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月8日,已有28個省份召開了地方兩會。這些省份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均提到了治理“大氣污染”方面的內容。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環境的期待, 2015年,各地在改善空氣質量方面如何著力?
記者對比28個省份的政府工作報告,發現各地大氣污染的頭號敵人多為細顆粒物(PM2.5)、可吸入顆粒物(PM10)等,如北京市政府工作報告中還專門說明了空氣中PM2.5年均濃度下降與目標的差距,天津把PM2.5治理列入“一號工程”。
另外,中東部地區工作報告中對PM2.5減排的表述明顯比西部地區要詳細,有些省份甚至詳細列出了各類空氣污染物的指標。
雖然改善空氣質量的要求一致,但各地的具體情況不同,對大氣污染防治方面的論述內容所占篇幅也不同。
環保部發布的報告顯示,2014年全國重點城市空氣質量排名中,河北有七個城市占據倒數前十,河北省大氣污染減排面臨巨大壓力。在河北省政府的工作報告中,大氣污染治理被作為2015年前三項的重要工作,報告中用上千字來闡明大氣污染防治方面的成果與規劃,可見其重視程度。與之相對應,也有地方的報告“輕描淡寫”。雖然黑龍江春夏空氣質量不錯,但采暖季連續的重污染天氣,已經廣受社會關注,但報告中僅有兩三句話涉及這方面的內容。
2013年9月,“大氣十條”出臺,圍繞清潔空氣這一總目標,各地根據自身情況,制定了適合自身情況的空氣污染防治目標。
其實,去年一年,嚴格的空氣防治行動已為各地帶來了更多藍天。環保部數據顯示,2014年74個重點城市平均達標天數為241天,與2013年相比,達標天數比例由60.5%提高到66.0%,達標城市數量由3個增加到8個。
順暢呼吸,成為百姓殷殷期待,各地政府清晰地認識到了這一點,并以此作為自己的工作目標。遼寧、安徽、重慶、福建等地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提出空氣治理要讓人民群眾滿意,河南提出要“嚴控污染物排放,讓群眾看到治霾新成效”。
北京提出要在2015年實現空氣中PM2.5年均濃度下降5%左右,還有不少地方對空氣治理提出了硬指標,甚至將藍天數量指標具體化精確化。例如,重慶提出都市區年空氣質量優良天數保持在240天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2014年北京市PM2.5年均濃度下降程度低于預期目標,政府工作報告外,北京市有關部門還專門做了報告。這背后意味深長——各地制定目標的約束性越來越強,考核的壓力也將越來越大。
面對大氣污染,各地在報告中均表達了鐵腕治污的決心,要為廣大群眾爭取更多的藍天。
陜西、河北等地提出要鐵腕治理大氣污染;天津、山西等地針對重點問題,綜合運用經濟、技術、行政、法律手段“狠抓”大氣污染;河北甚至不惜用“宣戰”二字表達打好空氣治理攻堅戰的決心。
依法治理被各地所重視,北京、上海等地已出臺當地的《大氣污染防治條例》,北京更是創造了地方法規當年通過當年施行的先例。江蘇、安徽、天津等地也通過了本地的《大氣污染防治條例》,將于近期實行。用法律為污染治理保駕護航,正是依法治國的具體體現。
圍繞各地的年度治理目標,一些省份的措施十分具體。湖北省決定于5月1日起全省禁止露天焚燒秸稈。北京計劃實施“核心區全面實現無煤化,城六區基本取消燃煤鍋爐”,淘汰老舊機動車,壓縮水泥產能,推進綠色建筑發展和住宅產業化,開征施工工地揚塵、揮發性有機物的排污費等多項舉措。山西、陜西等省更是細化二氧化硫、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削減的具體要求。
監測能力作為污染治理的基礎,也被提到更重要的地位。江蘇、江西、河北、寧夏等省份對“污染監測”下了功夫,如江蘇提出要建成省市兩級重污染天氣監測預警系統,實現24小時預測監報;寧夏加大重點污染源在線監測等。
盤點各地針對大氣污染防治的措施,“聯防聯控”一詞在北京、天津、河北、上海、山西、四川、重慶、湖南、江西等9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均有出現。這些地方大氣污染呈現較明顯的區域性特征,單打獨斗已難以解決問題,必須區域內聯手共治才能出成效。值得注意的是,在“大氣十條”以及新環保法對“聯防聯控”有了具體的表述之后,這一重要舉措不再是設想,在河北、上海、湖南等地的報告中,“聯防聯控”的具體操作和成果,成為2014年工作回顧的一部分。
除常規治理措施外,各地都在謀求機制制度上的突破,一些新的治理模式也被寫進了報告:河北提出,要協商京津建立生態橫向補償制度,創新節能減排機制;山東正在建立健全空氣質量第三方監測、定期公布、責任追究和財政補償制度。第三方治理等新模式也在四川、安徽、山東、河北等地受到重視。另外,如合同能源管理、網格化管理等近年出現的新的治理、管理模式也被寫進政府報告,可見各地治污真是使出了渾身解數,希望以新措施帶來新突破。
文化是考察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也是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力量源泉。近年來,隨著互聯網信息服務的大規模應用和物聯網、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數字技術的普及,我國文化產業結構發生了巨大變遷,逐漸進入......
常用的生物大氣治理技術主要有生物過濾、生物滴濾和生物洗滌3種。與其他有機廢氣處理技術相比,生物大氣治理技術具有安全性好、無二次污染等優點,對處理低濃度或生物可降解性強的有機廢氣效果較好。隨著我國工業的......
新信息時代的國家體系,已經不能簡單地被看作是一種龐大地域范圍的極具多樣性的松散結構。至少在數據層面,新信息技術已經極大地增加了國家宏觀數據治理能力。在主權范圍內的一切數據都變成可以訪問和管理的東西。甚......
近日,四川省生態環境廳、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經濟和信息化廳等17個部門聯合印發《四川省深入打好重污染天氣消除、臭氧污染防治和柴油貨車污染治理攻堅戰實施方案》,要著重打好重污染天氣消除、臭氧污染防治、柴......
有關部門應該立即制止孫國友在荒漠種樹。”在寧夏靈武荒漠植樹治沙20年的孫國友一跪求水引發的爭議仍在發酵,不過,相較于此前網絡上一片共情,這一次則是更多專業組織公開發聲,要求當地制止孫國友在荒漠種樹的行......
中國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司長劉炳江28日在北京對記者表示,2013年至2022年,中國細顆粒物(PM2.5)平均濃度下降了57%,重污染天數下降了92%。十年間,中國實現了在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空氣質......
我國是農藥生產和使用大國。農藥品種繁多,組成和結構復雜,農藥生產過程中污染物排放濃度高、種類多、危害大。有效防治農藥制造工業污染事關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和糧食安全。日前,生態環境部批準發布了國家生態環......
德國科學家的一項研究發現,暴露于臭氧污染可能會破壞果蠅在空氣中傳播的信息素,干擾它們吸引伴侶或認知異性果蠅的能力。這些發現凸顯了人類活動對昆蟲種群的又一可能威脅。相關研究近期發表于《自然—通訊》。許多......
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研究員魏源送記得,1992年,他在大連讀研究生時,1平方米進口水處理中空纖維超濾膜的價格是400美元(約2800元),當時“頂多用一兩根膜絲就了不起了”。2000年......
大氣近地面臭氧(O3)對人類健康、植被生態系統等構成較大威脅。自2013年我國全面加強大氣污染治理以來,以PM2.5為主的空氣污染問題得到了顯著的改善,然而,高濃度的近地面O3引起了廣泛的社會關注,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