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12月22日報道,佛羅里達大學地質學家喬·米爾特和同事最近在哈薩克斯坦發現的一些化石證據證明,多細胞生物可能在寒武紀之前就已經開始進化,比之前認為的要早1億年。新發現也支持了一種進化的觀點,進化史中某些關鍵的“定義時刻”(defining moments),不一定像我們所認為的那樣發生。該新發現發表在《岡瓦納古陸研究》在線雜志上。
科學家之前認定,大部分現代物種進化史可以追溯到寒武紀,此間多細胞生命大爆發,包括硬殼類生物首次出現。而早于寒武紀時期的化石幾乎沒有發現,寒武紀時期留下的軟殼類生物化石也很少。主流的理論認為,在經過了從7.5億年到6.53億年間的一系列冰川期之后,多細胞生命才發展起來。
米爾特在巖石的形成層中發現了兩個伊迪亞卡拉動物群的化石殘骸,Nimbia occlusa 和 Aspidella terranovica,比最早的冰川期還要早5000萬年。米爾特說:“我敢肯定,這些化石將會引起爭議。因為它們的性質難以理解,而且它們比同類化石要古老1000萬年。”
盡管該發現支持了多細胞生命產生比以前認定的更早的理論,但Nimbia occlusa殘骸的真正性質仍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科學家將這個問題分解為三種可能:它是多細胞動物?細菌群體?抑或僅是一種微生物席(微生物群與沉積環境相互作用,并通過微生物生命代謝、生長、破壞、腐爛等過程在沉積物中留下的各種生物沉積構造)?新發現的化石與那些出現于1.5億年后的化石記錄是相同的,這意味著它經歷了各種事件變化,包括地質構造、氣候、海洋和大氣事件,而本身沒有發生顯著改變。
韓國科學技術院科學家通過對微生物進行基因工程改造,首次制備出類似尼龍的堅固且柔韌的生物塑料。相關研究論文發表于17日出版的《自然·化學生物學》雜志。全球每年會產生約4億噸不可降解的石油基塑料廢物和微塑......
研究人員對微生物進行基因工程改造,首次生產出一種類似尼龍的堅固、柔韌的塑料。3月17日,他們在《自然-化學生物學》報告稱,過去細菌曾被用來生產聚羥基烷酸酯等聚酯,但像服裝和鞋類生產中使用的尼龍類塑料很......
圖MEER計劃下潛和樣本信息及其主要科學發現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水圈微生物驅動地球元素循環的機制”重大研究計劃項目等資助下,上海交通大學肖湘教授團隊聯合中國科學院深海科學與工程研究所和華大集團,發起了......
編者按:2025年全國兩會即將召開之際,為更好發揮互聯網在傾聽人民呼聲、匯聚人民智慧方面的作用,增強代表委員與網民之間的聯系,推進全過程人民民主建設,新華網推出“我請代表委員捎句話”建言征集活動,邀請......
來自愛爾蘭、法國和意大利的科學家攜手,成功構建了全球最大的數字微生物庫——“阿波羅”(APOLLO)。“阿波羅”囊括了247092個計算模型,其中包含迄今為止最全面的人體微生物組計算模型,有望增進科學......
近期,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李備團隊與長光辰英工程化團隊負責研制的中國科學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A類)子課題——深海微生物原位分選儀,完成結題驗收工作。深海蘊含著豐富、鮮為人知的......
近日,西安交通大學費強教授團隊聯合湖北大學楊世輝教授團隊圍繞非糧基平臺化合物的高效生物制造,以非模式微生物底盤細胞為研究對象,構建了酶約束的高精度全基因組代謝網絡模型,提出了“主流代謝途徑弱化中間底盤......
分享美食、親吻臉頰,這些社交行為將人們聚集在一起,也將他們的微生物群聚集在一起。一項11月20日發表于《自然》的研究表明,即使不屬于同一個家庭,但人們互動越多,其腸道微生物的組成就越相似。該研究還發現......
近期,華中農業大學微生物資源庫建設項目多批次中標結果公布,共4批次,總中標金額超1650萬元,中標產品包括微生物質譜鑒定系統、DNA測序儀、液滴微流控細胞分選儀、高靈敏微生物分選儀等儀器設備。項目名稱......
近日,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任成杰團隊通過研究確定微生物生物量特定潛在生長率在地理氣候梯度上的變化,確定這種變化的潛在驅動因素,并研究對土壤C循環的影響。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研究使用18O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