大收獲。一是未來主導分子診斷發展的方向就是高通量、低成本,快速出結果,并指導臨床治療;二是要盡快建立一個分子診斷平臺,為臨床醫生提供服務。
據介紹,Baylor醫學院擁有全球最大的遺傳診斷實驗室,有大批分工合作的專業人才組成的團隊。王慧君描述說,這個診斷實驗室就像一個開放的平臺或者相當于一個工廠,其理念是首先讓醫院各科室的醫生都了解基因檢測對于診斷的效用,由醫生們提出需求并對檢測內容“下單”,再由實驗室建立相應的檢測技術。“在美國,這些實驗室是由CLIA/CAP認證的。目前該實驗室一個月可以完成200多例全外顯子組的臨床病例檢測,樣本來自世界各地。”王慧君說。
中國需要遺傳咨詢認證人才
目前,王慧君所在的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建立了兒童發育與疾病轉化醫學研究中心(簡稱“中心”),在以下三大方面進行著基因檢測診斷的布局。首先,醫院購置了最好的設備,以Ion Torrent建立的高通量測序平臺,用于科研和臨床分析使用;其次,復旦大學兒童醫院將“中心”的基因數據與波士頓兒童醫院實驗平臺的數據進行對比,以確保診斷的準確性。“由于人種不同,遺傳病的突變基因存在很大差異,我們也希望盡早建立國內獨有的兒童遺傳病基因數據庫”王慧君說。其三,對醫院26個科室的醫生進行基因測序技術的知識普及和培訓,讓大家了解基因檢測能夠為診斷帶來更加快速和準確的信息,幫助臨床進行疑難病例的診斷。
值得一提的是,高通量測序取得的DNA數據的變化實在太多,也非常復雜,對于結果需要反復和多角度的判斷,尤其是面向臨床醫生和患者家屬的解釋,需要專業人員的溝通解釋,王慧君說,美國有專門的遺傳咨詢師職業。他們是由那些具有醫學背景和基因檢測知識的人才,通過遺傳咨詢師執業認證后取得進行這類咨詢的資質。這些專業咨詢師對基因檢測報告進行全面解讀,他們面對的人群是醫生和患者,“這一職業剛剛興起,準入門檻并不高,但真正進入的人卻很少。”王慧君解釋到。執業遺傳咨詢師要具備廣泛的社會知識,要了解病患心理,懂得語言表達,并以最恰當的方式將疾病的信息傳遞出去。
“現在我們缺少的是能夠了解基因技術,又對臨床有著深刻認識,同時,也善于以通俗易懂的語言向病患家屬做疾病知識介紹的遺傳咨詢師”。王慧君認為,基因檢測技術日趨成熟,未來在應用上不斷普及將涉及更多的社會倫理問題,因此,建立健全法律法規至關重要。遺傳咨詢師是這個市場出現不可缺少的環節。她希望,中國能夠早日建立起遺傳咨詢師執業規范,培養更多的人才,使得基因檢測技術能夠獲得更加廣泛的應用,造福人民。
中新網北京4月1日電(記者孫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通訊-生物學》最新發表一篇遺傳學論文稱,一項研究發現,野生雌性斑鬣狗(Crocutacrocuta)的社會地位反映在其整個基因組的DN......
第七屆中國疫苗與抗體藥物創新國際論壇成功舉辦2024年3月27日至28日,由中國食品藥品企業質量安全促進會檢驗檢測服務分會、北京中航環宇國際文化交流中心以及生物藥蜜蜂谷聯合主辦,天津萬邦恒達企業管理咨......
神經變性疾病早期階段的特征是離散腦細胞群中蛋白質的積累以及這些腦細胞的退化,對于大多數疾病而言,這種選擇性的易感性模式是無法解釋的,但其對于病理性機制或許能提供重要的見解。阿爾茲海默病是世界上主要的癡......
行業主要上市公司:金斯瑞(HK.1548)、凱賽生物(688065.SH)、華熙生物(688363.SH)、華恒生物(688639.SH)、川寧生物(301301.SZ)等本文核心數據:ZFNs技術;......
長期以來,人們普遍認為,脫氧核糖核酸(DNA)決定了生物體的全部表型。但問題來了,在相同環境中成長的同卵雙胞胎,身高、膚色、性格、健康狀況等并非完全相同,這是為什么?為了揭開表觀遺傳的“神秘面紗”,科......
......
為便于供應商及時了解政府采購信息,根據《財政部關于開展政府采購意向公開工作的通知》(財庫〔2020〕10號)等有關規定,現將本單位2024年03月至2024年04月采購意向公開如下:號采購項目名稱采購......
紐約大學格羅斯曼醫學院(NYUGrossmanSchoolofMedicine)的研究人員進行的一項新研究表明,我們遠古祖先的基因變化可以部分解釋為什么人類不像猴子那樣有尾巴。這項研究成果最近發表在《......
猴子有尾巴,而人類和猿類的尾巴卻在進化中消失了,是什么在其中起了關鍵作用?《自然》28日發表的一篇論文,報道了人類和猿類演化掉尾巴的遺傳學基礎。靈長類動物尾部表型的系統發育樹(Ma表示百萬年前)。圖片......
猴子有尾巴,而人類和猿類的尾巴卻在進化中消失了,是什么在其中起了關鍵作用?《自然》28日發表的一篇論文,報道了人類和猿類演化掉尾巴的遺傳學基礎。靈長類動物尾部表型的系統發育樹(Ma表示百萬年前)。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