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英國《自然》旗下《科學報告》雜志近日發表的一篇研究,被人們稱為“第八大陸”的太平洋垃圾帶上,正漂浮著超過7.9萬噸海洋塑料,這一數字比之前估計的高了近16倍。
位于荷蘭的海洋清理基金會的科學家研究了處于加利福尼亞和夏威夷之間的巨大海洋塑料堆積區,也就是太平洋垃圾帶。結果表明,這里的垃圾遠比此前估計的更多,而且塑料微粒從20世紀70年代到2015年期間正在此迅速積聚。
團隊發現,該區域的廢棄物中99.9%為塑料,其中至少46%為漁網。超過四分之三的塑料都大于5厘米,包括硬塑料、塑料片材和塑料薄膜。塑料微粒雖然只占塑料總質量的8%,卻占漂浮在此區域的1.8萬億片塑料的94%。
雖然大多數體積較大的廢棄物已被分解成小碎片,但團隊仍得以鑒定一小部分物品,包括儲藏罐、瓶子、蓋子、包裝帶、繩子和漁網。50件選取的樣本上有可見的生產日期:1件來自1977年,7件來自上世紀80年代,17件來自上世紀90年代,24件來自本世紀頭十年,還有1件來自2010年。研究人員觀察到,只有某些特定種類且厚度足夠的廢棄物才持續漂浮在海面并在此區域聚集,比如常見的聚乙烯和聚丙烯,它們常用于包裝。
除了評估18艘船只捕撈的652網廢棄物的數據,此次科學家還分析了多幅航拍圖像。跟之前只用基于船只的視覺調查的研究相比,航拍圖像實現了對較大廢棄物的更精確的計數及測量。這在某種程度上解釋了為什么他們的估計值比以往研究的估計值更高。而2011年東日本海嘯過后,該區域海洋塑料污染水平也在上升。
團隊也提出,需要更多的研究來量化太平洋垃圾帶海洋垃圾的源頭,并更好地評估塑料究竟會在此區域漂浮多長時間。
近日,一項最新研究揭示了新西蘭北島弧后地區南部上地幔和俯沖板片的變形特征。相關成果發表于《構造物理》(Tectonophysics)。由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研究員趙明輝團......
幽深的太平洋底部,陽光難以到達,因此那里不存在光和合作用。然而,研究人員發現,海底有東西正在釋放大量氧氣。這種“暗氧”是在一處散布著李子大小古老多金屬結核的區域發現的。研究人員懷疑釋放氧氣的正是這些多......
15日至16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CPTPP)成員部長級會議在新西蘭奧克蘭舉行。隨著英國商務和貿易大臣凱米·巴德諾赫于16日在奧克蘭正式簽署CPTPP,包括中國在內的其他國家和地區的......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特聘研究員林間團隊聯合國際多位科學家,對東太平洋加拉帕戈斯洋中脊區域下方的地幔過程進行深入研究并取得重要進展。相關研究發表于《地球物理研究快報》......
北京時間2023年3月3日,加拿大化學會、美國化學會、日本化學會、中國化學會、韓國化學會、新西蘭化學會、澳大利亞皇家化學會在線上聯合舉辦2025年環太平洋化學大會(PACIFICHEM2025)簽約儀......
熱帶西太平洋表層/次表層環流示意圖與ADCP 潛標位置。北赤道流/潛流 (NEC/NEUC), 棉蘭老流/潛流 (MC/MUC), 黑潮 (......
海洋清理組織的塑料研究,對001B系統在太平洋垃圾帶捕獲的物品進行分析,根據語言和國家代碼來尋找關于來源的線索。圖片來自海洋清理組織 &nbs......
5月26日9時許,遠望3號船駛離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碼頭,奔赴太平洋執行海上測控任務。這是遠望3號船今年首次出航。據介紹,針對航行時間長、任務密度高、節奏轉換快、測量海域氣象多變等情況,他們扎實有效地開......
3月14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組織召開了由該所研究員王春在負責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洋際相互作用對太平洋海洋災害的影響及其機理”項目啟動會。與會專家對該項目的意義、目標、總體技術路線和實施......
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邊緣海與大洋地質重點實驗室珊瑚礁及其環境記錄學科組和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聯合廣東海洋大學、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學等研究機構,研究揭示近千年來西北太平洋地區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