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你是否想過,有一天穿在身上的衣服、戴在頭上的帽子、拎在手里的包都能夠 “自我發電”,給你“奄奄一息”的手機充電呢?你是否能夠想象,現在占地面積龐大的發電站,未來只需要一個桌子大小的機器就能發電?昨天從復旦大學舉行的新聞發布會獲悉,該校先進材料實驗室、高分子科學系彭慧勝教授課題組最近成功研制出一種新型能源器件——取向碳納米管纖維,基于這一技術制造的新型太陽能纖維電池,使人類隨時隨地高效使用太陽能的夢想有望成為現實。
彭慧勝教授團隊新研制出的這種新型、柔性的纖維狀能源集成器件,可以制成一根根像頭發絲一樣細的纖維狀太陽能電池,其直徑只有60—100微米(1毫米=1000微米)。纖維狀意味著可以把它們像普通化學纖維一樣編織成衣服、褲子等紡織品,成為一整塊可穿在身上的大太陽能電池,并實現自身“發電”。
神奇的是,與現有的太陽能電池不同,這種新型太陽能纖維電池,將太陽光轉換成電能的同時,還能把這些能量儲存起來,而不需要外接其他蓄電池或儲能設備。這樣一來,即使在夜間,人們也可以隨心所欲地使用白天儲存下來的太陽光能源。
據悉,相關研究成果已被最新一期的國際化學原創性研究領域權威期刊《應用化學》作為封面文章發表。審稿專家認為,彭慧勝課題組用一個“非常簡單和低成本的方法”,在世界范圍內 “首次在一根纖維上同時實現光電轉換和儲能”,這大大提高了太陽能的利用效率,“對于全纖維狀能源系統邁出了關鍵一步”。
傳統太陽能電池多由單晶硅制成,不僅成本較高,而且其生產過程中是一個高能耗、高污染的產業,對環境有很大影響。而復旦團隊所使用的碳納米管纖維材料則可能很好地解決未來太陽能電池的這些問題。
碳納米管纖維的直徑與頭發絲相當,長度可達數百米,最大的特點是很輕、很強韌。記者現場看到,用一根直徑只有20—30微米的碳納米管纖維就能輕松吊起一支圓珠筆。“若直徑達到5毫米,它就能吊起一輛2噸重的汽車。 ”工作人員表示,碳納米管纖維已經在防彈衣、航空航天、醫療和體育器械等廣泛領域顯示重要應用前景。而將碳納米纖維制成太陽能電池的過程基本無污染,效率高,成本低,制作工藝相對也較簡單,具有大量穩定生產的可能性。
彭教授表示,他們完成的是在實驗室的源頭性研究工作,可能開辟了新方向,但這些新概念、新技術的應用性研究和工藝制備技術發展還需廣大研究人員一起努力。也許我們可以設想,未來某一天,新型纖維制造的超級太陽能發電機和超級電池,將成為老百姓生活不可或缺的伴侶,為人類社會提供源源不斷的清潔電力。
近日,中國科學院廣州能源研究所人工環境節能技術研究室董凱軍團隊在相變蓄熱材料強化太陽能界面蒸發技術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發表于EnergyConversionandManagement。太陽能-熱能......
白質是神經元軸突組成的纖維束,通過傳遞動作電位實現腦區間的信息傳遞。非侵入式檢測白質的功能活動對于探討人腦的信息交互至關重要。雖然白質的血氧(BOLD)信號微弱,但仍能夠通過超高場功能核磁共振成像(f......
這是由麻省理工學院(MIT)研究團隊開發的一款超薄太陽能電池,整個結構只有2~3微米厚。傳統的太陽能電池都比較笨重,像一塊厚厚的板↓而這款超薄太陽能電池可不簡單!MIT的研究人員打破常規,開發出一種可......
捷邦科技(301326.SZ)2月13日在投資者互動平臺表示,固態電池是一大類電解質以固態形式存在的電池。其所用正極涵蓋現在鋰離子電池正極和硫等,負極則為碳/硅/錫等IVA族、金屬氧化物和鋰。除了鋰負......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氫能與先進材料研究部熱化學研究組(DNL1903組)史全研究員團隊、催化基礎國家重點實驗室二維材料化學與能源應用研究組(508組)吳忠帥研究員團隊和澳大利亞迪肯大學陳英教授團隊合......
馬尾藻纖維素基結構材料具有較高的硬度,可以通過破壞和重組可逆的納米纖維間氫鍵相互作用網絡來耗散能量,進而實現了強度、模量、韌性和熱穩定性的平衡。同時,該結構材料還具有良好的可加工性能及食品安全性,可加......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工程師在最新一期《小方法》雜志上刊發論文稱,他們開發出一款超輕太陽能電池,可快速方便地將任何表面變為電源。這款比人頭發絲還纖薄的太陽能電池黏附于一塊織物上,重量僅為傳統太陽能......
原創轉網轉化醫學網收錄于合集#行業動態499個飲食可能會影響腸道微生物組成,并對宿主的生理、新陳代謝和免疫力產生負面影響。膳食纖維是復雜的聚合碳水化合物,不能被人類基因組編碼的酶代謝,通過厭氧發酵被腸......
2022年中國航天大會正在海口舉行,中國空間站系統總設計師楊宏在今天舉行的空間太陽能電站專業論壇上表示,中國空間站將為未來空間太陽能電站提供在軌技術驗證。楊宏介紹,當前中國空間站已完成三艙T字基本構型......
依托現有核科技工業體系,凝聚核工程領域具有專業經驗和技術基礎的相關研究單位和企業,逐步搭建聚變能的技術開發體系和工業體系,集中力量開展核聚變工程和技術攻關,再經過三十年左右的時間,也就是到2050年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