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室從臨床送到檢驗科的細菌培養標本中,會分離出一些多重耐藥菌,作為危急值報告給臨床科室和院感科,以便他們對患者采取一系列緊急隔離措施。偶爾有護士或醫生打來電話咨詢:“藥敏報告單上顯示耐藥的抗生素不多呀,是多重耐藥菌嗎?”面對臨床戰友們的思考和追問,檢驗人員有必要從微生物專業角度給出解釋,我們判斷耐藥菌的依據究竟是什么呢?舉兩個例子。
比如金黃色葡萄球菌,如果它對頭孢西丁或苯唑西林是耐藥的,表明它就是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MRSA。而臨床應該知曉,MRSA對除了頭孢洛林外的所有β內酰胺類藥物理論上體內都耐藥無效,即使報告單上并沒有這類藥物。
再比如,產ESBLs(超廣譜β內酰胺酶)腸桿菌細菌的確證試驗采用頭孢他啶、頭孢他啶/棒酸或者頭孢噻肟、頭孢噻肟/棒酸這兩對藥敏組,當不加棒酸的頭孢單藥最低抑菌濃度MIC≥8g/L,加棒酸的復合藥MIC≤1g/L時(1g/L為頭孢單藥的濃度),說明該細菌產ESBLs,并且酶受到棒酸抑制時,頭孢的敏感性提高,MIC下降至少三個倍比稀釋濃度(8,4,2,1)。臨床應該知曉,根據新的CLSI(臨床和試驗室標準協會)規定,產ESBLs陽性的細菌,對于某一些β內酰胺類藥物如頭孢唑啉、頭孢噻肟、頭孢他啶、頭孢唑肟、頭孢曲松及氨曲南,不再需要更改為耐藥,即體外藥敏試驗做出敏感就是敏感,是耐藥就是耐藥。對少部分β內酰胺類藥物,由于仍使用舊的體內用藥濃度和體外試驗的敏感折點,如拉氧頭孢,頭孢尼西,頭孢孟多,頭孢哌酮理論上仍應判為耐藥,即使體外試驗敏感,這些藥物報告單上也不都有。
所以,多重耐藥菌耐藥機制的判斷,并非只看報告單上有的抗生素,而是依據特定的藥物試驗,提示醫生們對報告單上未有的藥物結果。
那么除了上述兩類常見的耐藥菌,需要隔離的多重耐藥菌還包括哪些?根據衛生部頒布的《多重耐藥菌醫院感染預防與控制技術指南(試行)》,須向本院院感科及上級衛生部門報告的多重耐藥菌還包括:耐萬古霉素的腸球菌屬(VRE),耐碳青霉烯類抗生素腸桿菌(CRE)、耐碳青霉烯類抗菌藥物鮑曼不動桿菌(CRAB),多重耐藥/泛耐藥銅綠假單胞菌(MDR/PDR-PA)和多重耐藥結核分枝桿菌等。它們傳播速度快,危害廣,治療困難,所以受到格外重視,雖然自然界的多重耐藥菌遠不止這些。分離出耐藥菌,尤其是耐碳青霉烯類抗生素細菌的臨床科室一定要定期做好環境衛生的徹底消毒,加強手衛生、隔離措施及耐藥菌的嚴密篩查等。
作為醫技科室,我們體諒醫生們的忙碌與辛苦,應毫不猶豫地盡力主動幫助每位醫生。臨床戰友們有任何疑惑,也應及時與我們溝通交流。只有發揮各自所長,共同進步,才能更好地實現與疾病斗爭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