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0-12-05 19:05 原文鏈接: “大科學”時代,論文“質控”有解嗎?

      近日,有消息稱美國某大學已開始對一名“大腕”級PI展開嚴肅學術不端調查,并已暫封其實驗室。

    該指向嫌疑較大的是美國東北大學教授托馬斯·韋伯斯特(Thomas Webster)。目前,他有72篇論文被掛在同行評議網站Pubpeer上。

    不久前,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 Semenza)也深陷“造假門”。此后,與他同年獲得諾貝爾生理學與醫學獎的彼得·拉特克利夫也受到質疑。

    近年來,論文造假事件屢屢曝出,涉及人物不乏重量級學術大咖。這讓人們質疑“大科學”時代的論文品控是否越來越難?在動輒數十人乃至上百人的大團隊里,經常以通訊作者身份出現的學術帶頭人如何做到為每一篇論文負責?有人說“我們的圖片放錯了,但結論是對的”,他們的自我辯護成立嗎?……

    針對這些問題,《中國科學報》采訪了包括諾獎得主在內的多位國內外專家。

    液氮罐里塵封14年的線索

    最近,猶他大學學者約瑟夫·普爾哈爾(Josef T. Prchal)一直在忙著“破案”,盡管“案發時間”已經過去近20年了。

    他發表于2002年的一篇論文被人質疑“一圖多用”,而這篇論文的倒數第二個作者正是近日身陷“造假門”的諾獎得主塞門扎。

    1988年冬天,普爾哈爾當時還在美國貝勒醫學院工作。他去俄羅斯的楚瓦什地區采集了一批楚瓦什紅細胞增多癥(當地一種特有疾病)患者的樣品。經初步研究,他們發現一種基因突變可能跟疾病有關。

    之后,他們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塞門扎,以及牛津大學的其他合作者一起完成了這項研究。

    被同行質疑的是一張蛋白質印跡(WB)數據圖片。在這項檢測蛋白質表達水平的實驗中,對照組和試驗組的條帶圖像看起來一模一樣。作者由此推論,患病個體(試驗組)和不患病的個體(對照組)相比,VHL蛋白的表達水平是一樣的。論文寫道:相關基因突變并不影響VHL蛋白的穩定性。

    但有同行懷疑,這根本就是一張圖片被重復使用了兩次,從而得出蛋白表達沒有顯著差異的“偽結論”。而類似的問題,在這篇文章中還不止一處。

    “很顯然,這張圖片的數據是站不住腳的。”普爾哈爾回復編輯說,“很不幸,我之前沒有注意到。”

    接下來,就像調查一樁陳年舊案那樣,普爾哈爾嘗試聯系所有相關人員。上述實驗的實際操作者是論文第一作者——博士生索尼·昂(Sonny O. Ang),他當時在另一位博士后的指導下開展研究。

    索尼·昂回復了導師的郵件。他表示自己當時使用的筆記本電腦作為機構財產,已經在畢業時歸還實驗室了。而所有相關的病人DNA、細胞和試劑等都保存在實驗室的冰箱里。

    普爾哈爾只好再去翻冰箱和電腦。但他的實驗室在2006年搬過一次家,冰箱顯然有更替過。最終,他們在一些液氮儲存罐里,找到了這些封存至少14年的細胞。目前普爾哈爾正在嘗試用這些細胞重復上述實驗。

    而另一項重要證據——索尼·昂制作的原始X光片,普爾哈爾還沒有找到。“我隱約記得我檢查過這些X光片。我想這個圖片可能是出現了剪切和粘貼錯誤吧。”他說。

    “淪陷”的不只是圖片

    “可能放錯了圖片”的博士生索尼·昂在回復導師時特意提到,其他科研團隊開展的獨立研究也得到了和本文類似的結果。

    這一點耐人尋味——很多作者即便承認數據有誤,也仍然在為論文的結論辯護。塞門扎事件里另一位回應的作者同樣如此。他一方面承認“有兩張照片被無意間替換了”,但還堅持強調“這個無心的錯誤并不影響實驗得出的結論”。

    “問題是,不管圖片是真的還是假的,作者都會自然而然地這么說。”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LSA發起人兼主席、1993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理查德·羅伯茨(Richard J. Roberts)如此“吐槽”。

    德國獨立科學記者、著名學術打假人萊昂尼德·施耐德(Leonid Schneider)對這種辯解不以為然。“論文的所有內容都會影響結論。”他對《中國科學報》說,“當數據被有意操縱時,整篇論文及其結論就會變得可疑。操縱越嚴重和廣泛,論文就變得越不可信,甚至在某種程度上就變成了欺詐,無論作者本人如何看待它。”

    “為欺詐辯護的科學家是不誠實的,也不值得信任。”施耐德補充說。

    “即便是所謂‘無心之失’,也至少反映出該實驗室的數據管理是馬虎的。”知名學術打假“獵人”伊麗莎白·畢克(Elisabeth Bik)對本報說。

    “圖片PS”“一圖多用”等,是近年來許多被質疑造假和撤稿論文的關鍵詞。為什么圖片數據會成為論文打假的“重災區”呢?

    “因為不以圖片形式呈現的數據,比如點狀圖、柱狀圖等,很難檢測到造假的痕跡——大多數情況下,我們沒有好的方法來監控這些欺詐行為。”畢克表示。

    此外,施耐德還特別提醒:“即便被認為更容易捕捉的圖片數據欺詐,也‘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地升級了。面對今天正在發生的高級欺詐行為,我們缺少技術,也缺少原始數據的支持來監測它們。”

    “事實上,一些不誠實的科學家已經開始偽造‘原始’數據了,僅僅是因為先進的技術讓這樣做成為可能。”施耐德說。

    在整個科研過程中,從樣品制備、實驗、數據篩選、數據處理、圖像處理……近年來各類問題時有報道。對此,多位學者在告訴本報,要科研保證過程“干凈”,根本在于對人的管理。“雇傭誠實的研究者是我的首選方法。”羅伯茨在采訪中反復強調。

    “與工業產品不同,論文不可能有定量的指標。”科學網博主、中南大學教授喻海良對《中國科學報》說,“科研工作本質上是人的創造性智力活動。因此論文的品控,歸根結底是對人的把握——如何把人管好,把人用好。”

    “大科學”時代的論文品控

    塞門扎等不少“大牛”學者造假事件背后,折射的是“大科學”時代的品控問題。

    隨著“大科學”時代的到來,實驗室的規模越來越大,跨機構跨國合作的范圍在擴大,論文的參與者在增多。幾十人甚至上百人的課題組,十幾名甚至幾十名的作者數,已經變得司空見慣。

    “而且,在那些規模較大的實驗室,PI(學術帶頭人)很少親自操作實驗,他們主要負責申請資助并監督工作。”畢克說,“這似乎是大多數實驗室的情況。”

    因此,對諾貝爾獎得主等學術“大牛”來說,如何在這么大的團隊里確保每一個成員、每一篇論文、每一個數據的誠信,無疑是巨大挑戰。特別當多個團隊合作時,狀況還會變得更復雜。

    那么作為PI,該如何防止各式各樣的欺詐在自己的實驗室里暗地滋長呢?

    “首先,原始數據必須根據國際標準仔細記錄、可靠存檔。在此基礎上,PI有必要了解數據是如何獲得和分析的,并且確保這些結果可以在實驗室內重復出來,得出的結論具有統計意義。”諾貝爾獎獲得者科學聯盟(LSA)科學顧問委員、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史蒂夫·凱伊(Steve A. Kay)對《中國科學報》說。

    畢克給出的建議則是:“PI應該定期與實驗室成員見面,了解他們的研究進展。這不僅僅是一般意義上的見面,還要檢查手稿中的數字是否與實驗室中獲得的數據相匹配。如果PI沒有時間,就應該任命高級實驗室人員來接管這項責任。”

    “PI應該記住,只在自己真正參與研究的論文上署名,而不能僅僅因為你是這個學院的院長或系主任。如果發現了不當行為或嚴重錯誤,還要對其更正或撤回負責。”她說。

    “科研工作本質上是人的創造性智力活動。因此論文的質控,歸根結底是對人的把握——如何把人管好,把人用好。”科學網博主、中南大學教授喻海良對《中國科學報》說。

    科學界需要自凈能力

    盡管PI管理不善、“‘一作’坑‘通訊’”“學生坑老師”等情況頻繁發生,但這絕不是論文造假僅有的模式。

    事實上,韓國的黃禹錫事件、日本的小保方晴子事件等學術不端事件中,PI本人都并非蒙在鼓里。近日還發生了天津大學教授張裕卿長期造假,被學生舉報這樣的極端案例。

    “打擊科研造假的關鍵在于,震懾必須是自上而下的。而不是像如今我們常常看到的那樣,只有學生會受到懲罰——PI不應該凌駕于法律之上。”施耐德說,“如果教授可以發表多篇剽竊或篡改數據的論文而不產生任何后果,他們又怎能教導學生不作弊呢?”

    “我們要警惕,科學欺詐正在成為一種流行病,靠公眾和慈善機構的錢過活。它正在破壞科學,破壞公眾對科學的信任。它趕走了誠實的研究人員,讓騙子繁殖并接管科學。”施耐德說,“科學界及資助機構必須對科研造假采取行動。取消對騙子的資助。不給他們一分錢,抵制他們!”

    “對于如何預防學術不端,我沒有明確的答案。”在與論文造假戰斗多年后,伊麗莎白·畢克曾對本報表達自己的無奈,“欺詐無處不在,各行各業都有,或許人們永遠無法完全阻止它。”

    但此次接受采訪時,她表示自己“仍然堅定地相信科學”。“我希望像我們這樣的人所做的事情(學術打假),可以讓科學界獲得一種自我修正、自我凈化的能力。”

    就在記者撰寫本文時,一則消息傳來:美國某大學近期已開始對一名“大腕”級PI展開嚴肅學術不端調查,并已暫封其實驗室。

    目前該指向嫌疑較大的是美國東北大學教授、美國醫學和生物工程研究院院士托馬斯·韋伯斯特(Thomas Webster)。他曾發表至少403篇論文,獲得32個ZL,基于其技術已成立了9個公司。

    在畢克等人的密切關注下,韋伯斯特已有72篇論文被掛在Pubpeer上,其中10篇已經勘誤,4篇已經校正。

    相關文章

    ChatGPT協助下一小時寫成雜志接受論文

    寫論文逐漸到了依靠人工智能的時代,這是好事,也是壞事。好處是人類終于擺脫了科技論文寫作的煩惱,壞處是人類會因此失去科學論文寫作的獨特能力。過去發表論文是學者成就的重要標準,隨著機器代替人腦的這種趨勢。......

    中國作者論文引用受歧視?最新研究揭示學界間的“暗溝”

    自21世紀以來,中國科研的進步有目共睹。尤其是中國論文數量的爆炸性增長,成為了中國學界近年來最顯著的成就之一。但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美國學界似乎“不愿意”引用中國論文。這一現象的成因尚待深究,但它無疑......

    多所高校提出“徹底清理學術不端問題論文存量”

    近期,全國多所高校提出“徹底清理學術不端問題論文存量”。科技部辦公廳此前已于4月27日印發“關于開展論文學術不端自查和掛名現象清理工作的通知”。據北京建筑大學科學技術發展研究院網站6月7日消息,按照北......

    “學術妲己”背后的真問題是什么

    近日,網傳一蘇姓女博士答辯視頻引發“學術妲己”話題爭議,爭議的焦點在于她疑似介入導師婚姻并在導師的幫助下獲發一系列高水平論文(包括作為共同第一作者在頂刊Nature上發文),最終進入四川大學2023年......

    這個實驗室《自然》《科學》論文成堆,原來幕后有幫手

    科學研究正在經歷一場風暴。風暴源于狂飆突進的人工智能技術。“擁抱”還是“逃離”,成為擺在每位科研工作者面前的選擇題。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以下簡稱中國科大),一群喝著網紅咖啡、野心十足的年輕人選擇了“擁......

    一個無人踏足的重要發現!985教授發表經驗

    “張老師總是非常及時的給我們批閱論文,大多近乎重寫。”“他經常凌晨還在看文獻,一個快50歲的人了都這么拼,我們還有理由偷懶嗎?”張強是北京師范大學(珠海)環境與生態前沿交叉研究院教授,他對學生的指導與......

    論文打破技術空白,30歲一作即將回國就職

    剛剛博士后出站的胡鴻杰,以一作身份新發了一篇《自然》論文。結果,他的“電話被打爆”了。在論文發表僅一周時,下載量就已經超過了44000次。這篇論文由胡鴻杰所在的加州大學圣地亞哥分校徐升團隊完成,題目是......

    中國農業科學院學位論文庫正式上線服務

    近日,國家農業圖書館正式上線中國農業科學院學位論文庫,實現了全院學位論文特色資源本地化保存,增強了學術資源成果的可靠性與安全性,將有效促進學術交流和研究成果共享。國家農業圖書館自建的中國農業科學院學位......

    光明時評:嚴格本科論文抽檢制度值得肯定

    本科畢業論文要擠干水分了。據媒體報道,浙江省教育廳日前印發《浙江省本科畢業論文(設計)抽檢實施細則(試行)》,明確本科畢業論文抽檢每年進行一次,抽檢對象為上一學年度全省所有本科專業授予學士學位的論文(......

    學者談ChatGPT或帶來論文造假

    最近,由美國人工智能研究室OpenAI開發的全新“聊天機器人”ChatGPT風靡全球。作為一款人工智能語言模型,它不僅能和人展開互動,還能撰寫郵件、論文、腳本,制定商業提案,創作詩歌、故事,甚至敲代碼......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