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生產力促進中心協會公布2021年度“生產力促進獎”評審結果,大灣區科技創新服務中心(廣州)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灣區中心)以排名第一的成績榮獲“2021年度生產力促進(服務貢獻)獎”。
據了解,大灣區中心成立以來,依托完善的線下服務體系以及長期積累的關鍵要素資源,建設了標準化一站式科技創新數字化平臺——科技金融智慧大腦。“智慧大腦”整合區域內企業、服務機構、科技專家、技術成果、高校院所等大量的數據資源,橫跨7大行業40多個領域,涵蓋上萬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超3萬家。
國企混改創新實踐樣本加快上市進程
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創新鏈條在轉變發展方式、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等方面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不斷融入經濟主戰場,積極響應國家戰略需求,成為宏觀經濟增長的穩定器、保就業促創業的主力軍。
大灣區中心定位為“粵港澳大灣區的一站式科技創新服務平臺”,旨在建立一個連接政府單位、高校院所、金融機構、上市公司、服務機構、科技企業、園區載體等的粵港澳大灣區平臺,基于數字化能力,通過要素市場化配置構建生態,賦能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已形成覆蓋面廣、有核心優勢、具備完整服務鏈條的科技創新十五大賦能式服務體系。
廣州市政府將組建大灣區科技創新服務中心列入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重點建設事項。大灣區中心在廣州市人民政府的支持,廣州市科技局的指導下,由廣州產業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牽頭組建。是首個政府主導支持,以“大灣區”字號注冊的企業化運作的一站式科技企業服務平臺。
作為國資撬動社會資本共同建設廣州市科技創新氛圍的混合所有制探索項目,大灣區中心自成立三年以來,在科技服務、成果轉化、港澳服務、產業園運營等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效。2021年11月18日,大灣區中心以8億估值啟動C輪融資。
始于政策,長于市場,大灣區中心厚植“政府主導推動+國企牽頭組建+市場化運作”土壤,探索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用國資牽引社會優勢資本,共同推動要素市場化配置,構建粵港澳大灣區科技創新生態。
持續創新迭代助科技型中小企業發展
大灣區中心在廣東省科技廳、廣州市科技局的支持下,連續4年承辦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廣東廣州賽區)。2021年,雙創大賽工作由廣州市科技局上報科技部,“廣州依托雙創大賽深化科技體制改革服務科技型中小企業成果豐碩”作為有特色、有亮點、有突破的科技體制改革案例,入選2021年科技體制改革案例。
首創實施“以賽代評”“以投代評” “免申即享”等聯動創新機制,大力服務科技型中小企業,并連續3年舉辦全國首個創新創業創投活動周——廣州創投周,共促成銀行、投資機構累計為千余家大賽企業提供股權、債權融資超210億元。
為進一步擦亮廣州雙創賽事品牌,今年第十一屆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廣東廣州賽區)優化整合升級為2022年廣州科技創新創業大賽,以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廣東廣州賽區)作為重要抓手,進一步提質、擴容、增效,圍繞“科技服務”“孵化育成”“揭榜掛帥”等核心主題,串聯高科技企業、科技服務機構、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業孵化載體等多類創新要素資源,延伸拓展為港澳臺創新創業大賽、中國創新挑戰賽(廣東廣州)、廣州科技企業孵化載體“以賽促評”、科技服務示范機構“以賽促評”等五大特色專業賽事,打造廣州創新創業系列賽事“五賽合一”新模式,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引導社會各界力量支持廣州雙創事業。
此外, 2022 年廣州科技創新創業大賽首次在專業賽中設立納米產業技術大賽,更好聚集納米領域的高精尖技術和項目聚集粵港澳大灣區,整合納米產業創新創業要素,助力廣州市在粵港澳大灣區發揮創新引領作用,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引擎。
“1+12+N”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領頭雁”
大灣區中心受托運營省區共建的重點項目粵港澳大灣區(廣東)創新創業孵化基地(以下簡稱創新創業孵化基地)。截至目前,創新創業孵化基地已開展八批港澳項目招募,共引入195個項目,其中港澳項目為174家,港澳項目占比達到89.23%,居全國第一。共引入港澳青年280人(其中香港青年242人,澳門青年38人),博士147人,碩士286人,創業帶動就業2627人。
創新創業孵化基地作為廣東省“1+12+N”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的“1”號“領頭雁”,定位于“落戶天河、立足廣州、服務灣區”。基地以1368(一個龍頭、三大智慧系統、六個服務平臺、八大功能分區)為總體建設路徑,重點為港澳青年兼顧為大學生、留學回國人員、高層次及高技能人才等群體提供全周期創業孵化育成服務,并最終打造成港澳青年增強認同的“第一扇窗”、投身灣區的“第一座橋”。
“香港國際創客聯盟作為創新創業孵化基地的服務機構之一,堅持愛國愛港立場,全心全意為青年服務,在與大灣區中心合作中,一直聯動打造‘港澳人服務港澳人’特色服務,利用我們豐富的港澳優勢資源,招募優質港澳項目入駐基地,創業帶動就業,讓港澳創業青年更好的融入大灣區。”香港國際青年創客聯盟總干事兼廣東辦事處主任黃敏表示,在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的背景下,大灣區中心所做的港澳服務工作有眾多成效和積極意義。
據了解,大灣區中心目前受托運營產業園區、孵化基地總面積約10萬平方米。其中包括由市區共建的重點項目廣州(國際)科技成果轉化天河基地,該基地作為科技體制改革典型案例由省科技廳上報國家科技部。全國首創打造了大灣區科技成果轉化板,通過要素市場化配置的方式,創新性的11步閉環,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孵化產業化。
標準是經濟活動和社會發展的技術支撐,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發揮著基礎性、引領性作用。《國家標準化發展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提出,新時代推動高質量發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迫切......
經國務院批準,商務部等12部門于2023年12月19日聯合印發《關于加快生活服務數字化賦能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指導推進生活服務業數字化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近日,商務部服貿司負責人對......
觀大勢,謀大局,抓大事。邁上新征程,高質量發展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首要任務。日前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科學研判當前國內外形勢,明確指出“必須把堅持高質量發展作為新時代的硬道理”。這一重要論述......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管理科學部2023年第3期應急管理項目《雙循環背景下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路徑與影響機制》申請說明一、項目類型和意義說明為了對經濟、科技、社會發展中出現的一些重大管理問題快速做出反應......
11月3日,國家能源局組織召開標準化支撐能源高質量發展座談會,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標準化的重要指示精神,加強工作交流,部署能源標準化下一步工作。國家能源局黨組成員、副局長任京東出席會議并講話,......
為進一步發揮計量對儀器儀表產業的基礎保障作用,服務儀器儀表產業高質量發展和制造強國建設,近日,市場監管總局印發《關于計量促進儀器儀表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市場監管總局計量......
上周,10月13日,教育數字化助力中西部地區教育高質量發展推進會在寧夏銀川舉行,這是一場事關中西部地區教育發展的重磅會議。梳理教育部官網有關報道可以發現,今年6月以來,教育部和有關省份已多次舉行與中西......
為加強粵港知識產權交流和合作,提升兩地中小企業知識產權綜合實力,近日,“2023粵港知識產權與中小企業發展(惠州)研討會”在廣東省惠州市舉行。廣東省市場監管局(知識產權局)黨組書記、局長劉光明,香港知......
為更好激發經營主體活力,支持經營主體紓困解難,推動首都經濟高質量發展,北京市市場監管部門開展信用提升行動,多措并舉助力經營主體增信、提質,全力激發經營主體活力。據了解,今年以來,北京市市場監管部門已為......
國務院日前印發《關于推進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明確了未來五年推進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和主要目標,提出了一系列政策舉措。《實施意見》強調,普惠金融高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