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規劃發布,確定基因及生物技術為戰略性科技攻關及新興產業地位
新華社北京3月12日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簡稱“‘十四五’規劃”)正式發布,明確“基因與生物技術”作為七大科技前沿領域攻關領域之一;“生物技術”作為九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其中“基因技術”為未來產業。基因慧整理“十四五”規劃部分要點(全文見文末鏈接)以及“基因與生物技術”的相關內容如下。
一、發展環境: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經濟結構持續優化,國內生產總值突破100萬億元;
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果豐碩;
5575萬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
農業現代化穩步推進,糧食年產量連續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
生態環境明顯改善;教育公平和質量較大提升;
金融風險處置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對外開放持續擴大;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應對突發事件能力和水平大幅提高;
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不斷提高;
國防和軍隊建設水平大幅提升,國家安全全面加強,社會保持和諧穩定。
■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
國際力量對比深刻調整,不穩定性不確定性明顯增加
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世界經濟陷入低迷期
全球能源供需版圖深刻變革
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制度優勢顯著,治理效能提升,經濟長期向好,物質基礎雄厚,人力資源豐富,市場空間廣闊,發展韌性強勁,社會大局穩定,繼續發展具有多方面優勢和條件。
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重點領域關鍵環節改革任務仍然艱巨,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農業基礎還不穩固,城鄉區域發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較大,生態環保任重道遠,民生保障存在短板,社會治理還有弱項。
二、戰略及目標:高質量發展階段
■ 原則:五個”堅持“
堅持黨的全面領導;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
堅持新發展理念;
堅持深化改革開放;
堅持系統觀念。
其中,在“新發展理念“提出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系統觀念“提出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辦好發展安全兩件大事,實現發展質量、結構、規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統一。
■ 戰略導向:六大”必須“
必須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
必須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必須建立擴大內需的有效制度;
必須堅定不移推進改革;
必須堅定不移擴大開放;
必須強化國內大循環的主導作用。
■ 主要目標
三、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生物醫藥、生物技術在列
■組建生物醫藥等六大領域的國家實驗室
量子信息、光子與微納電子、網絡通信、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現代能源系統等重大創新領域組建一批國家實驗室。
■ 實施生命健康等八大領域的科技攻關
瞄準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生命健康、腦科學、生物育種、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前沿領域,實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見下表)。
■ 建設重大科技創新平臺和基礎設施
支持北京、上海、粵港澳大灣區形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北京懷柔、上海張江、大灣區、安徽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建設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建立四大類型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其中轉化醫學研究設施定位為民生改善型。
■ 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
著眼于搶占未來產業發展先機,培育先導性和支柱性產業,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化、集群化、生態化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超過17%。
構筑產業體系新支柱
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技術、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裝備、新能源汽車、綠色環保以及航空航天、海洋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關鍵核心技術創新應用,增強要素保障能力,培育壯大產業發展新動能。
推動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融合創新,加快發展生物醫藥、生物育種、生物材料、生物能源等產業,做大做強生物經濟。深化北斗系統推廣應用,推動北斗產業高質量發展。深入推進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工程,健全產業集群組織管理和專業化推進機制,建設創新和公共服務綜合體,構建一批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結構合理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長引擎。鼓勵技術創新和企業兼并重組,防止低水平重復建設。發揮產業投資基金引導作用,加大融資擔保和風險補償力度。
前瞻謀劃未來產業
在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術、未來網絡、深海空天開發、氫能與儲能等前沿科技和產業變革領域,組織實施未來產業孵化與加速計劃,謀劃布局一批未來產業。
在科教資源優勢突出、產業基礎雄厚的地區,布局一批國家未來產業技術研究院,加強前沿技術多路徑探索、交叉融合和顛覆性技術供給。
實施產業跨界融合示范工程,打造未來技術應用場景,加速形成若干未來產業。
四、全面推進健康中國建設
■構建強大公共衛生體系、改革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強化監測預警、風險評估、流行病學調查、檢驗檢測、應急處置等職能。
■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
其中,堅持基本醫療衛生事業公益屬性,以提高醫療質量和效率為導向,以公立醫療機構為主體、非公立醫療機構為補充,擴大醫療服務資源供給。
加快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建設國家醫學中心和區域醫療中心。加強基層醫療衛生隊伍建設,以城市社區和農村基層、邊境口岸城市、縣級醫院為重點,完善城鄉醫療服務網絡。
提升醫護人員培養質量與規模,擴大兒科、全科等短缺醫師規模,每千人口擁有注冊護士數提高到3.8人。實施醫師區域注冊,推動醫師多機構執業。穩步擴大城鄉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覆蓋范圍……
■健全全民醫保制度
■推動中醫藥傳承創新
■建設體育強國
■深入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其中,加強公共衛生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城鄉環境衛生整治,強化病媒生物防制。
五、建設數字中國:生物技術與信息技術、數字技術融合
■ 數字產業化
培育壯大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網絡安全等新興數字產業,提升通信設備、核心電子元器件、關鍵軟件等產業水平;
構建基于5G的應用場景和產業生態;
鼓勵企業開放搜索、電商、社交等數據,發展第三方大數據服務產業;
促進共享經濟、平臺經濟健康發展。
■產業數字化,實施“上云用數賦智”行動,推動數據賦能全產業鏈協同轉型;
在重點行業和區域建設若干國際水準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和數字化轉型促進中心,深化研發設計、生產制造、經營管理、市場服務等環節的數字化應用,培育發展個性定制、柔性制造等新模式;
加快產業園區數字化改造;
深入推進服務業數字化轉型,培育眾包設計、智慧物流、新零售等新增長點;
加快發展智慧農業,推進農業生產經營和管理服務數字化改造。
■ 建設數字化社會和生態
涵蓋智慧便捷的公共服務、智慧城市和數字鄉村、美好數字生活、數字政府等方方面面。其中,“基因與生物技術”相關的內容包括智能制造以及智慧醫療,
在智能制造領域,推進設備聯網、生產環節數字化連接和工業鏈協同,推進生產數據貫通化、制造柔韌化等。在智慧醫療領域,加快醫療衛生機構數據共享,推進臨床輔助診斷等應用,運用大數據提升對醫療機構和醫療行為的監管能力等。
六、完善新型城鎮化戰略
■ 以基礎設施協同,發展城市群和都市圈
以促進城市群發展為抓手,全面形成“兩橫三縱”城鎮化戰略格局;
依托輻射帶動能力較強的中心城市,提高1小時通勤圈協同發展水平,培育發展一批同城化程度高的現代化都市圈。
■ 發展大中城市先進制造業,因地制宜發展小城鎮
立足特色資源和產業基礎,確立制造業差異化定位,推動制造業規模化集群化發展,完善大中城市宜居宜業功能;
因地制宜發展小城鎮,促進特色小鎮規范健康發展。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支持東部地區基礎較好的縣城建設,重點支持中西部和東北城鎮化地區縣城建設,合理支持農產品主產區、重點生態功能區縣城建設。
七、其他:基因與生物技術賦能安全、農業、海洋、生態等領域
■ 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
其中,包括糧食安全、能源安全、金融安全、公共安全、社會穩定和安全等。在公共安全領域,加強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內容包括:
建立健全生物安全風險防控和治理體系,全面提高國家生物安全治理能力。
完善國家生物安全風險監測預警體系和防控應急預案制度,健全重大生物安全事件信息統一發布機制。
加強動植物疫情和外來入侵物種口岸防控。
統籌布局生物安全基礎設施,構建國家生物數據中心體系,加強高級別生物安全實驗室體系建設和運行管理。
強化生物安全資源監管,制定完善人類遺傳資源和生物資源目錄,建立健全生物技術研究開發風險評估機制。
推進生物安全法實施。加強生物安全領域國際合作,積極參與生物安全國際規則制定。
■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其中,加強農業良種技術攻關,有序推進生物育種產業化應用,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種業龍頭企業。完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創新農技推廣服務方式,建設智慧農業。
■ 建設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其中,圍繞海洋工程、海洋資源、海洋環境等領域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培育壯大海洋工程裝備、海洋生物醫藥產業,推進海水淡化和海洋能規模化利用,提高海洋文化旅游開發水平。深化與沿海國家在海洋環境監測和保護、科學研究和海上搜救等領域務實合作,加強深海戰略性資源和生物多樣性調查評價。
■ 構建自然保護地體系,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
其中,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構筑生物多樣性保護網絡,加強國家重點保護和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的保護修復,加強外來物種管控。
近期舉辦的蒙牛集團2024年全球合作伙伴大會期間,以“營養健康融合,科學技術共創”為主題的蒙牛總裁戰略學術研討會成功舉行。研討會期間,蒙牛全球專家智庫正式成立,來自乳品加工、營養健康、生物技術、智能制......
四川省科學技術廳、重慶市科技局聯合印發《川渝共建重點實驗室建設與運行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將進一步規范和加強川渝共建重點實驗室(以下簡稱“實驗室”)的建設和運行管理,加快集聚創新資源,開展高......
原始生殖細胞(primordialgermcell,PGC)是精子和卵子在胚胎期的祖先細胞(progenitorcell),是遺傳物質代際傳遞的細胞載體。因此,PGC是開展基因編輯和轉基因等遺傳操作的......
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時強調,“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對于實......
近日,深圳市南山區工業和信息化局發布《深圳市南山區創新型現代產業體系“十四五”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規劃》提出:到2025年,南山區創新型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的總體目標是形成一批國際影響力強、......
9月3日,浙江省科學技術廳發布“浙江省科技廳發布全省重點實驗室申報工作通知”。內容如下:各設區市科技局,各有關單位:為強力推進創新深化和深入實施“315”科技創新體系建設工程,加快培育高能級科創平臺,......
基因編輯技術是面向未來的關鍵技術之一,能否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基因編輯技術,是這一領域國際競爭的核心。我國科學家在這一方向又建新功——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高彩霞研究組研發出一系列新的堿基編輯......
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的科學家們發現,在細胞分裂過程中,破碎的染色體片段在重新排列之前被拴在一起;破壞系鏈可能有助于防止癌癥突變。健康的細胞努力維持我們DNA的完整性,但偶爾,一條染色體會從其他染色體中......
日前,由復旦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國內26個科研單位聯合開展研究,繪制出了基于36個族群的中國人泛基因組參考圖譜,相關成果于北京時間14日在國際權威學術期刊《自然》雜志發表。這也是我國科學家首次自主進行......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作物高光效功能基因組創新團隊研究發現控制水稻碳3、碳4小脈發育新機制,為在碳3水稻中有效組裝碳4解剖學結構提供新的基因資源和理論基礎。相關研究成果發表于《植物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