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哈氣候大會第一階段已經結束,除形成幾個類似談判紀要的文本外,并無實質性進展。由于一些發達國家攪局,《京都議定書》(以下簡稱《議定書》)第二承諾期、“德班平臺”規劃等重要議題的談判進展不大,這些問題將全部留到第二階段的高級別談判桌上,前景不容樂觀。
大會第一階段的小組談判中,美國代表團糾纏各種程序問題,對議題挑挑揀揀,把本應討論技術轉讓等實質問題的寶貴時間攪成了“垃圾時間”。加拿大代表在被問及是否向綠色氣候基金注資時,拋出一句“這是談判大會,不是承諾大會”。日本代表則聲稱,《議定書》約束的國家年碳排放總量只占全球排放總量的26%,以此證明其拒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有理”。除日本外,加拿大、新西蘭也拒絕加入第二承諾期,美國則游離于《議定書》之外,歐盟宣稱將加入第二承諾期,但拒絕上調目前承諾的20%減排力度。不僅如此,不少發達國家還試圖把不合理的減排指標壓給中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
在減排承諾上逃避責任,在技術援助上設置障礙,就連發達國家引以為豪的快速啟動資金,在統計上“移花接木”的手段也被諸多非政府組織戳穿。盡管一些發達國家聲稱,已經如約兌現甚至超額完成了總額300億美元的“快速啟動”資金,但相關信息極不透明。有研究表明,發達國家所公布的300億美元存在重復累加、虛報金額等現象,可謂嚴重“注水”。而發達國家承諾的到2020年前實現每年1000億美元的資金援助,迄今沒有著落。
一些非政府組織專家認為,多哈的成敗系于資金問題。對發展中國家來說,要實現低碳發展、應對氣候災害都需要資金支持,而發達國家阻撓資金談判進程,卻又要求發展中國家加強行動,這不公平。
發達國家“傲慢”,是因為他們擁有資金、技術、產業方面的優勢,并借助這些優勢提出超越發展中國家承受能力的要求。然而,無論從歷史還是現實看,發達國家都應該“自省其身,以身作則”。
其一,講歷史,氣候變化主要是發達國家長期排放的溫室氣體造成的,這已是國際社會的共識。據測算,目前大氣中的溫室氣體約有80%是發達國家的歷史排放。換言之,發達國家是氣候變化的主要施害者,而發展中國家則是主要受害者。
其二,看現實,目前發達國家人均GDP是發展中國家的數倍乃至數十倍,有的發達國家溫室氣體排放量仍在增長。發展中國家則面臨消除貧困、發展經濟、改善民生的艱巨任務,同時因處于國際產業鏈低端而承接了大量轉移排放,碳排放量適當增長是經濟發展的規律和必然要求,而發達國家卻無視這一現實,要求發展中國家承擔超出其能力的責任。
其三,論貢獻,如果要實現全球平均氣溫上升控制在2攝氏度以內,發達國家溫室氣體排放量到2020年要比1990年減少25%至40%,但目前發達國家的承諾平均只有15%左右,能否兌現還是個問號。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些發展中國家已經采取了“具有雄心”的減排行動。例如中國政府宣布,到2020年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這充分顯示了為應對氣候變化做艱苦努力的誠意和決心。
3日至7日,多哈氣候大會將進入第二階段,即高級別談判階段。這被認為是大會有可能獲得突破的關鍵階段。分析人士認為,發達國家不會在減排目標和資金援助方面輕易讓步,未來幾天的談判必將還是激烈交鋒,不排除因進展不大而延期的可能,甚至會因發達國家的自私與頑固無果而終。
在10月27日發布的《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22年度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中,生態環境部表明了中方關于《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7次締約方大會(以下簡稱《公約》和COP27)的基本立......
近年來,全球諸多地區發生了不同程度的野火,對全球氣候和生態產生了嚴重的影響。最近,北京大學物理學院大氣與海洋科學系研究員俞妍與合作者考察了全球逾15萬次大面積、持續性的野火事件,發現其中逾90%的事件......
10月8日,科學傳播者SimonClark在英國倫敦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11世紀一位名叫沈括的中國科學家是第一個認識到氣候變化的人。Clark說,天氣和氣候科學史主要以歐洲為中心。因此,在撰寫今年早些......
中新網北京10月12日電(韋香惠)拉尼娜事件是影響氣候的重要因素之一。國家氣候中心最新監測結果顯示,赤道中東太平洋拉尼娜事件在進一步持續,預計延續到2022/2023年冬季。對于今年是“冷冬”還是“暖......
國家氣候中心最新監測結果顯示,赤道中東太平洋拉尼娜事件在進一步持續,預計會延續到2022/2023年冬季。拉尼娜是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異常偏冷的現象,通過大氣環流影響全球氣候。1951年至今發生了15次......
東亞夏季風主要受到海陸熱力差異的驅動,表現為較強的南風和充沛的降水。每年東亞夏季風建立和撤退的時間不同,造成雨季持續時間不同,對東亞地區天氣氣候產生重要影響。與東亞夏季風建立相比,較少研究關注東亞夏季......
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近期進行的一項重要研究顯示,迄今為止人類活動導致全球氣溫上升1.1攝氏度,由此引發的氣候危機已經令世界瀕臨5個“災難性”臨界點,其中包括格陵蘭島冰蓋融化等。研究人員指出,觸發臨......
科學家調查了全球164個城市3129個喬木和灌木物種的氣候變化風險,結果發現多達2/3的城市喬木物種可能已經經歷了超出了它們處于安全邊界(或潛在氣候耐力)的氣候條件。相關研究近日發表于《自然—氣候變化......
青海省生態環境廳7日向中新社記者表示,最新生態監測數據顯示,近10年來,中國最大內陸咸水湖青海湖流域氣候趨于暖濕化,其生態環境狀況等級以“良”為主,流域生態系統類型、生態環境狀況穩中向好。青海湖是中國......
中新網北京9月6日電北京時間5日晚8點,世界大學氣候變化聯盟正式啟動“氣候變化協同”系列行動(‘Climatex’Campaign)。此次行動旨在通過動員青年行動,提升全球公眾對氣候變化和碳中和目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