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6/481611.shtm
文|《中國科學報》見習記者 劉如楠
大二創業、年營業額約270萬、手握10項專利、“挑戰杯”全國總決賽一等獎……串起這些關鍵詞的,是武漢工程大學機電工程學院2018級本科生張靖宇。
今年剛滿23歲的他,已是一家創新型科技企業的負責人,帶領20余人的團隊,攻克了微電子元器件在激光錫焊過程中,溫度難以控制的痛點問題。
其團隊研發出的“精準控溫激光錫焊系統”,可以實現激光溫度可控在±2℃內、可以焊接直徑最小為80微米(約為頭發絲粗細)的焊點,目前已應用于手機攝像頭、耳機線圈、Tape-C接口等民用電子產品及軍工系列產品中。
如今,他已被保研至華中科技大學,可仍然堅持在實驗室工作到凌晨,優化技術設備、對接下游企業,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
張靖宇
修壞師兄電腦,來了創業靈感
張靖宇的創業靈感來源于一次失敗。
大一剛入學不久,他自告奮勇幫師兄修電腦,將其帶回實驗室用激光焊接,沒想到,不僅沒修好,還讓整個電腦冒了煙。
靜下心來,他反復想:“為什么呢?激光本身就是熱源,肯定可以加熱,像激光切割、激光打標這些技術已經很成熟了,怎么就把電腦燒壞了呢?”
他聯系上激光錫焊行業知名的日本公司,進行咨詢。過程中了解到,激光錫焊的難點在于溫度控制。“由于激光的能量密度非常大,光束打到電路板的一瞬間,溫度急劇升高,如果不對激光進行控制,就會燒壞整個電路板。”張靖宇對《中國科學報》說。
進一步的調研中,他發現微電子元器件的精密焊接技術有兩種,一是使用國外的激光錫焊設備,價格高達150萬元,小型代加工廠用不起;另一種是用電烙鐵手工焊接,人力成本高、效率低。
當時,學院的“智能制造工程技術中心”剛成立不久,作為“雙創教育”的落地平臺,中心為愿意實踐創新創業的學生團隊提供場地、設備、資金等支持,由學院院長陳緒兵牽頭。
作為該中心的成員,張靖宇和其他同學等商量,“不然咱們做做激光錫焊試試?”就這樣,有了團隊的雛形。“有點初生牛犢不怕虎的感覺,沒什么成本,做不出來也沒什么。”他說。
湖北省創業扶持頒獎
關鍵性技術創新
在年級輔導員、同時又是陳緒兵博士生的張聰引薦下,張靖宇來到了陳緒兵的辦公室,初步陳述了自己的設想。
“點子不錯!”得到了陳緒兵的肯定,張靖宇的信心更足了,立即展開詳細調研,后來又經過幾次溝通,爭取到了場地、設備等的使用權。
“當時的想法是,能把激光錫焊攻克下來,拿去參加學術競賽、創業競賽就很不錯了,沒有想到后來真能產業化應用。”張靖宇說,根據研發需要,他們又游說了不同院系的同學來充實團隊。而張聰,在機電一體化設計方面頗有研究,成了團隊的研發主力。
這群充滿激情的年輕人做了三四個月,卻卡了在溫度控制問題上。
由于某些精密元器件的材料耐受溫度僅比熔錫溫度略高,而激光能量密度高,升溫速度快,為了保證激光能夠完成焊接,同時又不損傷電子元件,就要求激光錫焊有很高的控溫精度和調節靈敏度。
過去的常規方法是,在激光聚焦鏡側面加裝紅外測溫儀,以此調節控制激光溫度。這樣測得的溫度誤差較大,激光溫度調控的誤差也會隨之增加。因此,需要依靠大量算法修正,但這又會出現“滯后性”,經過一系列算法修正的溫度,早已不是焊點實時的溫度。
初期的研發,大家都在算法上使勁兒,“我們引入了模糊控制算法、神經網絡等等,試圖依靠算法的改進精準控制激光的實時溫度,但總也行不通。”張靖宇說。
有些灰心的張靖宇、張聰又去找陳緒兵討論,急切地想找到解決辦法。“改變物理結構試試?”陳緒兵順口提了一嘴。
他們了解到,多光路同軸技術可將多種光束匯聚在同一焦點,可以有效提升測溫精度。大家變得興奮起來,展開了新一輪的研發。
最終,張靖宇等人通過多方請教及一系列的光學系統研發,實現了激光、激光指示器光、無影光、CCD視覺、紅外測溫光,五種不同波段的光同軸傳輸匯聚在同一焦點,即“五光同軸”,并結合自研的高速高精度驅動電路和變結構PID控制算法,有效提升了激光錫焊過程中激光溫度的精密控制。
2019年12月7日,斯格維爾科技(武漢)有限公司正式成立,正值大二的張靖宇出任CEO。
團隊里的“焊接劑”
除了研發上的困難外,組織團隊也非易事。公司成立初期,大家從各自專業出發考慮問題,爭執、沖突都是常事。
對于機電一體化設備來說,設計和試驗都涉及機械、電氣控制、光學系統等的聯動,“就像最基本的穿孔走線,團隊搞電氣的同學希望按照電氣布局的接線順暢度、美觀度來布線,而搞機械的同學從結構布局考慮,認為前者的穿孔位置不合適。”張靖宇說,“搞工程的人普遍都是‘技術宅’,大家都認為自己的設計最合理,不想因為別人而改變。”
當雙方爭執不下的時候,張靖宇和他的合伙人、機電工程學院碩士生陳航就成了“和事佬”。
“我們會站在產品的角度進行分析,經過討論給出ABC解決方案和各自的利弊,請大家來權衡采用哪種方案。”張靖宇表示,優化產品、推進技術流程是大家共同的目標,而爭執往往是由于缺乏溝通。當方案利弊擺出來之后,更改難度小、或是改變后對產品更有利的一方往往會服軟。
如果兩方仍然各持己見,兩位合伙人的辦法是——都試一試。“像參數調多少、采用哪種工藝,沒有固定標準,那就通過實踐來證明。”他說。
即便最終同意更改方案,隊員們有時也免不了抱怨:“又要改,煩死了”“怎么不早說”,這時,張靖宇和陳航便會找相應的成員單獨“談心”,就像是團隊的“焊接劑”,他們想把每位成員的心都連接在一起,讓大家朝著同一個目標使勁兒。
“同樣的產品,進口的要100多萬,我們只要50萬,這不香嗎?”
解決了內部矛盾,下一步就是外部矛盾了。張靖宇積極參加各類創業比賽、路演、展會等,希望能打開市場。聽了他的介紹,看了樣品展示,許多企業負責人都頗有興趣,可一旦聽說眼前的負責人是個大三的學生之后,興趣立刻就變成了懷疑。
2021挑戰杯省賽現場
后來,只能請陳緒兵和張聰出馬,“有老師和博士師兄‘撐面兒’,事情就好辦多了。”他笑著說。
接到了最初的訂單,積累起一定的知名度后,再面對企業的質疑時,張靖宇的底氣更足了,“咱們別講那么多,就用技術說話,同樣的設備產品,進口的要100多萬,我們只要50萬,這不香嗎?”
最終,公司2021年總營業額達270萬元,目前已應用于手機攝像頭、耳機線圈、Tape-C接口等民用電子產品及軍工系列產品中。張靖宇等研發主力獲批國家發明專利5項、實用新型專利5項。
由于依托學校的各項資源,公司利潤并不為張靖宇個人所有,除了大家的勞務費,其結余都將投入到公司的新產品研發及設備中。
“只要充滿創造力又夠努力,隨時都可以出發”
回憶起整個創業經歷,張靖宇表示,從2019年初到現在,除了必要的課程、考試、比賽等,日常工作14-16個小時。對于專業課,他認為自學效率更高,常常在做項目的同時突擊學習。
“過程中每一步都走得很難,有著特別多意料之外的問題,但我就相信一句話:‘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走過來之后,我會覺得不再是困難,因為我已經突破了。我已經突破的和未來能突破的都不是難事,只是花了時間而已。”他說。
一次分享會上,聚光燈下的張靖宇這樣總結自己的經歷,“我想通過自己的成長經歷,讓那些有創新想法的同學們認識到,創業不一定非得人到中年,不一定非得等到天時地利人和,只要充滿創造力又夠努力,隨時都可以出發。”
如今,張靖宇已經被保送至華中科技大學新能源科學與工程專業,他在公司的日常管理工作將逐步交接給其他同學。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6/481611.shtm文|《中國科學報》見習記者劉如楠大二創業、年營業額約270萬、手握10項專利、&ld......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6/481611.shtm文|《中國科學報》見習記者劉如楠大二創業、年營業額約270萬、手握10項專利、&ld......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6/481611.shtm文|《中國科學報》見習記者劉如楠大二創業、年營業額約270萬、手握10項專利、&ld......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6/481611.shtm文|《中國科學報》見習記者劉如楠大二創業、年營業額約270萬、手握10項專利、&ld......
據TechCrunch消息,由印度兩名青少年創辦的10分鐘雜貨配送服務初創公司Zepto在新一輪融資中籌集了2億美元,公司估值達到9億美元左右,而此時距離他們創辦這家公司僅過了9個月時間。Zepto在......
2月17日,紅星資本局消息,國家發展改革委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了支持浙江省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推進情況。浙江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副廳長陳中在會上指出,就業是最大的民生。高校畢業生是寶貴的人才資......
隨著“雙創”的深入推進,大學生創新創業也呈如火如荼之勢。但大學生創新創業的方向應如何確立?創新創業教育應如何設計?這些問題也是業內專家關注的問題。1月22日,由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教育創新研究院、上海春禾......
1月13日,第十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北京賽區暨北京銀行杯中國·北京創新創業大賽季(2021)頒獎禮在中關村展示中心成功舉辦。本屆大賽共吸引北京地區700余家創新創業企業報名參賽,60個項目獲得一二三等獎......
12月20日,第一屆全國博士后創新創業大賽圓滿閉幕。經過3天的激烈角逐,創新賽、創業賽、海外(境外)賽和揭榜領題賽等四個組別共產生57個金獎、91個銀獎、125個銅獎。第一屆全國博士后創新創業大賽總決......
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的總開關,是一切科學技術的源頭。這些年,“天宮”、“蛟龍”、“天眼”、“悟空”、“墨子”、大飛機……隨著一批重大科技成果相繼問世,我國科技在部分領域實現從跟跑到并跑、領跑的轉變,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