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哈氣候大會傳來消息,美國、日本等國“榮獲”阻礙氣候變化談判的“化石獎”。該“殊榮”指向那些和“山姆大叔”一樣阻礙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進程的國家,其中,加拿大、新西蘭也都榜上有名。
再戰多哈
從里約熱內盧到哥本哈根再到坎昆和德班,聯合國主導下的全球氣候談判已有20年歷史,談判的進程和取得的成果與各界期望值相差較遠。盡管如此,氣候談判還是被寄予了眾多希望。此時,經歷重重波折后的氣候大會再次啟程。
本次大會計劃持續12天,根據聯合國網站信息,有關全球變暖的關切是此次會議談判的核心。大會議題包括:具體貫徹“德班平臺”的工作計劃,并商討制訂減排新框架的日程。此外,《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的落實工作及綠色氣候基金的融資情況更成為會議談判代表和各國關注的焦點問題。
《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將于今年年底到期,因此本次大會被認為是承上啟下的過渡性會議,即結束《京都議定書》與《巴厘路線圖》設定的長期合作特設工作組,過渡開啟“德班平臺”談判。
利益“拉鋸”
多哈氣候大會主席阿卜杜拉?阿提亞說:“氣候變化是人類共同面臨的挑戰,我們應有效地開展工作。”這句話似乎并不能結束目前各國針對氣候問題的“拉鋸”狀態,各方談判的出發點還是基于自身利益。
在去年的德班會議上,日本、加拿大、俄羅斯已明確表示,將不參加《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長期游離于強制減排溫室氣體公約之外的美國,更是模糊其作為發達國家在應對氣候變化問題上的責任。雖然奧巴馬連任后表示,會將氣候問題當成重要議題,但“口號”何時變成“動作”并不被看好。
作為最早明確表示參與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的主要締約方,歐盟曾表態,將會把20%的減排目標調整至30%,但條件是其他主要排放國也要做出明確的全球減排承諾。有專家分析認為,歐盟在減排目標上大做文章,只是一種試圖逃避責任的行為,并沒有表現出誠意。
中國、印度、巴西、南非代表日前舉行“基礎四國”氣候變化部長級會議,呼吁多哈談判落實“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的共識,并強調,發達國家締約方應該履行大幅度減排和為發展中國家締約方提供資金、技術轉讓和能力建設支持的義務。
“硬仗”難打
德班氣候大會通過決議,啟動綠色氣候基金,用于幫助發展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遺憾的是,目前關于2013年起如何為綠色氣候基金融資,并沒有明確的說法。歐盟、美國以及日本作為最大的出資方,僅僅表示將繼續進行出資,但并未給出具體數字。有媒體報道,如果各國未能就基金如何融資達成共識,多哈談判將難見成效。
此外,如果不能確立一個有法律約束力的《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并確保其按時實施,那么,隨著其終結,氣候變化談判或將面臨無限期拖延的風險。可見,多哈會議這場“硬仗”注定難打,會議不得不解決各國在承諾期截止時間及如何執行上的分歧。
目前,發達國家對國際社會承諾的可靠性受到質疑。發達國家若想表現自己率先垂范的作用,就要拿出誠意并承擔起責任來,而不是只許下口惠而實不至的承諾。多哈談判已不僅是氣候問題的較量,更反映著各國間的政治博弈。在接下來一周多的時間里,談判是否會有突破性的進展,人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