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衰老一直被認為是不可避免的,但隨著抗衰老研究的進展,預防衰老的治療越來越被認為是可行的。在抗衰老研究中,“衰老細胞”無疑是最引人注目的。衰老細胞會停止分裂,但它們并沒有死亡,而是處于生長停滯的休眠狀態。
更致命的是,這些衰老細胞會持續存在并在體內集聚,不斷分泌許多促炎和組織重塑分子,毒害周圍其他細胞,導致衰老相關疾病,例如癌癥和退行性疾病。
之前有研究在小鼠中證實,清除衰老組織中的衰老細胞,可以恢復阻止平衡,從而延長健康壽命。那么,在人類中是否同樣如此呢?如果是,又該如何阻止衰老器官中衰老細胞的積累呢?
2023年3月30日,哈佛醫學院麻省總醫院的研究人員在 Cell 期刊發表了題為:Cytotoxic CD4+ T cells eliminate senescent cells by targeting cytomegalovirus antigen (細胞毒性CD4+T細胞通過靶向巨細胞病毒抗原清除衰老細胞)的研究論文【1】。
該研究表明,一種在人類中非常常見的病毒——人巨細胞病毒(HCMV)會在皮膚衰老細胞中再激活,細胞毒性CD4+T細胞(CD4 CTL)通過識別人巨細胞病毒糖蛋白B(HCMV-gB)直接清除衰老細胞。這提示了我們,可以通過增強這種抗病毒免疫反應來消除衰老細胞,開發出讓皮膚更年輕的治療方法,以及消除癌癥、纖維化疾病和退行性疾病中的衰老細胞。
具體來說,與年輕皮膚相比,老年皮膚中的衰老細胞增加。然而,在老年皮膚中,衰老細胞并沒有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進一步增加。CXCL9(介導T細胞募集)和細胞毒性CD4+T細胞(CD4 CTL)募集的增加與老年皮膚中衰老細胞的減少顯著相關。皮膚中的衰老細胞表達的人白細胞抗原II類(HLA-II)和人巨細胞病毒糖蛋白B(HCMV-gB),成為細胞毒性CD4+T細胞(CD4 CTL)的直接靶點,CD4 CTL以HLA-II依賴的方式清除HCMV-gB陽性衰老細胞。
抗衰老研究公司 Altos Labs 的研究人員聯合西班牙、中國、日本、美國和盧森堡的國際研究團隊在 Nature 期刊發表了題為:Senescence atlas reveals an aged-like inflamed niche that blunts muscle regeneration 的研究論文【2】。中國科學院廣州生物醫藥與健康研究院賴毅維博士為該論文作者之一。
該研究提出了一種從小鼠身上分離衰老細胞的方法,并證明這些衰老細胞會引起炎癥,甚至在幼年小鼠身上也會阻止骨骼肌再生。這項研究進一步證實了清除衰老細胞有助于對抗衰老的觀點。
在這篇發表于 Cell 的最新論文中,研究團隊通過對老年人和年輕人的皮膚樣本分析,以進一步了解人體組織中對衰老細胞的清除情況。
研究團隊發現,老年皮膚樣本中的衰老細胞比年輕皮膚樣本中的衰老細胞更多。然而,在老年個體樣本中,衰老細胞的數量并沒有隨著個體逐漸變老而進一步增加,這表明某種類型的機制開始抑制衰老細胞。
研究團隊發現,一旦一個人變老,CD4+T細胞就會阻止衰老細胞的增加。組織樣本中CD4+T細胞數量越多,衰老皮膚中衰老細胞的數量就越少。
那么,CD4+T細胞是如何抑制衰老細胞的呢?
人巨細胞病毒(HCMV)是一類無處不在的皰疹病毒,一般人群的感染率高達86%-96%。而且,一旦感染,它們就會建立終身潛伏,通常沒有任何癥狀。
進一步研究顯示,衰老皮膚細胞中的人巨細胞病毒(HCMV)會從潛伏狀態再激活,衰老皮膚細胞中表達了人白細胞抗原II類(HLA-II)和人巨細胞病毒糖蛋白B(HCMV-gB),
表達了一種由人巨細胞病毒(HCMV)產生的蛋白質——人巨細胞病毒糖蛋白B(HCMV-gB),成為細胞毒性CD4+T細胞(CD4 CTL)的直接靶點,CD4 CTL以HLA-II依賴的方式清除HCMV-gB陽性衰老細胞。
論文通訊作者、哈佛醫學院皮膚病學副教授 Shawn Demehri 表示,這項研究表明,生活在我們體內的病毒可能具有有益功能,具有臨床應用價值。對人巨細胞病毒(HCMV)的免疫反應有助于維持衰老器官平衡,我們大多數人都已經感染了人巨細胞病毒,而被感染的衰老細胞會上調人巨細胞病毒抗原表達。這提示了我們,可以通過增強抗病毒免疫反應來消除衰老細胞,從而開發出讓皮膚更年輕的治療方法,推動美容皮膚病學的發展。
他還表示,研究團隊還會進一步探索利用對巨細胞病毒的免疫反應作為一種治療方法,以消除癌癥、纖維化疾病和退行性疾病等疾病中的衰老細胞。
7月7日,記者從廣東工業大學獲悉,該校生物醫藥學院教授趙肅清團隊與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合作,首次制備出高親和力的可溶性環氧化物水解酶抑制劑(EC5026和TPPU)納米抗體,并用于開發靈敏的間接競爭......
6月26日,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王艷麗研究團隊與英國塞恩斯伯里實驗室馬文勃研究團隊,在《細胞》(Cell)上,發表了題為Pathogenproteinmodularityenableselabor......
作為人體內至關重要的免疫檢查點,PD-1/L1通路實在會受到太多調控因素的影響,上到遺傳和突變、下到腸道微生物,還有細胞內外形形色色的各種因子,好像誰都能來插一腳,那表觀遺傳當然也少不了[1]。近期在......
補體膜攻擊復合體(MACs,membraneattackcomplexes)的內化在內皮細胞中能組裝NLRP3炎性小體,并促進IL-β介導的機體組織炎癥。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雜志NatureCommu......
法國巴黎薩克雷大學LaurenceZitvogel等研究人員合作發現,一種由微生物群調節的檢查點引導免疫抑制性腸道T細胞進入腫瘤。2023年6月9日,國際知名學術期刊《科學》發表了這一成果。通過誘導回......
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專業學術期刊《自然-遺傳學》最新發表一篇遺傳學論文稱,研究人員開展的一項小鼠研究發現,21號染色體上的干擾素受體(IFNR)基因簇的三個拷貝可能和唐氏綜合征的一些性狀有關。今后仍需開......
5月25日,由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心內科腫瘤心臟病亞專科、第十七屆東方心臟病學會議“腫瘤心臟病學論壇”、上海《中國臨床醫學》雜志社、上海健盟醫學科技服務中心聯合舉辦的第二期復旦中山“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相......
過繼T細胞轉移(adoptiveT-celltransfer,ACT)療法是頗具前景的腫瘤免疫療法,但對實體瘤效果欠佳,亟需通過學科交叉來發展針對實體瘤增效的新理念和新技術。近日,中國科學院過程工程研......
一項新的研究發現了小膠質細胞(大腦的免疫細胞)的一個子集在早期大腦發育、認知和記憶中發揮的重要作用。這一發現讓我們對這些細胞的工作方式有了更好的了解,并可能為阿爾茨海默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新療法鋪平道......
據《自然》發表的一項研究報道,一種定制化的mRNA疫苗引起了可觀的免疫響應,當與其他治療方法一起使用時,有潛力延緩胰腺導管腺癌(PDAC,一種胰腺癌)患者的復發。PDAC是美國第三大癌癥死因,生存率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