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NA重組技術包括載體及外源DNA片段的酶切消化、目的片段的獲得及純化、目的片段與克隆載體的體外連接、重組子的篩選和鑒定等內容。DNA片段的克隆技術是分子操作的核心部分。
實驗目的:
學習DNA的酶切、純化及外源片段與載體的連接,將BAC克隆所攜帶的外源DNA酶切片段亞克隆到pUC18載體上。
實驗材料:
外源片段來自一個含有水稻DNA片段的BAC克隆的酶切片段;克隆載體為PUC18。
實驗原理:
限制性內切酶可識別特定位點并切割DNA產生粘性末端或平端的外源片段,經DNA的純化處理后用于連接反應;選擇克隆載體pUC18多克隆位點上相應的限制性內切酶切割,并用堿性磷酸酶處理防止載體自連;在連接酶的作用下將外源片段連接到載體上,實現外源片段的克隆。
實驗步驟:
1.載體pUC18和外源DNA片段的限制性酶切:
(50 ml反應體系,用1.5ml tube,冰上操作):
DNA 30 ml
R.E 1 ml
10×buffer 5 ml
ddH2O 14 ml
37℃反應1hr,分別取8 ml 外源片段酶切產物和5 ml PUC18酶切產物于1.0%凝膠檢測酶切是否完全;按2-5步純化、回收DNA
2.加入ddH2O 150 ml (擴大體積),加入等體積氯仿/異戊醇(24:1),顛倒混勻,12000g離心10 min;
3.吸取上清,加1/10體積3M NaAc和兩倍體積無水乙醇,-20℃放置15分鐘以上;
4.12000g 4℃冷凍離心15分鐘;
5.倒去上清,用75%乙醇浸洗沉淀,風干后外源DNA溶于10 ml ddH2O(0.5ml tube中),PUC18溶于20 ml ddH2O(1.5ml tube中);
6.按以下反應去除載體PUC18的5’磷酸基團,50℃反應30 min 以上
DNA 20 ml
CIAP(TaKaRa) 0.5 ml
10 ′ buffer 4.0 ml
ddH2O 15.5 ml
附注:
1. 根據試驗目的和外源片段的不同可選用不同的載體,采用不同粘性末端的雙酶切可實現外源片段的定向克隆。
2.克隆中用到的幾種工具酶:
(1)限制性內切酶
限制性內切酶的一個活性單位(1U):指在50 ml反應體系中,37℃下,經過1小時的反應將1mg DNA完全切割所需要的酶量。
限制性內切酶的star活性:限制酶在某些條件下使用時對DNA切割的位點特異性可能降低,即可以切割與原來識別的特定DNA序列不同的堿基序列,這種現象叫限制酶的star活性。它的出現與限制酶、底物DNA以及反應條件有關。
(2)堿性磷酸酶
細菌堿性磷酸酶(BAP)和牛小腸堿性磷酸酶(CIAP)都能催化水解DNA、RNA、dNTP和NTP上的5’-磷酸殘基。比較而言,CIAP更常用,因其可在70℃
10’內加熱滅活或通過苯酚抽提而變性失活,同時CIAP的活性比BAP的高10-20倍。它主要用于:(1)克隆時去除載體的5’-P,以防載體自連;(2)在用
Kinase進行5’末端標記前,去除DNA的5’-P。
(3)連接酶
體外催化磷酸二酯鍵的形成可使用兩種酶:大腸桿菌連接酶和T4噬菌體連接酶,但幾乎在所有的克隆中T4噬菌體連接酶都是首選的酶,因其能在正常的反應條件下能有效的將平端連接起來。
3. 氯仿對眼睛、皮膚、粘膜及呼吸道都有刺激作用,它是致癌劑并可損傷肝臟和腎臟,操作時需戴手套、安全鏡并在通風櫥中進行。苯酚是強腐蝕劑,能引起嚴重燒傷。操作時應戴手套、安全鏡、穿防護服,并在通風櫥中進行。
近日,國家藥典委發布關于通則3302外源病毒因子檢查法標準草案的公示(第二次)。原文如下:我委擬修訂通則3302外源病毒因子檢查法國家藥品標準,標準編號:《中國藥典》2020年版。為確保標準的科學性、......
在進行常規的DNA檢測時,樣本中通常含有許多目標DNA以外的分子,這可能會干擾結果。據美國《科學時報》5日消息,美國馬薩諸塞大學阿默斯特分校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技術,無需額外成本即可將DNA檢測靈敏度......
高通量測序的產量讓人驚嘆不已,但讀長卻屢屢遭人詬病。不過,從100bp到1kb,讀長始終在進步。近日,測序界傳來了一個激動人心的消息,澳大利亞Garvan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利用OxfordNanopor......
根據一項發表在國際學術期刊PlosGenetics上的最新研究,循環腫瘤DNA與正常游離DNA在長度上存在差別,據此或可利用病人血液幫助開發檢測腫瘤DNA的液體活檢新技術。液體活檢技術可以從血液中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