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人才第一資源和科學技術第一生產力的重要結合點,高校承擔著在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領域取得原創性突破、提升國家原始創新能力,服務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使命。
那么,高校創新能力如何全面提升?如何引領支撐創新驅動發展戰略?7月22日至23日,教育部直屬高校工作咨詢委員會第二十五次會議在京舉行,220余名高校黨委書記和校長建言獻策,熱議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
高校是創新主體,創新是高校使命
高校是遠離現實的“象牙塔”嗎?高校脫離社會發展需求會怎樣呢?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曾經有過慘痛教訓。18世紀60年代,英國工業革命蒸蒸日上,牛津大學、劍橋大學不但“事不關己”,甚至還起到了妨礙作用。正是在17世紀80年代到18世紀60年代,兩所大學自我封閉,宗教限制嚴格,學術風氣退步,教學水平下降,考試制度僵化,與時代需求嚴重脫節。結果,兩所學校都陷入了長達近一個世紀的衰退。
高校不是“象牙塔”!歷史和實踐告訴我們,高校需要適應經濟社會發展。“大學是創新的動力和源泉,理應為國家戰略實施提供重要的支撐,既要服務國家創新驅動戰略,又要在服務國家中實現自身發展模式的創新。”北京大學黨委書記朱善璐深有感觸地說。
“創新是高校的歷史責任,高校只有主動去適應國家、地區需要,才能很好得到發展。”天津大學校長李家俊指出,創新是指全面創新,不僅是指科技創新。教育教學創新是核心,科技創新是重心。
有統計顯示,迄今為止影響人類生活方式的重大科技成果中,70%誕生于研究型大學。大學特別是研究型大學,是“第一生產力”的發源地和“第一資源”的集聚地,是創新活動的重要主體。正如有的學者所說:“人類的智慧至今尚未設計出任何可與大學相比的機構。”高校的組織特性及其特殊地位和功能,決定了它應該而且能夠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發揮巨大作用。
黨的十八大提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把科技創新擺在了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對高等教育賦予了新的歷史使命。“高校在創新體系里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在這一輪的創新熱潮中要行動得早,起到表率作用。”南開大學黨委書記薛進文表示。
適應新常態,支撐創新驅動發展
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應對激烈國際競爭、建設高等教育強國,迫切需要高校全面提升創新能力。
會上,一位專家舉了高校創新服務經濟社會發展的例子。突發災害中,遙感衛星就是“眼睛”,沒有“眼睛”,搶險救災就像“盲人摸象”。去年底,哈爾濱工業大學牽頭開展的“快舟星箭一體化飛行器技術及應用”榮膺2014年度“中國高等學校十大科技進展”,創造了我國遙感衛星最快成像紀錄。馬航MH370客機搜尋、中國科考船“雪龍號”破冰支援……一系列重大搜救背后,正是利用該成果研制的“快舟一號”衛星悄悄發揮著作用。
那么,高校如何引領支撐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呢?“高校發揮好引領和支撐作用的關鍵,是構建以科技創新為核心、以高水平科研支撐高質量人才培養、以高水平科研推動高效益成果轉化的創新體系。”吉林大學校長李元元指出。
科技創新是核心。“上海交大為了讓科研‘去功利化’,從2006年起取消了對發表論文的現金獎勵,2007年起開始對科研課題開展中長期的國際評估。”上海交通大學校長張杰欣慰地說:“這兩項制度扭轉了學校科學研究的價值導向。”除了深化科技管理體制改革,以科技創新為核心還要全面提高科學研究質量,著力協同創新,加大經費投入,服務國家戰略,深入開展重大理論及現實問題研究。
以高水平科研支撐高質量人才培養。世界一流大學具有這樣的特征,既擁有一流的科研、教學團隊,也為社會輸送著一流人才。“下一步,要繼續強化科研反哺教學,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李元元指出,這包括深入推進基礎學科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探索構建高校社會協同育人,重點培養創新型專門人才,探索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新模式等。
以高水平科研推動高效益成果轉化。把科技前沿的“首創”變成產業轉型升級的“頂梁柱”,是高校參與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關鍵。目前,探索科技成果“變成現實”,主要有大學科技園、學科性公司、聯盟協作、行業特色、校地協同、大學智庫等模式,其中,成果的關鍵是積極面向社會需求開展科技創新。“要想讓改革激發活力,既要重視科研成果轉化,也要重視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內容。”東北大學校長趙繼特別指出。
把握新機遇,高等教育大有可為
在清華大學,每年11月的最后一個星期六被確定為“清華創客日”,一批國際頂級創客常駐清華大學,包括企業家、投資人擔任的創業導師與在校大學生“面對面”。“大學要把創新創業教育貫穿于人才培養全過程,著重引導學生強化創新精神,培育創業意識、訓練創造能力。”清華大學校長邱勇說。
全面提升創新能力,引領支撐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高校當下的重要使命。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及其內外環境都發生了深刻而廣泛的變化,新常態下,高校面臨著新挑戰。
“不論自然科學領域還是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從項目立項、經費管理到成果驗收與轉化都存在權力集中、多頭管理、重復立項、鏈條脫節、政策不配套等問題。”一位高校負責人向記者分析道,研究型大學中重科研輕教學、重師資輕學生的現象亟待糾正;高校內部涉及創新能力提升的管理機構設置、學術資源配置等存在本位主義、山頭主義和行政化現象;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投融資政策不配套、體系不健全,成果轉化的市場培育和經營能力不足。
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人力資源強國戰略為高校提供了新機遇,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高等教育大有可為。下一步,高校如何把握新機遇,迎接新挑戰?
“科技創新一定要跟人才培養、教育改革結合起來”,薛進文指出,要統籌規劃,整體推動科研、教學、社會服務和文化創新。李元元指出,要建立與高水平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相適應的學科專業結構平臺,加強高校與科研機構、企業集團協同育人的體制機制建設。
“突破體制機制的瓶頸還是人事制度,社會管理也要跟上。”中山大學黨委書記鄭德濤說。在深化綜合改革的框架下,要加強頂層設計、統一領導和統籌協調,提升高校科研管理體制機制改革的系統性和協同性,加強國家和區域層面對高等教育、科技創新與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設計。
一些大學領導指出,當前應當探索建立有利于高校科研活動資助和成果轉化的較為完備的資本市場和融資體系,實現科技創新鏈、產業發展鏈、商業價值鏈和風險投資鏈的有機結合,逐步形成科技創新團隊、風險投資公司、科技企業和區域社會發展各取所長的鏈條體系,并充分發揮稅收優惠等杠桿作用,大力拓展融資渠道。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十年來,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不斷加強,一些關鍵核心技術實現突破,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載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測、超級計算機、衛星導航、量子信息、核電技術、新能源技術、大飛機......
第二屆率先杯未來技術創新大賽頒獎儀式 主辦方供圖11月16日,第二屆“率先杯”未來技術創新大賽頒獎儀式及優秀項目成果展在第二十四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上舉行。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大賽組委......
在中國科學院,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以下簡稱“大連化物所”)是個體量較大的研究所,共擁有約1900余名各類職工和1400名研究生。如何完善人才體系建設,讓優秀的人才脫穎而出,提升研究團隊的創新......
近日,首批中國氣象局重點創新團隊名單正式公布。天氣氣候一體化模式系統、地球系統觀測及化學天氣系統、氣候變化檢測與應對、智能預報技術、氣象衛星遙感應用、模式資料同化與資料再分析、強對流天氣、暴雨研究、城......
達州市委常委、副市長崔大鵬致辭。 現場科技成果轉化簽約儀式。(攝影/冉天)11月2日,第十一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四川賽區)生物醫藥產業組決賽暨第二屆萬達開科技成果推介會在達州舉行。四川省科技......
國家統計局28日發布數據,2021年中國創新指數達到264.6,比上年增長8%,增幅較上年提高1.6個百分點,創新發展水平加速提升。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創新環境明顯優化,加計扣除減免政策效果顯著。202......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0/488450.shtm中新網廣州10月28日電(記者王堅)香港科技大學(廣州)28日舉行了兩項重要簽約儀......
為共同推動中巴全天候合作伙伴關系走深走實,在巴基斯坦新任總理即將訪華之際,2022年10月25日,首都創新大聯盟(BJIA)攜手巴基斯坦駐華大使館、巴基斯坦聯合銀行(UBL)、駐華使節商務聯盟(ECC......
日前,陜西省科技廳聯合省司法廳印發《關于組織優秀律師事務所與秦創原重點科技創新企業結對開展法律服務推動我省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通知》,組織律師事務所與科技企業開展“一對一”結對法律服務工作,推動解決科技企......
原文地址: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22/10/488095.shtm黨的二十大報告圍繞“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