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發布時間:2022-03-16 10:09 原文鏈接: 大腸桿菌總大腸菌群糞大腸菌群區別與聯系

    相互關系

    大腸菌群(總大腸菌群) > 糞大腸菌群&耐熱大腸菌群 > 大腸桿菌

    一、大腸菌群介紹

    大腸菌群并非細菌學分類命名,而是衛生細菌領域的用語,它不代表某一個或某一屬細菌,而指的是具有某些特性的一組與糞便污染有關的細菌,這些細菌在生化及血清學方面并非完全一致,其定義為:需氧及兼性厭氧、在37℃能分解乳糖產酸產氣的革蘭氏陰性無芽胞桿菌。一般認為該菌群細菌可包括大腸埃希氏菌、檸檬酸桿菌、產氣克雷白氏菌和陰溝腸桿菌等。

    大腸菌群分布較廣,在溫血動物糞便和自然界廣泛存在。調查研究表明,大腸菌群細菌多存在于溫血動物糞便、人類經常活動的場所以及有糞便污染的地方,人、畜糞便對外界環境的污染是大腸菌群在自然界存在的主要原因。糞便中多以典型大腸桿菌為主,而外界環境中則以大腸菌群其他型別較多。

    大腸菌群是作為糞便污染指標菌提出來的,主要是以該菌群的檢出情況來表示食品中有否糞便污染。大腸菌群數的高低,表明了糞便污染的程度,也反映了對人體健康危害性的大小。糞便是人類腸道排泄物,其中有健康人糞便,也有腸道患者或帶菌者的糞便,所以糞便內除一般正常細菌外,同時也會有一些腸道致病菌存在(如沙門氏菌、志賀氏菌等),因而食品中有糞便污染,則可以推測該食品中存在著腸道致病菌污染的可能性,潛伏著食物中毒和流行病的威脅,必須看作對人體健康具有潛在的危險性。

    大腸菌群是評價食品衛生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目前已被國內外廣泛應用于食品衛生工作中。

    二、總大腸菌群

    所謂總大腸菌群系指一群在37℃培養24小時能發酵乳酸、產酸產氣、需氧和兼性厭氧的革蘭氏陰性無芽胞桿菌。

    三、耐熱大腸菌群與糞大腸菌群的比較

    北美國家一般使用“糞大腸菌群”概念,如AOAC、FDA。SN中的“糞大腸菌群”概念為等同采用AOAC方法,故而使用糞大腸菌群概念;而歐洲使用“耐熱大腸菌群”概念,較少使用“糞大腸菌群”。一般歐洲學者認為,“糞大腸菌群”的提法不太科學,耐熱大腸菌群的范圍比糞大腸菌群范圍大。

    項目
    依據
    定義

    耐熱大腸菌群
    NMKL、ISO
    在44.5℃培養,24h天內能產酸產氣的細菌

    糞大腸菌群
    NMKL
    在胰蛋白胨肉湯中于44.5℃,24h內產生吲哚的耐熱大腸菌群

    AOAC
    于LST中36℃培養48h內產氣,并于EC內培養44℃24h產氣的一群細菌

    耐熱大腸菌群的衛生學意義

    作為一種衛生指標菌,耐熱大腸菌群中很可能含有糞源微生物,因此耐熱大腸菌群的存在表明可能受到了糞便污染,可能存在大腸桿菌。但是,耐熱大腸菌群的存在并不代表對人有什么直接的危害。

    作為糞便污染指標菌,耐熱大腸菌群與大腸菌群、大腸桿菌相似,主要以其檢出情況來判斷食品是否受到了糞便污染。糞便是腸道排泄物,有健康者,也有腸道病患者或帶菌者糞便,所以糞便中既有正常腸道菌,也可能有腸道致病菌(如沙門氏菌、志賀式菌、霍亂弧菌、副溶血弧菌等)和食物中毒者。因此,食品既然受到糞便污染就有可能對食用者造成潛在的危害。

    通常情況下,耐熱大腸菌與大腸菌群相比,在人和動物糞便中所占的比例較大,而且由于在自然界容易死亡等原因,耐熱大腸菌群的存在可認為食品直接或間接的受到了比較近期的糞便污染。因而,耐熱大腸菌群在食品中的檢出,與大腸菌群相比,說明食品受到了更為不清潔的加工,腸道致病菌和食物中毒菌的可能性更大。

    耐熱大腸菌群比大腸菌群能更貼切地反應食品受人和動物糞便污染的程度,且檢測方法比大腸桿菌簡單地多,而受到重視。

    四、大腸桿菌(E-Coli)

    大腸桿菌(dachangganjun)(Escherichiacoli)細菌門。細胞桿狀,直徑約1微米,長約2微米,兩端鈍圓,周身具鞭毛,可運動。革蘭氏染色陰性,不形成芽孢。菌落圓形,白色或黃白色,光滑而具閃光,低平或微凸起,邊緣整齊。最適條件下培養20分鐘可繁殖1代。大腸桿菌是人和溫血動物腸道內普遍存在的細菌,是糞便中的主要菌種。一般生活在人大腸中并不致病,可能在腸中對合成維生素K起作用。但它侵入人體一些部位時,可引起感染,如腹膜炎、膽囊炎、膀胱炎及腹瀉等。人在感染大腸桿菌后的癥狀為胃痛、嘔吐、腹瀉和發熱。感染可能是致命性的,尤其是對孩子及老人。

    大腸桿菌的致病物質為定居因子,即大腸桿菌的菌毛和腸毒素,此外胞壁脂多糖的類脂A具有毒性,O特異多糖有抵抗宿主防御屏障的作用。大腸桿菌的K抗原有吞噬作用。

    由大腸桿菌導致的疾病:一是腸道外感染。多為內源性感染,以泌尿系感染為主,如尿道炎、膀胱炎、腎盂腎炎。也可引起腹膜炎、膽囊炎、闌尾炎等。嬰兒、年老體弱、慢性消耗性疾病、大面積燒傷患者,大腸桿菌可侵入血流,引起敗血癥。早產兒,尤其是生后30天內的新生兒,易患大腸桿菌性腦膜炎;二是急性腹瀉。某些血清型大腸桿菌能引起人類腹瀉。其中腸產毒性大腸桿菌會引起嬰幼兒和旅游者腹瀉,出現輕度水瀉,也可呈嚴重的霍亂樣癥狀。腹瀉常為自限性,一般2~3天即愈,營養不良者可達數周,也可反復發作。腸致病性大腸桿菌是嬰兒腹瀉的主要病原菌,有高度傳染性,嚴重者可致死。細菌侵入腸道后,主要在十二指腸、空腸和回腸上段大量繁殖。此外,腸出血性大腸桿菌會引起散發性或暴發性出血性結腸炎,可產生志賀氏毒素樣細胞毒素。

    五、致病性大腸菌

    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一般不致病。但致病性大腸菌株能引起食物中毒。致病性菌株能侵入腸粘膜上皮細胞,具有痢疾桿菌樣致病力。

    已知大腸桿菌有菌體(O)抗原170種,表面(K)抗原近103種,鞭毛(H)抗原60種,因而構成了許多血清型。最近菌毛(F)抗原被用于血清學鑒定,最常見的血清型K88,K99,分別命名為F4和F5型。在引起人畜腸道疾病的血清型中,有腸致病性大腸桿菌(簡稱EPEC)、腸毒素性大腸桿菌(簡稱ETEC)和腸侵襲性大腸桿菌(間稱EIEC)等之分,多數腸毒素性大腸桿菌都帶有F抗原。在170種“0”型抗原血清型中約1/2左右對禽有致病性,但最多的是O1、O2、O78、O35四個血清型。

    另有產腸毒素大腸桿菌,其腸毒素有耐熱性及不耐熱性兩種,均能使人致病。該菌在室溫下能生存數周,在土壤或水中可存活數月。加熱60℃15~20分鐘可殺滅大多數菌株。不耐熱性腸毒素60℃、1分鐘即破壞;耐熱性腸毒素加熱100℃、30分鐘尚不被破壞。中毒機制致病性大腸桿菌隨食物入消化道后,可侵入腸粘膜上皮細胞并繁殖,致回腸及結腸有明顯的炎癥病變,引起急性菌痢樣癥狀。產腸毒素大腸桿菌亦可在小腸繁殖并釋出腸毒素,引起米泔水樣腹瀉。

    六、O157:H7

    腸出血性大腸桿菌(EHEC)O157:H7感染性腹瀉是近年來新發現的危害嚴重的腸道傳染病。它除引起腹瀉、出血性腸炎外,還可發生溶血性尿毒綜合癥(HUS)、血栓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TTP)等嚴重的并發征,后者病情兇險,病死率高。

    自1982年美國首次發現因該致病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以來,腸出血性大腸桿菌O157:H7疫情開始逐漸擴散和蔓延,相繼在英國、加拿大、日本等多個國家引起腹瀉暴發和流行。我國自1997年在一定范圍內開展監測工作以來,已陸續有十余個省份在市售食品、進口食品、腹瀉病患者、家畜家禽等分離到腸出血性大腸桿菌O157:H7,特別是1999年我國部分地區發生了腸出血性大腸桿菌O157:H7感染性腹瀉的暴發,表明腸出血性大腸桿菌O157:H7感染性腹瀉已逐漸成為威脅人群健康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

    相關文章

    天津工生所開發出新型大腸桿菌光/暗誘導高效表達系統

    大腸桿菌在生物基化學品和酶蛋白生產中應用廣泛。乳糖操縱子系統是大腸桿菌中調控基因表達的組成部分,其中阻遏蛋白LacI通過結合操縱序列來抑制基因的轉錄。誘導劑IPTG通過與LacI結合,解除其抑制作用,......

    天津工生所開發出新型大腸桿菌光/暗誘導高效表達系統

    大腸桿菌在生物基化學品和酶蛋白生產中應用廣泛。乳糖操縱子系統是大腸桿菌中調控基因表達的組成部分,其中阻遏蛋白LacI通過結合操縱序列來抑制基因的轉錄。誘導劑IPTG通過與LacI結合,解除其抑制作用,......

    納米藥物搭上細菌順風車戰癌王

    許多胰腺腫瘤就像堡壘,周圍環繞著密集的膠原蛋白和其他組織基質。這些組織可保護腫瘤并幫助它們免受免疫療法的打擊,從而導致免疫療法對“癌王”胰腺癌束手無策。美國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研究團隊利用細菌滲透到......

    Science:大腸桿菌的耐藥性進化能力遠遠超過科學家們之前的想象

    根據11月24日發表在《科學》雜志上的一項新研究,大腸桿菌可能比科學家之前認為的更有能力進化出抗生素耐藥性。在SFI外部教授AndreasWagner的帶領下,研究人員通過實驗繪制了一種大腸桿菌蛋白的......

    用生肉喂狗增加感染耐抗生素大腸桿菌風險

    英國研究人員通過對600只健康寵物狗的研究發現,給狗喂食未煮熟的生肉會增加它們排出大腸桿菌的風險,而這種大腸桿菌是無法被廣泛使用的抗生素——環丙沙星所滅殺的。近日,相關研究發表于OneHealth。大......

    山大梁泉峰發《AdvancedScience》合成生物學新進展人工多倍體菌株構建

    近日,微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梁泉峰/祁慶生團隊在AdvancedScience上發表題為“CreatingPolyploidEscherichiacolianditsApplicationinEff......

    西班牙研究發現耐藥細菌潛伏在40%的超市肉類中

    西班牙研究發現,雞肉、火雞、牛肉和豬肉中存在"超級細菌"。在西班牙的一項研究中,40%的超市肉類樣品中發現了耐多種抗生素的大腸桿菌。抗生素耐藥性在全世界達到了危險的水平。據估計,全......

    研究揭示大腸桿菌誘導肉鴨腸道損傷和炎癥機制

    近日,中國農業科學院飼料研究所科研團隊揭示了大腸桿菌O88通過氧化磷酸化和核糖體途徑誘導肉鴨腸道損傷和炎癥反應的分子機制,為有效防治肉鴨的大腸桿菌病提供理論依據。相關研究結果發表于《細胞與感染微生物學......

    原生大腸桿菌可在惡劣腸道環境中存活治病

    長期以來,科學家一直試圖將基因工程細菌引入腸道來治療疾病。在過去,這些嘗試主要集中于改造常見的實驗室大腸桿菌菌株,這種菌株無法與適應宿主的本地腸道細菌競爭,從而大幅度地降低了療法的效果。現在,來自美國......

    單個突變讓大腸桿菌對宿主昆蟲有益

    一項研究發現,珀椿象與一個大腸桿菌實驗菌株之間的互惠(或稱共生)相互作用能通過大腸桿菌的一個單一突變進行快速改造。研究結果或有助理解有益微生物如何與它們的宿主共同生長,以及驅動這種關系的分子機制。相關......

    <li id="omoqo"></li>
  • <noscript id="omoqo"><kbd id="omoqo"></kbd></noscript>
  • <td id="omoqo"></td>
  • <option id="omoqo"><noscript id="omoqo"></noscript></option>
  • <noscript id="omoqo"><source id="omoqo"></source></noscript>
  • 1v3多肉多车高校生活的玩视频