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第一篇單細胞mRNA測序的文章的發表,標志著單細胞轉錄組測序的時代正式來臨。2013年,單細胞測序技術被《Nature Methods》評為年度技術。同年,《Science》將單細胞測序列為年度最值得關注的六大領域榜首,認為該技術將改變生物界和醫學界的許多領域。
目前,基于單細胞技術,我們已經能夠實現在單細胞分辨率水平上獲取每個細胞的信息,單細胞技術的發展極大地更新了整個生物醫藥領域的面貌,與此同時,還帶動了多組學技術的發展。
隨著對生命科學領域的研究日漸深入,單一組學所呈現的信息已經不能滿足研究需求,我們還需要了解細胞間的關系和互作模式等更多信息。基于此,單細胞多組學技術應運而生。單細胞測序技術也從單純的轉錄組測序發展為多組學聯合分析,包括基因組,轉錄組,表觀基因組和蛋白組,以及單細胞基礎上的空間多組學。
空間多組學信息能夠彌補單細胞技術造成的空間位置信息缺失,更清楚地提供細胞的位置及功能信息。單細胞轉錄組或蛋白質組聯合空間轉錄組技術所得出的信息,對于生命科學研究的意義遠不止1+1=2。在一個細胞中觀察多重宇宙,是單細胞多組學技術所帶來的更廣闊視野。
但隨著單細胞多組學及空間組學技術的發展,多組學數據整合分析、技術創新及技術應用等難題也不斷涌現。
為助力科研工作者了解單細胞多組學及空間組學技術原理,掌握前沿研究的應用和轉化方向,特舉辦本次“北大醫學辦學110周年系列活動——單細胞多組學及空間組學線上峰會”活動,以探討代謝研究轉化方向、單細胞蛋白技術通量、多組學技術優勢、多個組學之間的數據關聯、單細胞和空間分析結果驗證等熱點話題,助力科學研究再上一個臺階。
欲了解更多信息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中科新生命蛋白代謝多組學
白凡,現任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BIOPIC)、北京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ICG)、生命科學學院研究員/正教授。白凡實驗室致力于創新和應用單細胞、單分子技術,探索生物醫學前沿交叉領域,關注癌癥發生、基因突變和轉移機制,關注細菌致病和抗生素耐藥的分子機制。已在Science(2篇),Nature,Cell(2篇),Cancer Cell,Nature Immunology,Molecular Cell(2篇)等著名學術期刊發表論文100余篇,曾獲得中組部“青年海外高層次人才”計劃,基金委優秀青年基金(2017),杰出青年基金(2021)。以課題負責人多次獲得科技部863計劃、“精準醫學”重點研發計劃、科技重大專項資助,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中國細胞生物學學會-青年科學家獎,樹蘭醫學青年獎,中源協和創新突破獎。研究成果獲Cell雜志社2019年中國年度論文,獲2019年中國臨床醫學十大進展。
高歌,北京大學生物醫學前沿創新中心 (BIOPIC)、北京未來基因診斷高精尖創新中心 (ICG)、生物信息中心 (CBI) 暨蛋白質與植物基因研究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實驗室長期專注于生物信息新技術新方法開發,2016年至今,自主開發的十余個生物信息學新算法軟件及數據庫獲外部有效訪問14億次,半數以上來自海外,躋身于國內自主開發最具國際影響力的生物信息技術行列;期間多篇研究論文入選ESI Highly Cited (Top 1%) Paper、中國生物信息學十大進展、中國生物信息學十大數據庫、中國熱點論文榜、Faculty 1000 Very Good Paper等,累計它引逾一萬六千次。相關工作獲得國內外同行認可,多次入選Clarivate/SCI全球高被引學者、Elsevier中國高被引學者(2020、2021)等。實驗室當前研究聚焦開發新一代生物信息學方法與技術,通過整合挖掘多組學大數據,在單細胞水平精準構建、解析細胞調控圖譜并探索其在生物醫學方面的應用。
聶宗秀,中科院化學所研究員,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中科院百人計劃入選者。以顆粒質譜構建及小分子代謝產物質譜為主要研究方向。設計研制了多種顆粒離子化源及電荷探測器,構建了離子阱顆粒質譜裝置平臺,對微納尺度顆粒進行了多參數表征;建立了基于指紋質譜的顆粒分析方法,獲得了納米顆粒的生物組織質譜成像,將質譜質量范圍拓寬了8個數量級,從分子質譜的10e6 Da至顆粒的10e14Da;合成和發現了系列MALDI新基質,獲得了多種動物模型下的代謝小分子質譜成像。近年來在Nature Nanotech.、Science Advances、Angew. Chem.、Anal. Chem.等期刊發表論文110余篇。發表在Nature Nanotech.上的工作,由雜志社撰文在同期的“新聞視角”中進行了專欄評論,入選2016年Nature Nanotech.雜志10周年專刊。授權中國發明ZL24項。
於佳樂,中科新生命NGS&單細胞測序產品線負責人,華東理工大學生物化工專業博士。后于上海交通大學微生物代謝國家重點實驗室從事功能基因組學、合成生物學等相關研究,曾在生物工程主流SCI期刊上以一作及通訊作者身份發表多篇研究論文。現任中科新生命NGS&單細胞測序產品線負責人,長期從事基于高通量測序、質譜、單細胞等技術平臺的多組學分析研究和服務。
楊天行,中科新生命代謝線產品經理,現負責醫學領域代謝組學產品開發、管理及應用方案設計,對空間代謝、代謝流及多組學方案具有豐富的科研項目支持和設計經驗,參與項目數上百項。
近年來,單細胞RNA測序技術(scRNA-seq)在揭示復雜生物系統和探索遺傳學及臨床研究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然而,僅依賴單一的轉錄組信息往往難以區分分子相似但功能差異顯著的細胞類別。因此,融合多種模......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鄉村振興科技創新團隊牽頭構建了首個結合單細胞轉錄組、空間轉錄組及空間代謝組的棉花纖維起始發育圖譜。利用該圖譜可以識別關鍵基因的表達模式及其與代謝途徑的關系,深入剖析纖維發......
近日,由中國科學院院士、生殖醫學專家黃荷鳳教授領銜的研究團隊在杭州正式啟動中國新生兒多組學研究計劃(ChinaBabyOmics,CBO)。該計劃預期到2030年建立涵蓋100萬名中國新生兒的多組學公......
1月12日,記者從寧波華儀寧創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獲悉,該公司研制的單細胞代謝物分析質譜儀近日入選浙江省經濟和信息化廳、浙江省財政廳印發的《2024年度浙江省首臺(套)裝備名單》,檔次為國際首臺(套)。該......
記者12月17日從中國科學院基因組所(國家生物信息中心)了解到,該所研究員張維綺團隊、鮑一明團隊與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劉光慧、曲靜研究組合作,建立了免疫衰老領域首個多組學數據庫Immunosen......
近日,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生物技術研究部生物分子高效分離與表征研究組(1810組)張麗華研究員和袁輝明研究員團隊在單細胞分泌組分析新方法研究中取得新進展,通過結合非天然氨基酸代謝標記、基于點擊化學的選擇性......
Dr.VikVaz,CEOatPleno首席執行官兼PlenoVikVaz博士WhatYouShouldKnow:您應該知道:–Pleno,aninnovativemulti-omicsdiagnos......
由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分析測試研究所(北京市理化分析測試中心)、創新方法研究會科學工具專業委員會、分析測試百科網(安特百科(北京)技術發展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首屆單細胞多組學分析技術及應用會議”將于......
由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分析測試研究所(北京市理化分析測試中心)、創新方法研究會科學工具專業委員會、分析測試百科網(安特百科(北京)技術發展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首屆單細胞多組學分析技術及應用會議”將于......
布魯克公司(Nasdaq:BRKR)宣布收購DynamicBiosensorsGmbH公司。該公司以其在生物傳感器技術領域取得的創新突破而聞名,其總部位于德國慕尼黑。此次收購加強了布魯克在分子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