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雨水似乎格外多。
7月5日,在中國氣象局例行發布會上,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副司長王亞偉通報,6月全國平均降水量112.1毫米,較常年同期偏多9.1%;吉林、遼寧、山東降水量為歷史同期最多。尤其是5月下旬到6月上旬,我國華南地區出現了比較嚴重的暴雨洪澇災害,民眾頗為關注。背后原因是什么,是否與氣候變暖有關?
“我國華南多地嚴重洪災,主要受到大氣環流異常的直接影響。”國家氣候中心副主任肖潺回應。
肖潺解釋,5月以來,歐亞中高緯度大氣環流經向度大,導致我國東部地區的冷空氣活動頻繁。尤其6月上半月,東北冷渦更加活躍,并且向南發展趨勢加強,這一方面引導冷空氣南下,影響我國江南南部至華南地區,另一方面也使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位置偏南,使得來自西北太平洋的水汽輸送主要影響華南地區。
同時,伴隨夏季風的爆發和建立,季風環流引導的西南水汽輸送也持續偏強。
此外,據中央氣象臺預計,7月5日至7日,“暹芭”殘余環流將繼續北上,受其和西風帶系統共同影響,一條龐大的降雨帶將貫穿我國南北,從華南到東北地區將先后出現大到暴雨天氣。
“綜合判斷,今年華北雨季時間偏早,雨量偏多,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受拉尼娜事件影響。”肖潺說。
英國《自然》雜志日前刊文,氣象學家已連續第三年預測拉尼娜現象,即可能發生罕見的“三重”拉尼娜氣候事件。
肖潺介紹,拉尼娜現象是海洋熱力狀況的表現,即太平洋中東部海水異常變冷的情況。該現象影響著全球氣候。目前,拉尼娜現象仍在持續,春季以來衰減緩慢。預計7—8月,赤道中東太平洋冷水將短暫衰減,但仍維持拉尼娜或中性偏冷狀態。預計秋冬季冷水再次發展加強的可能性較大。
歷史上,也曾出現過類似連續三年拉尼娜現象,包括1998—2001年、1983—1986年、1973—1976年。其將對我國產生怎樣的影響?肖潺指出,在多數拉尼娜事件發生后的次年夏季,東亞夏季風易偏強,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易偏北,我國北方地區降水偏多的可能性較大。
但是,肖潺也表示,北方多雨區的范圍、中心、強度等差異也很大,主要原因是會受到拉尼娜事件本身的強度、其冷海溫中心的位置及其在春夏季不同發展演變趨勢,還有其他海域(如印度洋、大西洋等)海溫、高原積雪和北極海冰、大氣季節內振蕩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今起三天(6月13日至15日)華南至云南一帶降雨頻繁,部分地區有中到大雨,局地有暴雨或大暴雨。而華北、東北等地則是晴熱天氣主導,明天起大范圍高溫天氣將來襲,高溫范圍不斷擴大,一直到周末,遼寧中西部、吉......
記者22日從安徽省氣象局獲悉,經過8個多月的準備工作,第二次淮河流域大氣科學試驗的各項外場觀測試驗于16日正式實施,預計將持續4年左右。2022年9月,《安徽省人民政府 中國氣象局共同推進安......
“莊稼耕耘看天,工程建設看天,民航起降更看天。”對于中國民用航空西北地區空中交通管理局甘肅分局(以下簡稱“民航甘肅空管分局”)氣象臺技術室副主任陳麗晶來說,“觀天問風”的航空氣象員不僅要給飛機飛行提供......
今明兩天(3月24日至25日),在冷空氣和暖濕氣流的對峙下,江南、華南強降雨持續,其中,江南南部、華南中東部部分地區有暴雨,局地大暴雨,并伴有短時強降水、雷暴大風、冰雹等強對流天氣。氣溫方面,今天,中......
今年3月23日是第63個世界氣象日,主題為“天氣氣候水,代代向未來”。中國氣象局、中國氣象學會18日在京啟動2023年世界氣象日紀念活動,其間公布了“2022年度氣象現代化建設重大進展”,包括中國氣象......
央視網消息:科技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催生新發展動能。當科技和春耕相遇,會給麥田帶來了哪些新變化?隨著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在農業生產中大顯身手,今年的春耕生產更有看頭。衛星觀苗情高分衛星遙......
“如果把城市比作人,城市也會呼吸,吸入氧氣并呼出二氧化碳。以往我們更多關注污染物和二氧化碳的排放,理所當然地認為氧氣含量足夠,但現在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氧氣已被過量消耗,這會給人類的生命健康帶來巨大威......
當地時間3月6日,世界氣象組織執行理事會批準通過新的全球溫室氣體監測基礎設施計劃,以填補關鍵信息空白,并支持采取行動,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該機構指出,當下許多涉及溫室氣體的國際和國家活動主要是由研究界支......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陳更新團隊在熱帶南印度洋環流三維水體交換研究方面取得新進展。相關研究分別發表于GeophysicalResearchLetters、Jou......
中國最大淡水湖鄱陽湖星子站水位27日8時跌至7.9米,低于8米極枯水位線,江西省水文監測中心發布枯水藍色預警。27日9時,江西省水文監測中心發布信息顯示,2月下旬以來,受江西五河來水減少及長江干流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